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30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923篇
海洋学   69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31.
Abstract Edenite/tremolite and edenite/magnesio-hornblende in equilibrium with plagioclase, chlorite, epidote, quartz and vapour involve several types of reactions for which K D can be related to T and P.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of these equilibria leads to isopleth systems. Given knowledge of the progressive changes of end-member activities in zoned Ca–Mg amphiboles (based on microprobe analyses), it is possible to construct precise pressure–temperature–time paths ( P–T–t paths) which have been followed by metabasites during polyphase metamorphism. When applied to basic rocks from the River Vilaine area, this method allows us to construct a P–T–t path that can be compared directly to the P–T–t path constructed from interbedded acid rocks (aluminous micaschists) in the same structural unit. Through time, both basic and acid rocks underwent the same complex deformation history that can be described conveniently in the L–S fabric system of Flinn. This allows us to construct a P–T–t deformation path for this structural unit.
These paths are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n under/overthrusting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lt (the Hercynian belt), and represent an illustration of the time delay caused by stacking of more than two crustal units.  相似文献   
132.
133.
Shock metamorphism of the lunar samples is discussed. All types of lunar glasses formed by various-size collision-type impact are found as impact glass, ropy glass and agglutinates. The agglutinates bonded by crystal and glassy materials contain hydrogen and helium from the solar wind components. Lunar shocked minerals of plagioclase and silica show anomalous compositions and densities. There are typical two formation processes on planetary materials formed by shock events; that is (1) shocked quartz formed by silica-rich target rocks (esp. on evolved planets of the Earth and Mars), and (2) shocked silica with minor Al contents formed from plagioclase-rich primordial crusts of the Moon. The both shocked silica grows to coarse-grain normal crystals after 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which cannot distinguish the original main formation event of impact process.  相似文献   
134.
陈激  张亚辉 《天文学报》1997,38(3):225-230
本文采用R矩阵传播方法,通过求解CS近似下的耦合方程,计算了星际分子云条件下正-NH3分子和He碰撞的超精细跃迁碰撞截面和速率系数,为研究天体的信息提供需用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5.
中国降雪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刘玉莲  任国玉  于宏敏 《地理科学》2012,(10):1176-1185
利用逐日地面降雪观测资料,分析中国25oN以北范围内降雪量、降雪日数、雪带分布和各强度降雪的气候学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雪季长度与年降雪日数在东部呈纬向分布,大兴安岭北部最长(>210 d),长江以南最短(常年无雪或偶尔降雪);在西部青海省南部和西藏自治区北部最长(>300 d),滇、川、藏交界处及新疆自治区北部较长,南疆较短(<60 d)。年降雪量东南部最少,东北和西北北部较多(>30 mm),青海和西藏降雪量最多(>60 mm)。平均降雪强度江淮一带最大。②根据雪季降雪频次划分中国的雪带,东北大部、内蒙自治区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大部、秦岭等地区为常年多雪带;长江以南的滇南、四川盆地、江浙沿海等地区为永久无雪带;其余地区为常年降雪带和偶尔降雪带。③不同区域各级降雪日数占总降雪日数的比例都是暴雪日数最少,大雪日数其次,小雪日数最多;但中雪降雪量占总降雪量的比例在东北北部、华北、西北、新疆、东南、青藏高原东部等区域仅高于小雪降雪量,而在黄-淮地区仅次于暴雪降雪量。④降雪年内分配在东北北部、西北、新疆、青藏高原东部等地区都呈双峰型,最多雪时节在早冬和晚冬、早春,隆冬时节并不是降雪最多时间,黄-淮和东南地区呈单峰型,东南地区峰值更陡。⑤总降雪日数和除暴雪外的各等级降雪日数与地理位置关系较明显,在中国东部主要随着纬度升高增加,在中国西部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随着纬度升高,东部和西部的总降雪强度都减小,西部的小雪强度也减小。  相似文献   
136.
南、北半球环状模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晓峰  李建平 《大气科学》2009,33(2):215-231
基于“大气环状活动带” 的概念, 利用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南、 北半球环状模 (简称SAM、 NAM) 的季节活动特征及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 (Submonthly timescales) 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NAM具有冬季强、 夏季弱的年循环特征, 而SAM则表现出明显的准半年循环特征。并且, 逐年的功率谱分析进一步显示: NAM的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以准1周和准2周为主, 且它们具有共生性, 准3周为相对次要的周期; 而SAM的月内活动周期与NAM相似, 准2周和准1周较强, 准3周次之。NAM和SAM的月内活动在不同特征时间尺度上的空间特征及其时间演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7.
