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4篇
  免费   1150篇
  国内免费   1237篇
测绘学   415篇
大气科学   354篇
地球物理   588篇
地质学   4460篇
海洋学   101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604篇
自然地理   162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226篇
  2021年   300篇
  2020年   259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245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81篇
  2015年   285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96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75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441篇
  2005年   393篇
  2004年   412篇
  2003年   348篇
  2002年   333篇
  2001年   307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219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对哈拉奇地区泥盆系岩石学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构造的研究,对研究区泥盆纪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的恢复。研究区泥盆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沉积物源区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的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研究区泥盆系为无障壁滨浅海沉积环境。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系该区泥盆系三级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微相分析的方法,对新疆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哈拉奇组和康克林组碳酸盐岩的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发现两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岩石结构、颗粒组分及生物化石组合微相特征。哈拉奇组沉积粒度相对较细,泥质含量较高,生物碎屑相对较少,可划分出5种微相类型和5种次一级微相类型;康克林组生物种类丰富,个体保存较完整,颗粒组分出现了较多鲕粒、核形石等,亮晶胶结普遍,泥级组分相对较少,可划分出6种微相类型和8种次一级微相类型。根据微相类型组合特征和野外沉积构造,认为哈拉奇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深水陆棚和台地斜坡2种沉积环境,其次为台地边缘浅滩和开阔台地沉积,总体反映较深水沉积环境;康克林组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台地边缘浅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3种沉积环境,反映沉积环境水体相对较浅。  相似文献   
993.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saline formation of the Lopare Basin were investigated. Sediments contain a moderate amount of immature to marginally mature algal organic matter deposited under slightly reducing to anoxic and slightly saline to hypersaline conditions. Almost all of the samples contain β-carotane in a relatively high quantity, and in some, it represents the most abundant compound in the total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s.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onditions that are favourable to precursors of β-carotene and/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arotenoid hydrocarbon skeleton. Moreover, the dominant transformation pathways of β-carotene under different redox and salinity conditions, which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aromatic carotenoids were defined.  相似文献   
994.
攀天阁火山弧是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的二级构造单元,近年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发现铁铜铅锌金银等多个矿点,并初步认为攀天阁火山弧的成矿环境与多岛弧盆及次一级多个封闭或半封闭,并属于弧间盆地的弧内坳陷洼地的古地理构造有关。且弧内可能存在一个局部拉张环境下形成的小海盆,海盆于晚三叠世晚期关闭,结束了攀天阁火山弧的弧盆成矿演化阶段。剐抓瓜断裂可能是小海盆关闭的产物。燕山-喜马拉雅期大规模、大范围的构造叠加,使该区又进入陆内构造转换成矿演化阶段,多岛弧盆的古地理格局与大范围、多期次的成矿构造事件叠加,使弧内沿剐抓瓜断裂一带成为主要的矿集区,并且区域物化探综合异常与矿集区矿点叠合较好,关联性强。综合认识这些特点对攀天阁火山弧的弧内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5.
贵州省瓮福磷矿沉积环境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瓮福磷矿沉积的有利场所是潮下海湾浅滩环境,而不是潮坪。海湾的大小又控制着矿床的规模,海滩能量的差异影响着磷矿石的不同结构成因类型。矿石的结构,从凝胶―细砂屑与砂屑颗粒由细变粗;岩石的颜色由灰褐、黑色(多陆屑、富有机炭及黄铁矿)变为浅灰、灰白色;矿层中P2O5含量随之渐增,而且CaO含量变化与P2O5含量变化同步,说明水动力条件由弱渐强,反映了沉积环境由潮汐作用为主的海湾环境。为此,陡山沱组以浅水碳酸盐优势岩相的地层条件是成磷的前提;温暖、干燥的古气候提供了有利于磷质的析出及沉积;适宜的海滩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最佳的成矿场所;"黔中隆起"的古构造条件是磷矿的分布及富矿形成的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96.
