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6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104篇
综合类   117篇
自然地理   8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ing spatial and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Greater Shanghai chemical industry. This industry experienced strong growth after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hen policy support was extended beyond “new economy” industries to includ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sectors. Based on a conceptualization that emphasizes the role of producer-user networks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as a basis for ongoing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success, an explorative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supplier and customer linkages in different locations of the Greater Shanghai reg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er-firm networks are not extensive and often involve limited producer-user interaction. Important chemical firms in the region concentrate on business with their established international customer basis, use state-controlled distribution channels or rely on intermediaries that act as knowledge brokers. Neither of these practices of market interaction includes intensive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feedback on products,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demand changes. As such, these practices do not provide a sound basis for self-sustained growth or innovation in the future.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regional policy needs to sup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bined “bonding” and “bridging” relations between chemical producers and their user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992.
梁流涛  杨建涛 《地理研究》2012,31(8):1422-1430
以省(市)为核算单位,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评价1999~2008年间中国旅游产业技术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探寻旅游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的源泉。结论如下:(1)中国旅游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330,1999~2008年间旅游效率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由于受"非典"大爆发的影响,2003年旅游效率明显下降;(2)各省(市)旅游技术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旅游效率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旅游效率较低,二者均在全国平均效率水平以下;(3)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整体都不高,提升空间很大。从分解效率对总效率的贡献来看,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4)大部分省(市)旅游产业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通过扩大规模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993.
基于高端时尚消费品销售空间的中国城市控制力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研究开始,在对城市控制力的相关研究中,除了传统的人口、经济等属性数据外,研究对象高度集中于生产性的工作空间,即制造业企业和高端生产服务业企业。但卡斯特对其流动空间的理论阐述中明确表述了商务人士除工作地点以外的以高端消费者服务业为代表的消费性空间也应纳入流动空间的控制层-商务精英层之中的观点。因此,在对城市控制力结构的研究中,高端消费者服务业可以成为制造业企业和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从高端消费者服务业视角出发,通过对高端时尚消费品销售网络空间分布的研究,在多个层面对中国城市的高端生活服务控制力中心结构进行解析。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城市控制力中心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呈现菱形结构,从东部直接跳跃至西部,中部呈现为低洼地带;②三大城市群内部的城市控制力多中心结构开始显现,其中长三角地区的发育较为明显;③西部和东北仍呈现单中心据点发育格局。  相似文献   
994.
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演进历程与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鹤  金凤君  刘毅 《地理研究》2012,31(11):2031-2043
本文研究了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演进及格局,探讨了其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研究认为,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经历了内陆分散布局、沿海局部快速集聚及沿海全面加速扩张三个阶段。经过60年发展,中国已形成了“十大石化产业基地”.原材料、市场和政策因素是影响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三大主导因素,各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在石化产业发展的早期,原材料是影响石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在此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石化产业主要布局在原油丰富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成为影响石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中国石化产业开始向沿海局部地区布局。2000年以来,在原材料、市场、政策等多种因素驱动下,石化产业加速向沿海地区集聚,沿海石化产业带初步形成,无序扩张态势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995.
《地理研究》2012,31(2)
全球化背景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和跨地区转移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2000~2009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发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其呈现"S"型的时间发展特征和"分散-集中-分散"的空间发展特征,说明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空间转移的现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机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采取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形式,而非FDI;二是环境管制是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由珠三角地区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三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机制是地方政府的管制,如迁入地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和优惠政策等;四是低人力资本不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因子。最后,本研究也说明广东省仍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污染避难所",而非珠三角地区正在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因此要加大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管。  相似文献   
996.
张仕超  尚慧  余端  魏朝富 《地理研究》2011,30(11):2099-2108
以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建设土地整理模式研究为目标,以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永胜等两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标准化柑橘园)为例,从工程、生物技术方面探讨了改土和配套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表明:以三峡库区优质柑橘产业带建设目标的土地整理模式必须立足库区复杂多样的立地条件和生态一经济功能差异,配套服务早、中、晚熟不同柑橘品种产...  相似文献   
997.
靳薇 《北京测绘》2012,(5):51-52,66
精密工程测量中,高精度全站仪配合棱镜要实现精密测距首先要精确测定加常数误差。野外常用的加常数测定六段法不适合近距离范围,本文针对TDA5005全站仪及精密角偶棱镜CCR1.5″的加常数测定,提出四段法和MetroIn工业测量系统比较法。实验结果指出,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测定加常数,可靠性好,精度高,过程简单,容易实施。  相似文献   
998.
地形图数字化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评定的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介绍了测绘生产单位对地形图数字化测绘成果最终质量检查与评定的实现方法。笔者通过生产检查实践,对地形图数字化测绘成果样本检查与内业数据检查的实施、检查项的选取、检查方法的选择和图幅扣分值调整系数的确定进行了探讨,供生产部门实施最终检查时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提出了当前测绘学科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讨论了测绘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最后对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00.
以旅游业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旅游业碳汇潜力。首先对旅游业中碳源现状做出分析和判断,通过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及旅游活动中碳源的存在现状,综合分析其存在的碳汇潜力。研究表明,以交通运输和餐饮为最大碳源;旅游业各要素碳消耗比例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旅游交通的碳消耗在行业内消耗比例中占72.4%,旅游交通与旅游住宿的碳要素消耗合计占94.72%;其余的消耗则来自于人类的旅游活动。数据还表明,碳消耗中前两大类消耗相对较为稳定,而人类旅游活动的碳消耗则呈现上升的趋势,旅游业存在涉及面广的碳汇潜力。人类的碳汇实现途径较为复杂,通过建立健全碳汇机制、生产消费的"源头"管理、旅游活动过程管理等措施实现碳汇潜力,最后提出了碳汇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