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5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249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349篇
地质学   539篇
海洋学   26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5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赵先贵  马彩虹  肖玲  纪芙蓉 《地理科学》2013,33(12):1537-1542
为了解近年来陕西省碳足迹的状况,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测算了陕西省及其各市的碳足迹。结论如下:1995~2009年,陕西省碳足迹从4 129.38×104t上升到22 460.23×104t,增加了443.91%。从空间上全省碳足迹可分为3类:陕南始终为负值;陕北和渭南市较高;关中除渭南市以外的地区较低。14 a间全省人均碳足迹由1.18 t增加到5.95 t;各市人均碳足迹,陕北较高,关中较低,陕南为负值。全省碳足迹密度从2.00 t/hm2增高到10.90 t/hm2。陕西省的人均和单位面积的碳足迹远高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但空间上差异很大。以2009年为例,全省人均碳足迹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2.98倍,而陕北则超过10倍,高于美国;关中为1.29~4.57倍。全省2009年碳足迹密度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4.89倍;渭南、咸阳、西安3市高达9.63~16.95倍;榆林、铜川、延安和宝鸡4市为3.54~7.10倍;陕南植被的固碳作用消除了当地的碳排放外,还有剩余碳汇,但尚不能抵消陕北及关中的较高的碳足迹,因此总体看,对气候变化有负面影响,陕西的碳减排任务仍较重。  相似文献   
972.
Central Sahara rock shelters offer an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ummarises palynological research carried out within a multidisciplinary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Wadi Teshuinat area (Tadrart Acacus Mts., in south-western Fezzan, Libya). The sites were occupied by hunter-gatherer and pastoralist cultures. On-site pollen data, treated as a single ‘regional site’, showed that different pollen stratigraphies and flora characterised the past phases. Plant macro-remains also helped to understand local plant exploitation and landscape evolution. Pollen spectra showed the following climate oscillations: wet and cool (approx. 8800–8250 cal. BC), dry and warm (approx. 7920–7520 cal. BC), wet (approx. 7550–7200 cal. BC), dry (approx. 6340–6210 cal. BC—geoarchaeological evidence), wet and warm (approx. 6250–4300 cal. BC, including a wetter and warmer phase at approx. 5500–4600 cal. BC); dry and warm (approx. 4250–2900 cal. BC); drier and warm (approx. 2900–1600 cal. BC, up to the present). Since the early Holocene, both climatic and anthropic factor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and strictly interconnected role in transforming the environment. Thus, while subsistence strategies were adjusting to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plant landscape was also being slowly and continuously shaped by humans.  相似文献   
973.
A detailed geomorphologic and morph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 of raised marine terraces at Cape Cuvier, Western Australia, reveals two morphologically distinct units. A lower, well-developed accretional reef terrace between 3 and 5.5 m above MLWS (mean low-water springs; hereafter denoted as “+”) represents an extended interval of stable sea level. An upper erosional terrace and incipient coralgal rim between + 8.5 to 10.5 m represents a brief sea-level stillstand at this higher elevation. These features suggest the lower and upper terraces developed during discrete sea-level events. In an attempt to better define the timing of emplacement of each marine unit, 20 coral samples collected along vertical and lateral reef growth axis from both terraces were analysed with U-series dating. Unfortunately, all coral samples exhibited elevated δ234Uinitial values, suggesting that pervasive uptake of 234U-enriched uranium and 230Th thorium had occurred. Despite the shortcomings of absolute dating, a succession of events can be resolved though morpho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s. Comparison of the facies relationships, coral growth, and morphostratigraphic features between the lower and upper terraces indicates that an early to mid MIS 5e stillstand at + 3 to 5 m was followed by a late rise to + 8.5 to 10.5 m. This agrees with an emerging global view of MIS 5e sea-level history derived from stable carbonate platforms, rejec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these higher sea-level benchmarks are an artefact of localized tecton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974.
乾安县40年气候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计算了宁夏季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系数,表明东北地区西部复季气温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从年代际变化的分析中得知,20世纪90 年代暖干趋势明显,其中以乾安最为突出.分析乾安及其邻近测站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表明乾安的夏季蒸发量上升趋势明显,并远大于其他测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加重,而存下垫面条件较好一些的区域,夏季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乾安县未来复季气温仍为上升趋势,降水量存总体平均值之下呈旱.涝交替变化.  相似文献   
975.
