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94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6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设计地震反应谱的双参数标定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向东 《地震研究》1993,16(2):178-186
近年的工程地震工作,如地震小区划、重大工程场地的危险性分析等,一般都要做设计谱标定。既反映局部场地条件,又反映地震环境的双参数标定设计谱的方法,已为工程界接受。作为该方法的应用,本文采用澜沧——耿马地震的强震资料,重新确定了设计反应谱的形状参数,给出了反映云南地区地震特性的设计谱,可供中、小型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502.
503.
504.
505.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506.
由于我国数字地震学研究起步较晚,在很多地震学家中,对于数字地震学的意义和数字地震资料的使用还存在不少疑问。本文结合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工作,对经常提出的比较集中的两个问题,即数字地震记录的物理意义和数字地震记录与传统地震记录有哪些不同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和讨论。  相似文献   
507.
论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分析在工程地震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08.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LASPEI)第27届大会于1994年元月10-21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的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举行。来自42个国家的483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大会。国家地震局派出了以副局长陈为团长的13人代表团出席会议。本届大会共安排了27个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和报告399篇,张贴展示论文约160篇。本届IASPEI大会的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涉及广泛的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内容包括: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危害;亚太地区的沉积盆地及其构造背景;地球深部间断面的构造形态和动力学;地震预测;地震层析成像和地幔动力学;俯冲带和弧后盆地;地热在下地壳、岩石学与流变学等方面之作用;区域地震的定位和定量化;毫赫与毫微赫地震学;脊区的地震学详细研究;太平洋的地震和海啸危险性;大小尺度的各向异性;全球地震观测技术的改进;地震的震源模拟和断层力学;诱发地震;非线性地震学;地震运动的地面地质效应;空间大地测量学和实时构造地质学;热流和热液循环;宽频带地震学和震源,等等。  相似文献   
509.
Christoffer Nielsen  H. Thybo   《Tectonophysics》2009,470(3-4):298-318
The Cenozoic Baikal Rift Zone (BRZ) is situated in south-central Siberia in the suture between the Precambrian Siberian Platform and the Amurian plate. This more than 2000-km long rift zone is composed of several individual basement depressions and half-grabens with the deep Lake Baikal at its centre. The BEST (Baikal Explosion Seismic Transect) project acquired a 360-km long, deep seismic, refraction/wide-angle reflection profile in 2002 across southern Lake Baikal. The data from this project is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large-scale crustal structures and modelling of the seismic velocities of the crust and uppermost mantle. Previous interpretation and velocity modelling of P-wave arrivals in the BEST data has revealed a multi layered crust with smooth variation in Moho depth between the Siberian Platform (41 km) and the Sayan-Baikal fold belt (46 km). The lower crust exhibits normal seismic velocities around the rift structure, except for beneath the rift axis where a distinct 50–80-km wide high-velocity anomaly (7.4–7.6 ± 0.2 km/s) is observed. Reverberant or “ringing” reflections with strong amplitude and low frequency originate from this zone, whereas the lower crust is non-reflective outside the rift zone. Synthetic full-waveform reflectivity modelling of the high-velocity anomaly suggests the presence of a layered sequence with a typical layer thickness of 300–500 m coinciding with the velocity anomaly. The P-wave velocity of the individual layers is modelled to range between 7.4 km/s and 7.9 km/s. We interpret this feature as resulting from mafic to ultra-mafic intrusions in the form of sills. Petr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velocity values suggests that the intrusions are sorted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into plagioclase-rich low-velocity layers and pyroxene- and olivine-rich high-velocity layers. The mafic intrusions were probably intruded into the ductile lower crust during the main rift phase in the Late Pliocene. As such, the intrusive material has thickened the lower crust during rifting, which may explain the lack of Moho uplift across southern BRZ.  相似文献   
510.
基于开源的数据挖掘系统Weka,使用Java语言及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并实现了地震数据挖掘系统。根据地震数据资料的特点,将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引入到该系统中,其中聚类分析选用DBSCAN作为核心算法,关联规则分析选用Apriori作为核心算法。用户使用该系统只需在交互界面选择相关参数,即可实现调用数据挖掘算法来分析地震数据,发现探索其隐含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