贵州北部产于二叠系中统梁山组底部含矿岩系中的铝土矿,厚度稳定、变化较小,矿石质量较好。近几年相继找到的大中型矿床接踵而至,是渝南—黔北铝土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道真新民、岩坪、桃园和务川瓦厂坪等矿床中铝土矿(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地球化学标志的研究,论证了贵州北部铝土矿床具有相同的物源和陆相淡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997.
据贵州省晴隆―安龙金矿矿山地质环境背景、现状、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与地质环境质量的相关性,并结合金矿露采的特点,探索性地提出了一套金矿露采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体系并用之于调查区的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通过专家进行野外验收和成果报告审查,一致认为评价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调查区的实际地质环境质量状况,提出的评价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对类似金矿矿山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8.
京津冀区域大气霾污染研究意义、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频发的霾污染是目前京津冀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合理快速发展与防止大气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国内外典型大气污染事件的产生及治理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结合我国当前霾污染问题产生的特殊性,分析了京津冀区域霾污染研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气候和环境变化、人体健康和区域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阐述了京津冀霾污染现象频发的主要客观要素和内在原因,并分析了当前研究工作中的不足。最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推测了京津冀及东亚地区未来大气污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9.
贩卖毒品是实现毒品犯罪经济利益的重要环节,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毒品犯罪类型之一。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毒品犯罪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顾及打击后贩卖毒品犯罪空间转移现象以及影响因素的变化。本文基于日常活动理论、犯罪模式理论和社会解组理论,以中国ZG市主城区为例,融合多源时空数据,分别对2013年8月开始的“雷霆扫毒”前后的贩卖毒品犯罪构建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微观尺度下半公共空间、室外公共空间和室内私人空间对贩卖毒品犯罪影响的变化。研究发现“雷霆扫毒”行动后:① 贩卖毒品犯罪案件数量显著下降;② 半公共空间对贩卖毒品犯罪的影响作用减弱;③ 室外公共空间对贩卖毒品犯罪影响作用增强,室内私人空间对贩卖毒品犯罪的影响上升。结果表明:“雷霆扫毒”专项行动开展后一年,贩卖毒品犯罪的“主阵地”发生变化,由城市半公共空间逐渐向室外公共空间和室内私人空间转移。特别的是,“雷霆扫毒”对大毒枭及贩毒团伙的打击成效突出,促使2014年贩毒案件大幅度下降,实现了专项行动开展的目的。后续一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对贩卖毒品犯罪的发现和查处能力,显示出专项行动对打击隐性犯罪的明显效果。研究表明公安执法部门必须对毒品贩卖犯罪进行持续的、有针对性的打击,对发生地的变动进行定期的监控,不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000.
毛媛媛  李凤仪  殷玲  王德 《地理研究》2022,41(11):2866-2883
城市街道网络是承载人们日常行为的空间载体,街道网络及其中人的日常行为共同构成了主要的街道网络空间环境,并影响着犯罪行为的发生。既有研究表明街道空间中多发“两抢一盗”侵财类案件,并且街道网络形态和日常行为主体与犯罪存在联系,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较少。本文基于HS市原DP区的派出所辖区单元,使用路网数据、人口统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等相关资料,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街道网络的几何形态和拓扑形态、动态人口和静态人口等因素与犯罪分布的关系展开分析,尝试探索街道网络空间环境对“两抢一盗”犯罪的影响。结果表明,街道网络空间环境中影响盗窃和两抢犯罪的要素存在较大差异。“X形单元”式街道网络、路网密度、低速交通的路网渗透性、静态人口密度和动态人口密度均对盗窃犯罪产生重要影响,与两抢犯罪相关的仅有“T形单元”式街道网络、静态人口中的实际居住户籍人员和外来人员密度,街道网络形态没有表现出与两抢犯罪的显著相关。最后提出,由于街道网络的通达性和危险性往往并存,如何通过调控或改善整体的街道网络空间环境来尽可能减少犯罪风险,是未来规划建设安全的街道网络空间需要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