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5篇
  免费   790篇
  国内免费   668篇
测绘学   1850篇
大气科学   534篇
地球物理   778篇
地质学   1635篇
海洋学   238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966篇
自然地理   372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333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401篇
  2015年   389篇
  2014年   480篇
  2013年   611篇
  2012年   535篇
  2011年   565篇
  2010年   466篇
  2009年   411篇
  2008年   441篇
  2007年   458篇
  2006年   447篇
  2005年   387篇
  2004年   365篇
  2003年   310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We present a new procedure, the pdf method (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for reconstructing Quaternary climate utilizing botanical data. The procedure includ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dicator species method by considering the fossil and modern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taxa rather than their frequencies, thus avoiding the need for modern analog plant communities. Overcoming the problematic use of absolute limits to describe climate response ranges is the main progress of the pdf method in comparison to the indicator species method. This advantage results from estimating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pdfs) for monthly mean January and July temperature conditional on the present day occurrence of single taxa. Gaussian distributions sufficiently approximate pdfs of many, although not all, studied taxa. On the assumption of statistical independence, the procedure calculates a joint pdf as the product of the pdfs of the individual taxa. This algorithm weights each taxon according to the extent of its climate response range expressed by its covariance structure. We interpret the maximum of the resulting pdf as the most likely climate and its confidence interval as the uncertainty range. To avoid an artificial reduction of uncertainty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numerous similar pdfs, a presele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Mahalanobis distance between pdfs. The pdf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Carpinus phase of a profile from Gröbern, Germany, that spans the last interglaciation (Eemian). The reconstructed most probable January and July temperatures of about 0.0°C and 18.4°C barely differ from the modern values of −0.5°C and 18.3°C.  相似文献   
82.
 The heat capacity of paranatrolite and tetranatrolite with a disordered distribution of Al and Si atoms has been measured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6–309 K using the adiabatic calorimetry techniqu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s is represented with the formula (Na1.90K0.22Ca0.06)[Al2.24Si2.76O10nH2O, where n=3.10 for paranatrolite and n=2.31 for tetranatrolite. For both zeolites, thermodynamic functions (vibrational entropy, enthalpy, and free energy function) have been calculated. At T=298.15 K, the values of the heat capacity and entropy are 425.1 ± 0.8 and 419.1 ±0.8 J K−1 mol−1 for paranatrolite and 381.0 ± 0.7 and 383.2 ± 0.7 J K−1 mol−1 for tetranatrolite. Thermodynamic functions for tetranatrolite and paranatrolite with compositions corrected for the amount of extraframework cations and water molecules have also been calculated. The calculation for tetranatrolite with two water molecules and two extraframework cations per formula yields: C p (298.15)=359.1 J K−1 mol−1, S(298.15) −S(0)=362.8 J K−1 mol−1. Comparing these values with the literature data for the (Al,Si)-ordered natrolite,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order in tetrahedral atoms does not affect the heat capacity. The analysis of derivatives dC/dT for natrolite, paranatrolite, and tetranatrolite has indicated that the water- cations subsystem within the highly hydrated zeolite may become unstable at temperatures above 200 K. Received: 30 July 2001 / Accepted: 15 November 2001  相似文献   
83.
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下,我区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地学数据库。这些地学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地矿行业提供了基础性数据,也加速了"数字国土工程"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各类地学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地学数据应用与管理系统,最终通过网络服务于社会,必将是各类地学数据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4.
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王卫  李秀彬 《地理科学》2002,22(1):24-28
在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土地质量变化对土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是核心内容之一。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法,构建了我国耕地的生产函数模型,定量模拟了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边际产出率性和边际生产力。初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长期存在耕过度利用导致有机质含量及肥力下降问题,当前提高耕地质量的增产潜力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8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储备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完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土地管理思路,土地储备作为政府经营城市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使政府在土地管理的实践中实现资源与资产并重的目标。在阐述土地储备的涵义、起源及其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储备的运行机制与最终目标,归纳了我国土地储备的基本做法,首次提出了城市土地储备的直接储备模式和间接土地储备模式概念,并提出了地方政府构建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86.
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城市群演化包含了诸多内容 ,如人口、产业、城市类型、城市职能等 ,而空间过程是最直接、最综合的表现。  相似文献   
87.
该文指出 :王化云的治黄思想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水拦沙、宽河固堤、除害兴利、综合利用” ,实际上是治理黄河的系统工程 ,2 1世纪应该继承和发展黄河系统工程的方略。黄河地处中国腹地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当今高新科技的发展 ,足以从更大的范围 ,以全国的水资源、土资源为核心来考虑黄河的建设。统一计算水资源中的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壤中水、生态水、环境水、生产水、生活水 ;统一计算土资源中的土壤资源、沙资源、沙石资源 ,真正按照地理系统工程来建设黄河。  相似文献   
88.
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土地沙漠化的形成是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不仅是促进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因 ,同时也是沙漠化的受害者。只有采取合理的符合生态原则的治理活动 ,诸如一系列政策保护与技术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才能实现土地沙漠化逆转  相似文献   
89.
在分布式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 ,承载数据以及进行运算的最小单元 ,即基本地块的选取是非常关键的 ,它直接关系到模型的模拟精度和运算数据量。目前大多数分布式模型都采用平均布设矩形网格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基本网格的大小选取上存在着盲目性和不统一性。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例 ,利用GIS和SPSS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性均一的基本地块在面积上的统计规律 ,给出了基本地块选取的合理依据 ,以促进建立更好的分布式模型  相似文献   
90.
土地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文章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时间,空间,用途,技术和制度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并对各维度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土地持续利用的时间维主要表现为从伦理角度考虑如何在代际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使代际间利益之和最大;空间维则要求实现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胜任维要求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到各种用途上,从而使人们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各中获得的总效用最大;技术维选择意味着土地利用的直接或间接技术的选用能够保证土地的永续使用;制度维要求制度建设适应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通过消除不同的土地制度之间存在着的外部利润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