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1.
An MS7.4 earthquake struck west China in Maduo county, Guoluo prefecture, Qinghai province on May 22, 2021, at 2:04 Beijing time (18:04 UTC on May 21, 2021), which broke the quiet period of Chinese mainland for 1382 days without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7 or higher. The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data sequence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Maduo earthquake and the Bayan Har block. The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CEA), compiled observation data recorded through 57 broadband seismometers within 500 km of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and intended to share for further researches in earthquake science community. The shared dataset included waveforms of the event and its sequence with magnitudes of 3.0 or higher that occurred between May 22–31, 2021 with a sampling rate of 100 sps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waveforms of 20 Hz and 100 Hz. Additionally, the seismic instrument response files also were shared. The event and continuous waveform records could be downloaded by submitting a request through the web platform of the Earthquake Science Data Center of the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EA (www.esdc.ac.cn).  相似文献   
112.
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海洋环境要素的驱动下,在不同海域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这种时空演变特征在不同的ENSO事件类型下差异更为显著。本文基于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卫星遥感数据集,通过改进海洋时空双约束聚类挖掘方法,挖掘了近20年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聚簇模式,并从时空分布和空间移动2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海洋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簇与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在EP(Eastern-Pacific)型El Niño事件期间,海洋初级生产力异常低值时空簇主要分布在赤道太平洋东部或中东部海域,异常高值时空簇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中部海域;在CP(Central-Pacific)型El Niño事件期间,异常低值时空簇分布在太平洋中部,而异常高值时空簇分布在南太平洋与西太平洋海域;② 在EP型La Niña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中部及东部、赤道大西洋与印度洋海域出现异常高值时空簇,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出现异常低值时空簇;在CP型La Niña事件期间,赤道太平洋中部出现异常高值时空簇;南太平洋中西部海域出现异常低值时空簇;③ 发生在赤道太平洋的海洋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簇,在EP型ENSO事件期间具有东移特征,而在CP型ENSO事件期间,时空演变簇在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域产生并消亡;④ ENSO事件中海洋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簇面积与MEI具有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3.
A MS6.4 earthquake occurred on 21 May 2021 in Yangbi county, Dali prefecture, Yunnan, China, at 21: 48 Beijing Time (13: 48 UTC). Earthquakes with an M3.0 or higher occur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main shock. Seismic data analysis is essential for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2021 Yangbi MS6.4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the seismotectonics of northwestern Yunnan.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CEA), has compiled a dataset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from 157 broadband stations located within 500 km of the epicenter, and has made this dataset available to the earthquake science research community. The dataset (total file size: 329 GB) consists of event waveforms with a sampling frequency of 100 sps collected from 18 to 28 May 2021, 20-Hz and 100-Hz continuous waveforms collected from 12 to 31 May 2021, and seismic instrument response files. To promote data sharing, the dataset also includes the seismic event waveforms from 20 to 22 May 2021 recorded at 50 stations of the ongoing Binchuan Active Source Geophysical Observation Project, for which the data protection period has not expired. Sample waveforms of the main shock are included in the appendix of this article and can be downloaded from the Earthquake Science website. The event and continuous waveforms are available from the Earthquake Science Data Center website (www.esdc.ac.cn) on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14.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规则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的新方法。知识规则是基于专家经验建立起来的,反映研究区内不同分类系统下各类别的地理分布特性与地理分布交叉可能性。基于黑河流域90 m 分辨率DEM、2009 年逐月1 km 分辨率NDVI,参考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1 km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在欧亚大陆上各类别的聚类中心,应用在上、中、下游分别建立的知识规则,以知识规则结合最近距离的USGS 类别聚类的方法,制作了一套与USGS全球土地覆被分类标准一致的、可以用于大气模式以及陆面过程模式的黑河流域土地覆被类型分布数据。本方法分类结果与以往研究采用的类别映射方法的分类结果及实际地物影像进行对比,表明知识规则下的分类结果更能准确表达流域地表覆盖特征,对冰雪、冻土类别和沙地荒漠类别的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115.
