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20篇 |
免费 | 658篇 |
国内免费 | 8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4篇 |
大气科学 | 433篇 |
地球物理 | 415篇 |
地质学 | 2635篇 |
海洋学 | 878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700篇 |
自然地理 | 36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275篇 |
2021年 | 287篇 |
2020年 | 251篇 |
2019年 | 277篇 |
2018年 | 211篇 |
2017年 | 244篇 |
2016年 | 260篇 |
2015年 | 266篇 |
2014年 | 346篇 |
2013年 | 439篇 |
2012年 | 432篇 |
2011年 | 376篇 |
2010年 | 330篇 |
2009年 | 365篇 |
2008年 | 360篇 |
2007年 | 401篇 |
2006年 | 433篇 |
2005年 | 410篇 |
2004年 | 381篇 |
2003年 | 331篇 |
2002年 | 340篇 |
2001年 | 355篇 |
2000年 | 371篇 |
1999年 | 306篇 |
1998年 | 223篇 |
1997年 | 189篇 |
1996年 | 129篇 |
1995年 | 85篇 |
1994年 | 69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三工河流域新老绿洲发育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是干旱区最重要的景观单元之一。人工绿洲是在干旱条件下经长期人类活动改造而形成的特殊景观。随着人类对绿洲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强,绿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天然绿洲到人工绿洲,是人类适应和改造干旱区自然环境的历程。在这一人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绿洲显示出明显的发育演化特征。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提出绿洲发育度的概念,并从灌溉体系的建设状况、水资源的利用水平、植被与生态建设、农业发展程度、社会经济水平和绿洲景观结构等7个方面提出了绿洲发育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天山北坡2个人工绿洲为例,从空间上定量比较2个绿洲的发育程度,其中阜康市绿洲发育度高于222团绿洲(阜北农场)。 相似文献
22.
雷达遥感六十年:四个阶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雷达遥感问世60年来已经历了4个阶段的发展,其在对地观测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4个阶段分别是单波段单极化阶段,多波段多极化阶段,极化和干涉阶段,以及以双/多站或星座、高时序高分宽幅、3维成像为代表的新阶段。本文结合作者长期在雷达遥感领域的研究经历,总结和回顾了雷达遥感的阶段发展和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性技术;从观测技术、数据处理和应用角度阐述了新阶段雷达遥感的发展趋势,以及雷达遥感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的思考;最后着眼未来,介绍了月基雷达对地观测平台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23.
京津冀协同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区域治理是伴随三地协作发展的进程,从政府层面的管制转向各利益主体协调治理,从自上而下的竞争合作转向上下结合的协同合作的一系列有效应对举措。经过30多年的努力,学界和政府部门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京津冀区域治理研究成果。通过梳理自1984年以来相关区域的研究,尝试从时空维度厘清京津冀区域治理的研究脉络及其变化,剖析目前京津冀区域治理所涉及的治理模式、协调体系、以及形成的发展策略,为改进和提高京津冀区域治理效果提供参考。京津冀协同治理过程是学术界与政府的互动融合过程,其中政府的作用居主导地位。未来将在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效果评价和文化、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方面得到深化和细化。 相似文献
24.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愿望。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及前景,并就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湿地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5.
26.
27.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建立1988年、2000年和2015年3个时期马六甲海峡两侧的岸线数据,并从岸线结构、岸线变化速率、海陆格局和岸线开发利用强度等方面分析1988—2000年、2000—2015年和1988—2015年不同时段区域陆体以及槟城港等12个主要港口区域的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如下:岸线结构变化显著,人工岸线长度和比例急剧增加,港口区域逐渐从单一类型主导向多元结构转变;除个别港口外,两侧岸线均呈向海扩张状态,南北两岸的岸线平均变化速率分别为0.91m/a和1.20m/a;因海峡南岸沼泽广布、地势低平及海平面上升等原因,其岸线稳定性差于海峡北岸;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持续增强,并表现出明显的海峡北岸强于南岸的空间差异,以及北岸第一阶段增长快于第二阶段,南岸第一阶段增长慢于第二阶段的时间差异。马六甲海峡的交通运输功能是两岸岸线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对认识马六甲海峡两岸及港口区域岸线的时空变化和发展特征有重要意义,对海峡及港口岸线的综合管理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8.
Fires and their associated carbon and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have a broad range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al impacts, including negative effects on human health, damage to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indirect effects that promote climate change. Previous studies investigate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and population growth, but the compound effects of other factors lik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change are not yet well known. We explored fire carbon emissions throughout the 21st century by changing five factors (meteorology, biomass, land us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per capita). Compared to the historical period (2006–2015), global future fire carbon emissions decreased, mainly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GDP per capita, which leads to improvement in fire management and capitalized agriculture. We found that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 has a strong individual effect under higher warming cases. Fires in boreal forests were particularly expected to increase because of an increase in fuel dryness. Our research should help climate change researchers consider fire-carbon interactions. Incorporating future spatial changes under diverse scenarios will be helpful to develop national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plans. 相似文献
29.
结合西部地区某深埋长大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对深埋长隧地应力演化及围岩应力位移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轴线现代地应力状况与隧道埋深、地层岩性及构造发育程度有关,最大地应力为40.0MPa左右;隧道周边围岩应力在曲边墙底部最大,约38.0MPa,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影响范围约25.0m;隧道水平收敛和拱顶下沉位移与隧道埋深近于成直线关系.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埋长隧信息化设计和施工以及围岩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