We derive the equations for the gravity assist manoeuvre in the general 2D case without the constraints of circular planetary orbits or widely different masses as assumed by Broucke (AIAA/AAS 1988) and obtain the slingshot conditions and maximum energy gain for arbitrary mass ratios of two colliding rigid bodies. Using the geometric view developed in an earlier paper by the authors (Rica da Silva, A., Lemos, J.P.S.: Am. J. Phys. 74, 584–590, 2006) the possible trajectories are computed for both attractive or repulsive interactions yielding a further insight on the slingshot mechanics and its parametrization. . The general slingshot manoeuvre for arbitrary masses is explained as a particular case of the possible outcomes of attractive or repulsive binary collision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symptotic information and orbital parameters is obtained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38.
论中国大陆复杂和混杂的碰撞带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万天丰 《地学前缘》2004,11(3):207-220
中国大陆碰撞带是以结构复杂、形成过程复杂和物质成分趋于混杂为主要特征的。在构造特征上 ,表现为由构造岩片和混杂岩带所组成 ,形成扇状褶皱和对冲型逆掩断层。在剖面上常形成楔状(鳄鱼式 )构造 ,在平面上可构成嵌入构造 ,它们其实是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互相挤压、缩短与穿插的、一个统一的三维共轭剪切断裂系统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碰撞带都不是一次形成的 ,而是经历了多期次、活动性质各不相同的、复杂的形成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碰撞带的研究水平 ,应该把碰撞带及其两侧的板块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研究 ,应该大力加强碰撞带周邻板块的沉积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变形、变位资料的系统研究。碰撞作用时期是元素、岩石和构造单元趋于混杂的时期 ,而不是有利于元素、物质的分异和富集。碰撞带的主碰撞期形成的矿床是十分有限的。笔者推测有 4种类型的矿床可能将成为西部古碰撞带地区找矿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9.
张岳桥  施炜  董树文 《地质学报》2019,93(5):971-1001
作为大陆内部典型的伸展断陷区和强震活动区,华北地区处于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和西部印欧大陆碰撞构造的双重大地构造背景之下,其新构造运动相当复杂:西部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两个地堑盆地系引张伸展断陷作用、中部太行山块体的局部断陷和整体隆升、东部华北平原区和渤海湾海域区的区域沉降,南缘沿秦岭构造带的左旋走滑拉张活动,东缘沿郯庐断裂带的右旋挤压走滑活动。这些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在晚新生代的阶段性活动,产生了复杂的构造地貌组合特征。综合研究发现,华北晚新生代经历了3期伸展断陷-挤压隆升演化阶段:新近纪晚期(10~2.5 Ma)、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以来。地壳引张应力方向或NW-SE、或NE-SW向;地块隆升导致湖盆的消亡,挤压应力方向为NE-SW至W-E向。研究认为,华北地区新构造受两个岩石圈构造过程的相互影响:印欧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和东部岩石圈地幔的上涌。一方面,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块的持续推挤及其构造应力向东的传递导致鄂尔多斯地块反时针旋转和秦岭山地的向东挤出逃逸,这个挤出构造动力学统治了华北地区晚新生代的引张伸展、斜张走滑和挤压变形。尤其是,新近纪晚期强烈的NW-SE向地壳伸展变形与青藏东缘挤出造山作用同步(10~9 Ma至4.2 Ma);上新世末期(约2.5 Ma)、晚更新世早期(约200~70 ka)和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约20 ka以来)3次构造挤压事件与青藏高原东缘构造事件基本对应。另一方面,岩石圈地幔上涌主导了华北东部平原区的区域地壳沉降,同时伴随着早、中更新世的5期幔源火山活动。这两个岩石圈构造作用力此消彼长,深刻统治着华北地区新构造与现今活动构造以及地震构造。  相似文献   
140.
经资料搜集与野外调研,对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重要断裂的位置、特征及南北连接,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即:①怒江断裂在滇西北为高黎贡山变质基底杂岩与丙中洛地块、滇西南为潞西断块与保山地块的边界断裂,属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②班公错-东巧断裂进入云南后,北段、中段与位于高黎贡山主峰的向东倾斜的高黎贡山逆冲推覆断裂相连接,南段称为龙陵-瑞丽断裂;③高黎贡山断裂、龙陵-瑞丽断裂为腾冲造山带与三江造山带的边界断裂,属一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④昌宁-孟连结合带东西两侧的双江-竹塘断裂、沧源断裂北延至滇西北后,分别与位于碧罗雪山西坡的福贡断裂、捧当断裂相连接;⑤迪麻洛-昌宁-孟连结合带为二级构造单元,东西两侧的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崇山-临沧地块、丙中洛-保山陆块.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7个三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