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0篇
  免费   1079篇
  国内免费   1356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258篇
地球物理   1233篇
地质学   3605篇
海洋学   405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118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353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236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南丹铁陨石物态方程用于地核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南丹铁陨石的物态方程和地球的PREM模型出发,求得内外地核交界面处的物质密度为12.83-13.419/cm~3,温度为5440-5680K;地心处物质密度为13.12-13.73g/cm~3,温度为5660-5990K,推估内地核可能由铁镍合金组成.  相似文献   
362.
363.
A simple model of plate generation from mantle flow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64.
365.
366.
本文以太行山为界将华北地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河淮块体,西部为鄂尔多斯块体.利用最小二乘法,从混合路径基阶瑞利面波群速度频散提取两块体的纯路径频散,并反演其地壳、上地幔的层状结构.所得结表果明,两块体的面波频散和地壳、上地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的河淮块体地壳较薄,地壳内平均速度比西部的鄂尔多斯块体壳内平均速度约低0.13km/s,壳内20km深度左右出现低速层;而西部的块体壳内速度成层递增,未见低速层出现.两块体上地幔顶部速度均偏低,地幔低速层的埋藏深度基本相同.但西部块体地幔低速层厚,且比东部块体地幔低速层的速度约低0.3km/s.  相似文献   
367.
Among the first measurements made from near-Earth orbiting satellites were measurements of the magnetic field. The sources of that field lie both within the Earth, in its core and crust, and in the surrounding ionosphere and magnetosphe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of the methodology and results for studies of the Earth’s mantle and crust. Mantle conductivity studies can be made either by studying signals impressed on the Earth from outside, e.g., the ionosphere or magnetosphere, or by studying signals originating in the core and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mantle. Crustal field studies begin with a careful selection of the data and subsequent removal of core and external fields by some sort of filtering. Average maps from different local times sometimes differ, presumably due to the remaining presence of fields of external origin. Several techniques for further filtering are discussed. Where large-area aeromagnetic maps are available, crustal maps derived from satellite data can be compared with upward continued data. In general, the comparisons show agreement, with some differences, particularly in and near the auroral belts. The satellite data are further reduced by various methods of inverse and forward modelling, sometimes including reduction to the pole (RTP). These techniques are generally unstable at the equator. Common methods of stabilizing the inversions include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ridge regression.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core field, the entire crustal contribution from the field is not known. Also, there is a basic nonuniqueness to the inverse solutions. Nevertheless, magnetizations that are interpretable can be derived.  相似文献   
368.
本文搜集江苏台网1982年-1987年2月间发生在江苏及其邻近地区103次地震的1047个P_n数据,经过静校正和质量分类,重新计算了震中距.选择灌云台为参考台,对一次地震的P_n数据,其它台均减去参考台的数据,成功地消除了与震源参数不确定有关的误差.处理中采用质量加权,获得了上地幔平均速度、大部分台P_n残差以及不同方位上P_n视速度估计值. 按Backus给出的波速各向异性的公式,求出江苏地区P_n速度与方位之间有2%左右的速度各向异性,最大方向和对称方向近南北,最小方向为北东东.推断其成因是由于白垩纪至第三纪期间壳下岩石圈北南向流变引起橄榄石晶体从优定向的结果.这为苏北盆地及下扬子碳酸盐岩地区地质构造形成发展动力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深部依据.  相似文献   
369.
370.
地洼学说(活化区理论)自1956年诞生以来,经受过35年的实践检验,已发展成为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和两个衍生学科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结构是以第一个组成部分,即大陆地壳中发生于地台阶段之后,与地槽区不同特征的一种新型活动区—活化区即地洼区概念为内核,保护层为其余的组成部分和衍生学科,即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递进(地洼)成矿理论、壳体概念和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以及构造地球化学和成矿构造学。 地洼学说是属于作者建立的“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范畴,它的发展纲领应是运用“历史—动力综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贯彻理论实践并重和切合生产需要的学术路线,采用充实和加固内核以及调整某些保护层的方式,按照自我完善与学百家之长相结合的原则,研究领域包括学说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它以解决实际问题。 内核的充实和加固包括两个方面;(1)理论方面的研究,例如地洼区的鉴别依据、类型划分、形成时代、分布地区、地壳运动等方面的问题。(2)实用方面的研究,例如运用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及找矿预测、地热、水文地质、地貌、新构造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