郑秋月  陈石  李晓一  徐伟民 《地震》2016,36(4):186-195
流动重力测量作为地震前兆监测手段之一, 所得到的区域重力场微变化信号反映地壳内部密度变化、 地壳变形、 流体运移等信息。 采用定量化和模型化方法研究与地震孕育相关的重力场变化信号时空特征, 对于构建地震预报定量化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设定场源参数构建了数值模型, 正演得到了多组不同场源条件下的重力场变化模型; 通过模型对比, 分析了重力变化与重力梯度变化对不同类型场源参数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重力垂直梯度变化对异常体边界比较敏感, 特对浅部异常更为敏感, 适用于圈定异常体范围。 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观测系统的优化测量方案, 以及对观测精度的需求。 研究结果对于构建地震预报指标参数, 优化流动重力观测系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76.
准格尔旗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间序列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格尔旗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沙漠治理政策已逾10年,了解准格尔旗植被恢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制定更加合理的环境治理政策、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基于准格尔旗地区1990、2000和2011年3个时间序列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通过选取3个时期植被与裸地的NDVI值,代入像元二分法模型中,反演得到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且通过研究准格尔旗3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近21年的准格尔旗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植被恢复/退化状况及驱动力,定量分析了该地区近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准格尔旗近21年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平均覆盖度由1990年的15.53%上升到2000年的17.82%,以及2011年的29.30%;准格尔旗的大部分区域植被呈恢复状态,局部区域呈现退化现象;准格尔旗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受降雨因素影响不显著,准格尔旗近21年植被覆盖度的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2000年之后的一系列植被恢复工程。  相似文献   
977.
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线变迁对于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乃至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5个时相TM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信息,分析了各时段岸线变迁特征及变迁原因。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的长度和分形维度保持相对稳定,但岸线长度存在总体缩短和局部增长的演化趋势。(2)岸线海向推进的岸段占据主要部分,陆向缩退岸线仅发生在少部分岸段。(3)长江口—杭州湾南岸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典型岸段的分析表明中国南方大陆岸线的时空变化速率与强度在不断加强。(4)在1990—2010年期间,引起中国南方大陆海岸线时空变迁的人为因素的作用比自然因素显著,并导致人工岸线比重不断增大,自然岸线比重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978.
张家界旅游城市游客公共交通感知、满意度与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兆峰 《地理研究》2014,33(5):978-987
良好的旅游公共交通是游客在目的地区域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基础,而游客对公共交通的感知会对游客目的地满意度和行为意图构成影响。以典型旅游城市张家界市为案例区,利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张家界游客公共交通感知维度及其表现,以及公共交通感知维度对游客目的地整体满意度和行为意图的影响。研究发现,张家界游客旅游公共交通感知维度共有“便捷性”、“费用和安全性”和“美观和科学性”三个维度,这些维度对游客目的地满意度和行为意图只产生较弱影响。其中,“便捷性”对整体公共交通满意度和重游意愿的影响较强,对游客目的地满意度的影响较弱;“美观和科学性”对游客目的地满意度不产生显著影响;“费用和安全性”也对游客目的地满意度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79.
城市商务人士的行为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青  甄峰  汪侠  陈映雪 《地理研究》2014,33(8):1477-1488
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出现对商务人士行为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新的技术背景下,商务活动的特征研究值得关注。以医疗器械行业某跨国公司的南京销售团队为例,采用GPS技术、活动日志、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该团队11位成员在连续7个工作日内的时空数据。经描述分析和模型分析发现:① 在商务活动过程中,快速交通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共变关系,使承载商务活动的空间成为流空间的外在表现形式。② 交通技术间接影响商务活动,但影响程度比信息技术使用大,导致商务活动的空间破碎化。③ 信息技术使用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商务活动的时间破碎化。  相似文献   
980.
利用山东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以及同期大气环流指数资料,采用Mann- 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有序聚类分析法以及Mann-Whitney-Pettitt(MWP)法等方法,对最近50 a来山东地区夏季降水及其占全年降水比例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近50 a来,山东地区夏季降水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但有显著的阶段性。其中,沿海地区变化幅度小于内陆,其阶段转换和突变也早于内陆,内陆中山区又早于平原。沿海地区夏季降水占年降水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无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变现象;而内陆地区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但存在阶段性和突变现象,其中山地与平原间又有差异。分析表明,山东地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同期东亚夏季风、南方涛动和北极涛动之间有显著的响应关系,但在沿海与内陆、山地与平原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