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区域响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文章叙述了1997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背景及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在全国性结构调整过程中,各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调整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基本上找到了自己的正确位置,通过结构调整,各地区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地带性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和新的创新空间开始出现,基础原材料工业布局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聚,能源工业特别是电力工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连通性的影响及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方叶  王姣娥  王涵 《热带地理》2020,40(3):386-395
航空运输在实现各国互联互通、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恶劣天气等均易对航空网络的连通性造成影响。本研究以新冠疫情为例,从全球航空网络视角探讨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航空网络连通性的影响及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疫情期间,中国境外通航城市、国际航班、国际航线数量均大幅缩减,航空网络连通效率显著降低,但其空间格局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东亚和东南亚仍是中国对外主要联系地区,经济联系与贸易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航线停飞对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大洋洲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影响最大,而航班缩减对中国与东亚、中亚和东南亚航空网络的连通性影响最大。在国内,北京、上海和广州仍然是中国对外联系的枢纽城市,且其聚集度在疫情期间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3.
Spatial Disparity of Slope Farmland and Food Security in Three Gorges Are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eco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the process of de-farming in slope farmland is being undertaken gradually in the whole China. Meanwhile, the problem of reducing in food yield in de-farming areas can not be neglected any more. It is especially the case in areas with concentrated slope farmland and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auses of hidden troubles in food security, and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land and slope farmland in the reservoir area of Three Gorges, and unveil the spatial disparity of contradictions between food supply and demand. Finally, combining the accessibility of areas, three different spatial types of food security, food security area, food alert area, and food crisis area, are divided.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饶映雪 《地理科学》2017,37(12):1850-1858
以中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1~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值从2001年的4.769亿元/km2增加至2014年的15.375亿元/km2,但地区差距逐渐扩大;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相邻地市相互影响,呈现出“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态势,且从LISA集聚图来看,城市土地经济密度通过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高水平均质型地域”、“塌陷型地域”、“极化型地域”和“低水平均质型地域”4种类型,不同地域类型的空间分布范围和稳定性等都存在差异;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冷、热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总体上表现出“东热西冷”的分布格局,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广大中、西部地区则大多处于低值簇,属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冷点区或次冷点区;自然条件状况决定城市土地的供给能力和开发潜力,是导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基础性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政策、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也会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交通通达性对中国城市增长趋同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趋同的重要手段。在新古典增长模型基础上,构建城市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模型框架,利用1990-2012年中国273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探讨城市间通达性和口岸通达性的改善对城市经济趋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趋同分析更适用空间计量方法;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绝对趋同现象,且2001年后的趋同速度较20世纪90年代更快;全国层面,城市间通达性对城市经济增长及趋同的影响逐渐显现。进入21世纪后,通达性水平提升延缓了城市经济趋同速度,区域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但在地区层面,城市间通达性的改善促进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城市的趋同;口岸通达性对全国城市经济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各地区城市趋同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到公路及水运口岸的通达性促进了中部城市的增长趋同,到公路和铁路口岸的通达性则延缓了西部城市的趋同速度。21世纪以后,公路口岸通达性主要影响中部和西部城市,铁路口岸主要影响东部城市的趋同进程。四类口岸通达性对东北城市的影响均不显著;最后,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与趋同角度,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了空间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了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揭示了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甘肃省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世杰  赵军 《测绘科学》2010,35(2):170-172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一直受到各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普遍关注。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省内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突出。深入分析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规律及其原因对于探索落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定量测度指标,运用GIS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06年间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变规律。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2000-2006年各市、州和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Tao Pang  Zhe Deng 《Climate Policy》2018,18(8):1044-1058
China's 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ETS) is expected to be operational in 2017. Effectively address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allowance allocation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acceptance of the allocation approach and thus deserv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possible approaches for address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by introducing regional adjustment factors (RAF) in free allowan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unified rules?+?stricter adjustment by provincial authorities’, four single factorial and three multi-factorial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RAFs, through a normalization process. These method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most acknowledged factors dealing with regional disparities, including per-capita GDP; per-capita CO2 emissions; industrial sector contribution to GDP; economy-wide emissions control targets and CO2 emissions per unit GDP, per unit power and heat output and per unit industrial added valu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made for the seven methods, in regard to value distribution and level of matching regional political demand.

Key policy insights
  • ‘Allowing stricter regional adjustment’ represents a dominant feature for China's national ETS, which aims to address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government demands.

  • How the adjustment plan is designed will have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national ETS and regional 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Provincial governments need to consider the trade-off between auction revenue and local business competitiveness.

  • Applying the different methods leads to more scattered results for some regions, for whom the choice of adjustment approach will therefore have a greater impact.

  • Based on the analysis, four adjustment methods that generate similar results – the per-capita GDP-based method, the intensity reduction target-based method, the 12th FYP target-based method and intensity-based grandfathering – are recommended for most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with some exceptions.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GDP含金量时空分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竟虎 《地理科学》2015,35(12):1502-1510
利用ESDA-GIS、空间变异函数、重心迁移与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2001年和2011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GDP含金量的空间分异格局、总体趋势、空间异质性和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单元GDP含金量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北方>南方>中部的趋势,具有全局正相关关系。10 a间,GDP含金量的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黄河以北和长江以南区域的含金量显著减小,而东部沿海和西部沿边地带的含金量显著扩大;GDP含金量的冷点区大幅扩张而热点区大幅收缩。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来源、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和初次分配结构是影响GDP含金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王姣娥  焦敬娟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14,69(12):1833-1846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其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交通运输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且其对区域空间结构、人口流动、经济联系和土地利用等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影响,对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域空间组织模式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GIS网络分析工具,构建时间成本矩阵,研究中国333个地级行政单元和4个直辖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和城市对间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无高铁、高铁现状和规划高铁三种情景,并对三种情景进行模拟与探讨。结果显示:①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和“廊道效应”,反映了高速交通在重塑区域空间结构中的作用;② 高速铁路建设提升了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总量,且逐渐从追求“效率”转向“公平性”;③ 高速铁路建设缩小了全国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的差异,但却扩大了城市对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差异;④ 三大城市群成为城市对外经济总量绝对获益量最大的地区,而其毗邻的中小城市成为提升速率最大的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