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345篇
地球物理   161篇
地质学   217篇
海洋学   90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31.
832.
龙口港的假潮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 23 a (1964—1986 年)的假潮资料,讨论了龙口港假潮的振幅、频率、周期和持续时间等;给出了导致假潮的各种天气形势和风场;分析了不同气象要素对假潮的贡献;探讨了大和特大振幅假潮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风场变化是导致龙口港假潮的直接原因;100 cm 左右和 >150 cm 的大和特大振幅假潮,是龙口港特殊地理环境、港湾及附近大范围海域骤猛的向港爆发性大风尤其强雷暴大风涌水在港内骤然积聚和海水惯性振荡的综合结果,该假潮具有较大危害性。  相似文献   
833.
黄、渤海沿岸港湾的假潮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日照港以北黄、渤海沿岸18个港湾8~27年假潮资料的分析,给出了不同区域港湾的假潮状况和成因.在该区域只有龙口港可时常发生100cm左右的大振幅假潮和>150cm甚至>300cm的特大振幅假潮,属假潮特别严重和唯一发生较大危害性假潮港湾;其余分属假潮相对较重、较轻和无假潮港湾,其假潮基本不具危害性或无危害性.分析结果表明其突然而剧烈的风场变化是导致各港湾假潮的直接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是造成港湾假潮强弱的关键因素;龙口港100cm左右和>1 50cm的大和特大振幅假潮,是其特殊地理环境、港湾及附近大范围海域骤猛的向港爆发性大风,尤其强雷暴大风涌水在港内骤然积聚和海水惯性振荡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834.
研究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极限边值问题的关系。证明了两类极限边值问题存在解的定理是等价的。进而证明了极限边值问题的解是连续依赖于边界值的。  相似文献   
835.
海滩对风暴的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在连续风暴发生时。本研究利用Argus视频监测系统拍摄的连续图像,从海滩地貌、剖面、海滩滨线、海滩宽度等方面,定量分析了舟山东沙海滩对连续风暴"马勒卡"和"暹芭"的响应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影响海滩地形地貌变化对连续风暴响应的因素。结果表明:(1)风暴"马勒卡"发生后海滩单宽体积变化量平均值为?73.75m3/m,风暴"暹芭"发生后海滩单宽体积变化量的平均值为?54.56m3/m,风暴"马勒卡"使整个海滩滨线平均后退14.75m,风暴"暹芭"使得海滩滨线相对于两次风暴前后退10.91m;(2)在海滩自身因素、外部动力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共同作用下海滩对连续风暴产生了复杂的响应。  相似文献   
836.
长江河口下扁担沙水域最长连续不宜取水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河口已建成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提供了约80%的上海用水。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水缺口仍然存在。下扁担沙位于南北港分汊口上游,大潮落潮期间滩涂露出。本文利用研究组长期研发和应用的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三维数值模式,计算在1978-1979年特枯径流量条件下该水域的盐水入侵和连续最长不宜取水时间,了解下扁担沙水域能否作为备用水源地。本文采用2017年2月19日到3月1日北支8个站位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表层和底层盐度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技术分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85、1.82和0.82,模式计算盐度和实测值吻合良好,能较好地模拟长江河口盐水入侵。模式计算表明,下扁担沙模式输出点最长连续不宜取水时间为13.79 d,盐水入侵在大潮后期和大潮后中潮主要源自上游北支倒灌,小潮后中潮主要源自下游正面入侵,且前者影响比后者大。能取水时段就出现在小潮后中潮,淡水是南支上游南侧随落潮流平流过来的。下扁担沙水域的最长连续不宜取水时间远比青草沙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的短,表明下扁担沙水域淡水资源远比南支上游和下游水域充足,是个极为优越的备用水源地。  相似文献   
837.
本文对有限面积噪声源产生的噪声场的空间相关特性作了讨论。分别研究了接收器处于源区域里面和外面的情形。对一浅海典型声速剖面和 Baltic海区的噪声场相关特性及噪声场强度进行了计算 ,并与无限大噪声源平面的噪声场特性作了比较。同时 ,为把连续谱考虑在内 ,引入一虚假深海底 ,用复模式和来近似计算分支割线的贡献。但当接收器远离源区域时 ,连续谱经过在下介质中的长程传播 ,衰减迅速 ,故其对噪声场的贡献可以忽略 ,而仅考虑离散简正波场的贡献。结果发现 ,有限面积源的噪声场结构无论是水平结构 ,还是垂直结构均是不均匀的 ,都依赖于接收场点的绝对位置。这与无限大噪声源平面所形成的噪声场的特性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838.
在不规则半日潮为主的河口, 半日和全日周期的分潮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潮位的振幅。但当潮波向三角洲河网内部传播时, 由于不同周期分潮簇的振幅沿程变化速率存在差异, 特别是半月周期分潮簇振幅作用得到增强, 使得不同周期分潮簇对河网内潮位分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通过珠江三角洲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得到研究区域内高频且长周期的潮位资料, 基于小波分解重构出主要周期分潮簇的振幅, 采用谱聚类图像分割算法, 通过像素分割计算确定综合相似度, 从图像学等角度论证了不同周期分潮簇与复杂河网潮位分布的空间关联性。研究发现, 半日和全日周期的分潮簇影响了复杂河网口门潮位振幅的量值, 但半月周期的分潮簇却影响了复杂河网整体潮位分布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39.
2020年秋季(9-11月)大气环流特征表现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9-11月,欧亚大陆中高纬环流经向度不断加大,冷空气势力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历史平均偏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我国近海出现了19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6次,台风大风过程4次,入海气旋大风过程1次,冷空气与热带...  相似文献   
840.
Stiffness degradation will occur due to the generation of accumulated pore pressure in saturated soft clays under cyclic loading. The soil static-dynamic multi-purpose triaxial and torsional shear apparatus i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as employed to perform different types of test on saturated soft marine clay in the Yangtze estuary. Undisturbed samples of the clay were subjected to undrained cyclic vertical and torsional coupling shear and cyclic torsional shear after three-directional anisotorpic consolidation with different initial consolidation parameters. Investigated were 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orientation angle of the major principal stress, initial ratio of deviatoric stress, initial coefficient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and continuous rotation of principal stress axes on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degradation index decreases (or degradation degre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initial orientation angle of the major principal stress and initial ratio of deviatoric stress. Compared to 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orientation angle of the major principal stress and initial ratio of deviatoric stress, the effect of initial coefficient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is less evident and this trend is more clearly reflected by the results of the cyclic torsional shear tests than those of the cyclic coupling shear tests. At the same cycle number, the degradation index obtained from the cyclic torsional shear test is higher than that from the cyclic coupling shear test.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continuous rotation in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s during cyclic coupling shear damages the original structure of the soil more than the cyclic torsional shear does. Based o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tiffness degradation is proposed and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