李军  秦其明  陈超  赵越  解超 《遥感学报》2013,17(5):1131-1145
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应用现有的缓冲区分析方法处理海量数据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非常低。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定义了缓冲区的一种近似表达方式--方程式缓冲区,它以数学方程模拟缓冲区的边界。使用方程式缓冲区代替传统的缓冲区能使缓冲区分析从一个包含复杂几何运算的过程转变成包含简单代数运算的过程,从而提高计算效率。论文阐述了方程式缓冲区的定义、图形、使用方法和性能。最后将方程式缓冲区应用于中国高速公路实时路况采集的数据筛选过程中,实验结果表明方程式缓冲区在海量地理数据分析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6.
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研究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姜贵祥  孙旭光 《气象科学》2016,36(4):448-456
本文使用1951~2010年PREC、CRU、APHRO和GPCC 4种格点降水资料,通过比较其与中国756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105°E以东)夏季降水变率中的差异,检验和评估了它们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的前3个主要模态分别是以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北与东北南部为核心的经向多中心分布,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特征,且干旱特征较洪涝更明显;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为3~7 a和20~50 a,而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则为准2 a和准10 a。另外,长江与江淮流域和华南地区分别在1970s末和1990s初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变;4种格点降水资料都能很好地再现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特征,但由于GPCC格点降水资料是基于更多的基站观测和更精细复杂的质量控制方案得到的,因此它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7.
利用2007年6月8日—8月31日东亚地区TIGGE集合预报资料中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和英国气象局(United Kingdom M et Office,UKM O)两个中心的地面2 m气温资料进行集合成员优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24~96 h预报,集合成员优选方法能够较好地选出预报技巧较高和预报技巧较低的集合成员。个例分析表明,在极端天气出现的地区,优选集合平均的预报优势较为明显。对比ECMWF和UKMO的集合成员优选结果发现,ECMWF的预报效果优于UKMO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18.
全球陆地降水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英国东安哥拉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Hulme博士最新的1900-1998年的全球降水量资料是目前年代最长的,对此格点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季风区是降水变化率最大的地方,还给出了从该资料中读取全球几个著名的季风区降水量的方法;指出了所读资料的可靠程度;计算与分析了近百年全球陆面1月、7月降水序列,指出7月份降水无明显趋势,1月份降水有弱的上升趋势,序列中存在明显的2-7a、13a和20a左右的周期,为进一步使用该资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9.
根据7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热带气旋潜在生成指数(GPI),分析了GPI对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盛季(7—9月)热带气旋生成的表征能力。结果表明,虽然这些再分析资料计算得到的GPI的空间分布与观测的热带气旋生成特征都比较一致。但是,在时间变化上7套再分析资料计算的GPI对观测热带气旋生成的表征能力差异较大,其中ERA-40(欧州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和MERRA(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研究和应用再分析资料)的GPI与观测的相关系数较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套资料GPI之间时间变化的差异主要来自相对湿度,而ERA-40和MERRA的GPI与观测值有较高的相关系数,也与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0.
青藏高原1951—2006年气温距平序列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雨  张雪芹  彭莉莉 《高原气象》2010,29(3):572-578
依照气候距平法,基于"中国均一化历史气温数据集(1951—2004年)1.0版"与2005—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区域123个测站的逐月平均气温网格化,进而以面积加权法建立高原1951—2006年逐月平均气温距平序列。最大限度地利用观测资料,着重探讨了利用参考站订正短序列气温资料气候标准值的方法。所建序列的奇异谱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的近1/2可解释为非线性上升趋势,近1/5的变化可解释为白噪声。与同期北半球陆地区域相比,二者的年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的趋势非常相近,高原并未显示变暖的超前性;高原序列中的噪声比率和强度却要大得多,对高原序列线性倾向率的估计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