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48篇 |
免费 | 2661篇 |
国内免费 | 232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2篇 |
大气科学 | 4276篇 |
地球物理 | 1483篇 |
地质学 | 2624篇 |
海洋学 | 1548篇 |
天文学 | 80篇 |
综合类 | 541篇 |
自然地理 | 107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6篇 |
2024年 | 253篇 |
2023年 | 259篇 |
2022年 | 365篇 |
2021年 | 432篇 |
2020年 | 432篇 |
2019年 | 487篇 |
2018年 | 417篇 |
2017年 | 408篇 |
2016年 | 421篇 |
2015年 | 449篇 |
2014年 | 569篇 |
2013年 | 630篇 |
2012年 | 620篇 |
2011年 | 589篇 |
2010年 | 459篇 |
2009年 | 544篇 |
2008年 | 459篇 |
2007年 | 600篇 |
2006年 | 447篇 |
2005年 | 454篇 |
2004年 | 365篇 |
2003年 | 300篇 |
2002年 | 250篇 |
2001年 | 244篇 |
2000年 | 219篇 |
1999年 | 213篇 |
1998年 | 211篇 |
1997年 | 149篇 |
1996年 | 116篇 |
1995年 | 132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108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近30a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1978-2011年TOMS(Total Ozone Mapping Spectrometer)和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臭氧总量资料,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臭氧廓线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气象场资料,对比研究了近30a南北极臭氧总量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差异,重点分析了2010/2011年冬末春初北极臭氧出现的异常损耗现象,探讨北极春季臭氧低值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与南极地区一年四季都保持一个臭氧低值中心明显不同,北极臭氧总量的减少则是伴随着整个春夏季(4-8月),在秋季(10月)达到最低值,冬季(11月-次年2月)北极臭氧快速恢复,这主要是由于南北半球极地地区环流差异和温度差异造成的。南北两极年均O3总量呈下降趋势,两极地区O3总量年际变化最大的季节是春季。近30a,北极在1997和2011年春季(3-4月)分别达到极低值355DU和361DU,但近年来两极臭氧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出现的较严重臭氧低值现象从3月中旬至4月中旬持续了近1个月,2010/2011年冬春季平流层低温和臭氧低值对应关系很好。 相似文献
12.
13.
《Geofísica Internacional》2014,53(2):153-162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the WRF model to changes in Total Solar Irradiance (TSI). The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a region centered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including portions of Eastern North America,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west Africa. Four simulations were run with different TSI values. Also, a fifth simulation was performed in which we varied the initi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effect on the temperature of both, changes in the TSI and initi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 Comparing temperature monthly averages we found that changes in TSI and i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have a measurable impact on temperature in the region of study.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odel using non-dimensional parameters was also estimated.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some features that might all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effects on the temperature due to changes in TSI from those caused by initial conditions. However, TSI changes are of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than those of disturbances i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We also found that the mean monthly values of temperature over the full grid, did not present significant variations due to changes of either initial conditions or TSI.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南部灯光围网捕捞的水温选择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89-1998年台湾海峡南部渔场生产记录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灯光围网捕捞主要捕捞年适宜水温16.1-30℃,年较佳水温20.1-30℃,年最佳选择水温21.2-29℃。环境水温过高或过低,不利于灯光围网生产。各季度的选择水温,冬季为21.2-24℃,春季为21.1-27℃,夏季为26.1-29℃,秋季为25.1-28℃;各月选择水温为该月环境水温的中间值至偏高2℃,多数比中间值偏高1-2℃。选择水温范围的宽幅3-5℃;随环境水温升高或降低,鱼类对水温选择发生同的、同步的变化,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在环境水温上升或持续高温,温跃层存在、底层低温涌升水强盛的条件下,灯光围网的作业效率均受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夏季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锚碇潜标对北冰洋楚科奇陆架海域进行了为期33 d的海流剖面、近底层温度与盐度连续观测。观测数据显示楚科奇陆架海域近底层海水温度出现了两次较大幅度的快速升降现象。结合此次科学考察R断面温盐深仪(CTD)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风场等资料,综合分析表明:观测到的这种快速升、降温现象不仅发生在近底层;这种快速升、降温现象应该是由海水温度锋面在夏季整体缓慢北移的同时存在短暂南北摆动所导致;温度锋面的季节性北移属于北极气候特征,而温度锋面短暂的南北摆动则与短期天气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深度处的含水介质温度时序资料振幅比或相位滞后能用来计算地下水垂向流速,典型的解析模型是Hatch模型。为了评价Hatch模型的参数灵敏度,采用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确定该模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相关参数与模型响应的依存关系,再由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评价参数共同作用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Hatch模型精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测点距离(Δz),其次是介质比热容(ρscs)和有效孔隙度(ne),而基准热传导系数(λ0)和热弥散度(β)的影响甚微。基准热传导系数和热弥散度与计算流速呈负相关,其余参数则与之呈正相关。因此在实践中,需保证测点距离的准确性,而对基准热传导系数和热弥散度可取经验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供的海洋同化(SODA)月平均资料,用个例和合成分析方法,剖析了两类ENSO事件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演变特征。结果指出,东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来自赤道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至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形成ENSO事件。东部型ENSO冷暖事件互为初始场,在形成某一位相的ENSO事件的过程中也同时为相反位相的ENSO事件准备条件。中部型ENSO事件的初始海温异常源出现在赤道中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中心沿气候温跃层向东向上传送至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形成ENSO事件。中部型ENSO事件多在前次事件减弱中断后出现。 相似文献
18.
Tidal effects on temperature front in the Yellow Se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emperature front (TF)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Yellow Sea, which forms in spring, thrives in summer, and fades
in autumn as thermocline declines. TF intensity ⋎S
T
⋎ is defined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TF. Based on the MASNUM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Yellow Sea was simulated with and without tidal effects. Along 36°N, distribution of TF from the simula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s, an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introduced to evaluate the tidal effects on the forming
and maintaining processes of the TF. Tidal mixing and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adapting to it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TF.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 G1999043809)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9736190). 相似文献
19.
磷对过铝质岩浆液相线温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宜春414岩体中的钠长花岗岩作为实验初始物,利用RQV-快速内冷淬火高温高压装置实验研究了100MPa压力、含5%H2O条件下,P对过铝质花岗岩液相线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碱性长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随着体系中P2O5含量从0.27%增加到7.71%,液相线温度从最初的810℃降低到740℃,表明P有效地降低了过铝质岩浆体系的液相线温度.在过铝质岩浆体系中,P5+与Al3+的结合形成AlPO4,降低了熔体中碱性长石组分的活度,很可能是液相线温度降低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喀斯特城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桂林喀斯特城市的快速扩展、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城市热岛现象越来越明显。以桂林1989-2006年5景TM/E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Pv,利用Qin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ts,分析Pv空间和时间变化对t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上ts随Pv的提高而降低,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在时间上Pv<0.2面积比例逐年增加,1989年7.8%、1991年15.2%、2000年20.7%、2005年21.1%、2006年22.7%;而Pv≥0.7面积比例逐年减少,1989年49.2%、1991年27.4%、2000年27%、2005年16.5%、2006年11.1%。其导致地表温度高于茂密林地表面温度的比率z>20%的高温像元比例逐年上升;而z≤10%的低温像元比例逐年下降,1989年28.9%、1991年25.4%、2000年23.7%、2005年22.2%、2006年20.4%。植被覆盖的喀斯特山峰呈现显著的凉岛现象,从而调节喀斯特城市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