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3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259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156篇
地球物理   358篇
地质学   563篇
海洋学   28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56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重大突发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应急疏散作为灾后应急响应的重要环节,对减少人员伤亡有着重要意义。经过长期发展,研究人员利用多种方式观察到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疏散规律,也提出了多个优秀的模型方法。然而,应急疏散涉及到的灾害事故类型、受灾人群和应急场景等多样复杂,导致应急疏散模型的侧重点和方法论等各有不同,加大了读者对应急疏散研究现状的全局理解难度。从应急疏散行为分析、模拟仿真、策略优化、预案实施等多个角度对现有重大突发灾害事故下的应急疏散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与总结,旨在厘清一条清晰的应急疏散研究脉络。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炼出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与解决思路,服务于应急疏散的下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32.

近年来,北极变暖速度几乎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海冰加速消融被认为会使沉积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重新释放进入大气。本文利用近30年的大气POPs浓度数据和北极海冰数据,比较了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在北极Alert、Zeppelin、Stórhöfði和Pallas这4个站点的变率,结合互相关分析,探讨POPs对海冰变化的响应。结果发现,在周围多为浮冰区的Zeppelin站点,OCPs(特别是HCB和α-HCH)在2009年后与海冰变化显著负相关,而在其他站点显著性较低或无显著相关性。PCBs在Stórhöfði和Pallas站点,超前海冰变化,可能与长距离输送和土壤的二次释放有关,而在Zeppelin站点出现了和DDTs类似的滞后海冰变化的现象。本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POPs对海冰变化的时空响应不同,海冰消融不一定导致大气POPs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233.

泥炭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演化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轨道时间尺度上中低纬泥炭发育与季风演化关系及其对全球CH4浓度变化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研究基于末次冰盛期以来我国泥炭发育的起始14C年龄数据,通过年龄概率密度方法,系统重建了东亚季风区泥炭发育的时空演变历史。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我国南方泥炭开始发育,冰消期以来泥炭发育逐步扩展至华北、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并发育增强;全新世时段,不同区域泥炭发育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北和西北泥炭发育呈现持续增加,而南方、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在早-中全新世增加,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结合全国孢粉记录的古气候定量化重建结果,发现我国末次冰盛期以来不同区域泥炭发育主要受降水变化的影响,揭示出泥炭发育主要受控于东亚季风降水的演化。研究表明在轨道时间尺度上,东亚季风演化及其导致的泥炭发育变化对全球CH4浓度变化具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34.
云南点苍山冰川湖泊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文章通过对点苍山海拔3820m冰水沉积剖面的粒度参数、磁化率、氧化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实验分析,并讨论了这些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环境意义。实验结果表明,磁化率的强度与粗砂组分的含量成正相关,而与粘土等细粒组分含量成负相关;同时与有机质含量成负相关,与氧化铁含量成正相关。矿物组分分析实验表明,沉积物主要磁性来源于磁化铁。根据以上结果,结合冰川湖泊流域面积小、高寒环境的特点,其磁化率的影响因素与一般湖泊不同,认为冰川湖泊沉积中,因为物源较近导致外源磁性矿物主要赋存于粒度较粗的碎屑颗粒中,而高寒的环境条件使得有机质对沉积物的磁性矿物起到了稀释的作用,而很难有积极的贡献。根据磁化率的环境意义,恢复了全新世以来点苍山的古气候,从中可以划分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11.5~10.6kaB.P.,10.6~8.9kaB.P.,8.9~5.5kaB.P.,5.5~3.3kaB.P.,3.3~0.8kaB.P.和0.8kaB.P.至今,代表了末次冰期结束以后湖泊从产生至消亡的全过程。根据与其他相关地区的对比,分析了西南季风演变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35.
杨帅  郑伟  尹文杰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9):3068-3082
本文围绕GRACE数据在信号处理过程中存在泄露误差开展了探索性研究.第一,在传统尺度因子法的基础上,根据模型与CSR-SHc数据的均方根误差和相关性赋予权重,构建了新型尺度因子校正法.第二,以长江流域为例,评估该方法的校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尺度因子校正法校正结果综合GLDAS(Global Land Data A...  相似文献   
236.
