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51篇 |
免费 | 3229篇 |
国内免费 | 19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07篇 |
大气科学 | 2949篇 |
地球物理 | 1871篇 |
地质学 | 4596篇 |
海洋学 | 1060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908篇 |
自然地理 | 256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319篇 |
2023年 | 329篇 |
2022年 | 526篇 |
2021年 | 675篇 |
2020年 | 618篇 |
2019年 | 702篇 |
2018年 | 468篇 |
2017年 | 575篇 |
2016年 | 582篇 |
2015年 | 640篇 |
2014年 | 745篇 |
2013年 | 802篇 |
2012年 | 792篇 |
2011年 | 780篇 |
2010年 | 630篇 |
2009年 | 687篇 |
2008年 | 693篇 |
2007年 | 760篇 |
2006年 | 620篇 |
2005年 | 506篇 |
2004年 | 445篇 |
2003年 | 407篇 |
2002年 | 318篇 |
2001年 | 329篇 |
2000年 | 279篇 |
1999年 | 237篇 |
1998年 | 216篇 |
1997年 | 195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近百年来长江口启东嘴潮滩沉积物质来源及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入海输沙是海岸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启东嘴潮滩位于长江北支口门,与江苏海岸线交汇,陆海相互作用强烈。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了岩芯沉积物QDZ-1的地球化学元素。根据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富集系数,分析了物源指示意义,表明启东嘴潮滩沉积物受到长江物质和南黄海物质的共同影响。基于地球化学元素的沉积物端元定量判识方法,对不同物质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定量估算。在1930年前启东嘴潮滩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的入海输沙,贡献率为68.1%,随着长江北支河槽的衰退,贡献率逐渐减少,在1930-1972年间为38.5%,到1972年后减少到17.5%。苏北沿岸流携带向南输运的南黄海物质,贡献率逐渐增加,在1930年前为27.1%,在1930-1972年间为55.6%,到1972年后增加到75.9%,成为启东嘴潮滩主要物质来源。沉积物来源的阶段性变化,在时间上与北支水动力的阶段性变化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2.
2001—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基于MODIS NDVI植被指数和气象数据集,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趋势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2001—2020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气候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1—2020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整体呈显著增长趋势,增速为0.055/10a (P<0.05),2010年之前增速(0.067/10a)大于2010年之后的增速(0.051/10a)。(2)空间上,植被覆盖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甘肃省东南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等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实施区域,而植被覆盖显著下降区域则集中在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淮海平原以及青藏高原等区域。(3)气温、降水和CO2浓度等对黄河流域植被生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且绝对敏感性依次降低,而大气饱和水汽压差、太阳辐射等对植被生长起到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综合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
区域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需定期监测并科学评估。综合指数评价是应用最为广泛、信息传输效率最高的评估方法。该方法将表征区域发展质量不同侧面的系列指标加权聚合为单个指数,其核心是采用或客观或主观的方式确权。客观确权基于指标的数值统计特性实现,故权重值随指标值而改变,实非“客观”;主观确权能反映决策者智慧,但指标过多时难以实现。学界新提出的基于耦合排序权和熵权法的综合指标法允许决策者确权时仅给出权重排序,但仅支持低维情况(限制为3个指标)。本文在其基础上,借助对偶线性规划推导,使其适用性不再受限于指标数(即实现高维排序权)。同时,对指标的聚合方式进行修改,扩大了算法的适用范围;对熵权法的使用进行修正,增强了算法结果的可解译性。基于推导结果,本文进一步发展出单排序、复排序、全排序3种不同模式下的综合指数计算方法,以满足决策者主观性强、弱、无等不同情况。最后,将算法用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格局的时空评价分析。本文新发展的算法同时适用于高低不同维度的指数聚合、可兼顾决策者不同层次的主观参与度,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44.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thermal bioclimatic conditions recorded at Bursa (100 m) and Uluda? (1878 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t 7:00, 14:00 and 21:00 LST (local standard time) between 1975 and 2006, by using the physiologically equivalent temperature (PET), which is calculated from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The effects of elevation-dependent environmental a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on thermal perception (i.e., PET) values were analyzed and assessed.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ean annual difference between PET values in Bursa and Uluda? was 12 ºC. The difference was lower in winter (9 ºC PET) and higher in summer (15 ºC PET). The highest difference between PET values occurred in the afternoon (16 ºC PET) and the lowest difference occurred in the morning (8.4 ºC PET). The differences occur as a result of high altitude and higher surface albedo due to snowfall, which leads to lower PET values and thus to less comfortable thermal conditions. The mean PET values of Bursa and Uluda? decrease 0.67 ºC every 100 m. 相似文献
45.
基于GM(1,1)模型的塔里木盆地南缘孤立绿洲降水灾变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孤立绿洲民丰县作为研究区,在对数据有效性的验证之后,利用研究区1980~1999年的降水资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季节灾变预测方法,对该地区未来年份的降水量进行预测,并建立灰色季节灾变GM(1,1)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旱季到来的年份,为预测未来降水趋势提供了信息。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下一个旱灾灾变年大致指向2006年至2007年左右。这对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具有实际意义,并且能够为研究干旱区气候变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6.
47.
为精准识别贫困山区农居房屋结构现状完好程度,本文开展略阳县境内41894栋农居房屋抗震现状实地调查,搜集整理域内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强度,统计分析域内各行政镇(办)经济水平、农居房屋抗震结构类型和震害等级,预测震害矩阵,计算平均震害指数,并评价抗震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域内农居房屋抗震结构类型包括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域内农居房屋在VI度地震作用下基本完好的比例为74.04%,在VII度地震作用下发生轻微破坏以下震害等级的比例为83.45%,在VIII度地震作用下发生中等破坏以下震害等级的比例为85.46%;域内农居房屋在地震烈度为VI、VII、VIII、IX、X度时的平均震害指数分别为0.13、0.23、0.32、0.49、0.71,抗震性能较差,不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48.
49.
电磁感应仪EM38用于土壤盐渍剖面分类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电磁感应仪EM38测量与田间采样,文章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典型区域土壤电导率的剖面分布特征,建立了磁感式表观电导率与土壤电导率间的(多元)回归解译模型,探讨了不同分类方法对土壤盐渍剖面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并对典型盐渍剖面类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具有较强的表聚性与变异强度;土壤电导率与磁感表观电导率EMh、EMv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EMh对浅层土壤电导率的解译精度较高,而EMv对深层土壤电导率的解译精度较高;EMv/EMh法和理论函数法对土壤盐渍剖面的分类结果均具有较高的精度,且理论函数法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明显优于EMv/EMh法;研究区土壤盐渍剖面可划分为表聚型、底聚型与均匀型,在数量上以表聚型及底聚型为主,其中表聚型与均匀型属于积盐型剖面,底聚型属于脱盐型剖面。该结果对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发生、机理、预测与评估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松嫩平原地下水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运用基于DRASTIC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松嫩平原潜水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松嫩平原地下水环境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准确、适宜和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最主要的7个水文地质参数。将研究区划分为75个评价单元,构建各单元归属于各个级别的最优相对隶属度矩阵,得出松嫩平原脆弱区和较脆弱区主要分布在王府-伏龙泉高台地、各条主要河流两岸及其较大支流河漫滩、低阶地以及中部的低平原地区;高平原地区和五大连池的玄武岩地区为难污染区和略难污染区的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