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205篇
地球物理   180篇
地质学   336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8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铅锌矿山开发导致的重金属在环境介质中的积累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以连续提取法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土法冶炼锌、铅锌和矿山开采导致的重金属在废渣及环境介质土壤、溪流沉积物中的积累,并分析了其环境危害性。结果显示,贵州赫章土法炼锌导致的重金属Pb、Zn、Cd在环境介质中的积累相当高。水城杉树林铅锌矿山开采引起的重金属积累则相对较低,但也明显高于背景值;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铁矿物对重金属有强烈的固定作用。除残渣态外,Pb、Zn在土壤、炼锌废渣中主要呈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沉积物中则为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Pb、Zn含量变异较大,但在炼锌废渣、土壤中含量明显高于河流沉积物,暗示铅锌矿开发对土壤环境的潜在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22.
笔者应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对全省化探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圈出14种元素地球化学块体173个,其中地球化学巨省25个,地球化学省148个。总结地球化学块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地球化学块体内部结构,追踪大型至特大型矿床可能存在的地点。利用块体内已探明的金属储量,计算其成矿率,预测其他元素或其他地段的金属资源总量,固定成矿远景区,确定巨型矿床找矿靶区7处。通过不同级别地球化学块体与成矿区带的关系研究,对重要地球化学块体、子块体与成矿亚带、矿田进行对比,对地球化学块体内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3.
晋祠泉断流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阐述了晋泉形成机理和断流原因,认为晋泉断流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说明地下水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采取统一的、科学的、多层次的全面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唤醒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24.
针对牙轮钻头的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在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牙轮钻头滚滑复合轴承,对滚滑复合轴承结构进行有限元对比分析、模拟对比试验和钻头现场验证实验,表明滚滑复合轴承是一种较先进的创新性轴承。  相似文献   
25.
陈宝杰  卜长根 《探矿工程》2003,30(3):30-32,34
通过对普通机构二维力因素影响的分析,利用修正公式计算求值,以修正单因素影响最大值计算所产生的误差。利用这一计算方法,对CD—3型钻机卡盘进行了计算,得到了正确的设计结果,说明用修正公式对多因素影响采用单因素影响最大值计算进行修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6.
天津地区井水位年变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 ,中国地震预报学者开始关注井水位的年变异常及其中短期预测意义问题 ,但井水位年变异常判别采用动态图像的定性对比方法 ,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针对这种现状 ,文中引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随机过程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技术 (盛骤等 ,1989) ,提出了“井水位动态年周期法”与“相对时段速率比较法” ,解决了井水位年变异常的定量识别方法 ,并应用到天津井网 2 1口井的观测数据 (1985年以来 )分析中 ,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 ,天津井网中有 7口井在首都圈邻区 4次中强 (MS≥ 5 .8)地震之前 ,表现出 17井次的井水位年变异常 ,且多在震前 1.5~6个月内出现 ,从而再次证明了井水位年变异常具有一定的中短期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7.
沈树勤  胡洛林 《气象科学》1997,17(3):290-297
本文以9015号热带气旋登陆后造成的省淮以南大暴雨天气为例,与8闪一般暴雨天气的热力动力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利用二维点尺度力学模式对地面中尺度锋区引起民环流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伸向东北部一条辐合线的偏北旗帜的中尺度锋区驱动扰动涡旋,在涡旋的上升部位可对大暴雨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28.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编写地质勘查报告都必须包括技术经济评价章节。但我国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某些评价方法和基本概念还不够统一。通过对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总现值、销售成本、经营成本等参数的研究认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要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29.
介绍重复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在监测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规模和形态要素变化中的应用,以及成图过程中对控制加密和精度等问题的处理。检验表明,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能较准确地量测冰川长度、面积和储量等全形态要素的变化量,可以用于区域冰川变化的监测研究。测量资料表明,1964~1992年间,乌鲁木齐河流域155条冰川的规模均在缩小,冰川末端平均后退率为12.4%,面积平均缩小率为13.8%,冰储量减少15.5%。  相似文献   
30.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ider directly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on the assessment of seismic hazard. It is assumed that macroseismic data at individual locations contain, in an average way, the influence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A Data Base referring to 199 historical (5) and instrumental (194, in the 1947–1993 period) events with macroseismic information in 1195 locations of Portugal was built. For any given seismic event, whenever macroseismic information was available at a location (town, village, etc.), an EMS-92 intensity value was estimated. To each one of those locations a geological unit, representing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soil, was assigne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Portuguese Map at a scale 1:500 000; the geological units were group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soft, intermediate and hard soils.The Data Bas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attenuation laws in terms of macroseismic intensity for the three different geological site conditions,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laws was tested by (i) checking residual distributions and (ii) comparing the map of isoseismals of important earthquakes with the isoseismals generated by the attenuation curves derived for each one of the three different soil classe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oil class of each site. The main results of attenuation modeling are: high dispersion on macroseismic intensity data; all the models predict intensity values, for short hypocentral distances, lower than the ones observed; and for some important analyzed earthquakes and for the observed range of distances, the models confirm the expectancy that macroseismic intensity increases from hard to soft soil.The approach to obtain the hazard assessment at each location consisted in the use of the attenuation law specifically derived for the class of soil of that particular location. This method, which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geology, was illustrated with the mapping of hazard for the country for several return periods.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maps no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new parameter.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i) soil segmentation is clearly the cause for hazard increase in the region to the north of Lisbon, especially at sites with soft and intermediate soils as the ones in lower Tagus valley; the maximum increase on hazard is, in any case, less than one degree; (ii) when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disregarded in the attenu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hazard pattern is similar to the one obtained for the case of hard soil everyw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