人类活动引起的岸线变化影响着近岸海域的潮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运动特征。本研究基于瓯江口与乐清湾5个验潮站,时间跨度为1984−2019年的逐时潮位实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潮波形态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解构造成潮汐不对称性的主要分潮簇的贡献度。研究发现,温州湾海域瓯江河口与乐清湾潮形有明显的不同,潮汐不对称性在瓯江河口涨潮占优,且向上游方向持续增大,但在乐清湾内则落潮占优。该海域潮汐不对称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在6−7月、12月至翌年1月时$ \gamma $值达到最大。该海域潮汐不对称性主要由分潮组合M2/M4、M2/S2/MS4、M2/N2/MN4等分潮簇控制,分潮簇如M2/S2/MS4、M2/N2/MN4、O1/K1/M2的不对 称贡献度则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从2000年起,温州湾海域涨潮占优的潮汐不对称性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这与瓯江河口频繁的海岸工程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37.
全球不同纬度带平均有效位能的季节急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0~1988年ECMWF的资料,计算了对流层500 hPa、300 hPa和平流层100 hPa逐日和月平均的纬向平均有效位能(PZ),分析其季节过渡,比较不同纬度带的季节性急变。结果表明,在4月和10月附近,各纬度带上均可出现PZ的急变。而且用逐日资料还可分析出6月急变。在北半球对流层高层(100 hPa)PZ的季节性急变不如低层(500 hPa)明显,而在南半球PZ的季节性急变与北半球相反,高层比低层明显。  相似文献   
238.
北极巴罗Elson湖过去450年气候与环境变化记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Elson湖长60cmAB-67钻孔岩芯提供了过去450年连续的高分辨环境变化记录。综合分析210Pb测年、沉积物粒度、有机质、化学元素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等资料,一致反映出巴罗地区过去450年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存在如下3个阶段:1)大约1540~1740年,为低海面寒冷时期;2)1740~1827年,为气候转暖-海侵过渡时期;3)1827年至今,为继续海侵-气候波动变暖时期。其中1800年前后和1940年前后,气温较高。1921~1993年巴罗的气温记录说明,北极地区气温不仅有明显的10a和60a周期变化,而且年平均温度变幅极大,达4.5℃。显示极地气候变化特别强烈并不反映大幅度升温。近20年来的变暖趋势是1827年以来自然的气候波动变暖的继续。  相似文献   
239.
现代中国人起源的实证──颅骨特征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振标 《第四纪研究》1999,19(2):113-124
本文用数学方法系统地检测了从早期智人到现代人时期中国人颅骨测量性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早期智人到晚期智人的演化过程出现逆向变化、不连续;同时,长江以北的和长江以南的颅骨特征时态变化趋势也呈现显著差异。这两种现象的存在,揭示了现代北方的和南方的中国人可能由各自地区的早期智人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240.
塔里木河的变迁与罗布泊的演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区河流及湖泊变化是环境演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根据实际调查、历史记载和遥感图像解译,论证了塔里木河河道变迁及水量变化与罗布泊的演化关系。魏晋及其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从北面入罗布泊,当时上游农业规模小,入湖水量多,罗布泊水域面积达到5350km2。此后,孔雀河入塔里木河,从南面经喀拉和顺入罗布泊,由于绿洲面积扩大,引水增加,到了清末罗布泊水域明显缩小,但还没有干涸。1921~1952年塔里木河再度与孔雀河汇流,又从北面入罗布泊,湖面扩大到1900km2,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罗布泊水域,因此罗布泊不是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干涸。1952年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分流,孔雀河单独入湖,水量减少,使湖面缩小,但直至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考察时仍有广阔的水面,1961年仍未干涸。孔雀河灌区为扩大灌溉面积,于1958年和1962年,分别在普惠和阿克苏甫修了拦河大坝和水库引起下游断流。因此,罗布泊应在1962年以后逐渐干涸,直到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照片上才得到反映。同时,还根据塔里木盆地绿洲发展、水资源利用及水系关系,分析了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及与塔里木河开发有着必然联系,主要是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径流的地域分配,上中游引水过多,造成下游断流和尾闾湖干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