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3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339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23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coastal area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manifold influences of tourism on coastal areas are analys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ngles: (1) The development of seaside tourism including the changes of socio-economic and settlement patterns; (2) its cultural impact on the local population; (3) its environmental aspects. Point 1 is described with the help of a model showing four peripheries in space and time: (I) the North Sea and Baltic coasts since the 18th century; (II) Southern Europe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III) the North African shores around 1950; (IV) the tropical oceans after 1965. Within every periphery, several phases (pioneer, domestic, international) can b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the origin of tourists, the investment, the know-how etc. While the beginning of every phase is dominated from abroad, later-on national actors play an increasing role. This applies also to point 2, which refers mainl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for point 3, mass tourism may result detrimentally on water supply, sensitive coastal landscapes, socio-cultural identity etc. Among the questions to be raised are: How far are industrial societies responsible for any negative impacts of tourism, and what are the chances for, and a general consciousness on, a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62.
本文根据施工实践的结果,综合分析对比了清水钻进与泥浆钻进的管井取水效果,指出清水钻进成井工艺是在现有机具设备条件下提高管井单井取水量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特别是在安徽江淮相对贫水地区,采用清水钻进工艺成井的地质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3.
详细介绍了内江松柏寨的七山、七堰、八景等自然景观;对以般若寺为代表的寺庙、寨门以及历代名人所留下的行踪和墨迹作了生动描写;提出以生态旅游为理念进行统一规划,并采取保护性开发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4.
重庆市的地学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可划分为岩石圈旅游资源等4个大类、地质旅游资源等11个基本类型、地层旅游景观等18种景观和黔江县上白垩统正阳组剖面等107个景区(景点)。它们具有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岩溶精品和森林独特的特点。从加强岩溶旅游资源调查等6个方面入手,就可提高对它们的开发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65.
Researching the South African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nex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nder apartheid, tourism was essentially anti-developmental in focus and tourism research largely centred on the recreation of white South Africans. Since the 1994 democratic transition tourism has become recognised a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sector for South Africa's economy and for achieving the government's goals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 review and critical analysis is presented of the changing directions and foci of tourism scholarship in South Africa. It is shown that South African scholars are beginning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ourism as a developmental focu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66.
嘉陵江流域旅游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游勇  文学菊 《山地学报》2004,22(5):633-636
在研究嘉陵江流域旅游资源优势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该流域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期能为该流域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文化与旅游互动机理探析--以腾冲县旅游发展为例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所在,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差异越大,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文化资源也就越多;旅游业的发展又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在多个层面上存在着互动关系。从影响旅游业的文化层面出发,分析了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认为文化与旅游能够实现互动发展,通过腾冲的实证研究,对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关系作了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68.
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旅游地开发过程中,文化事项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即旅游文化开发是一个极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还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并且缺少成熟的研究方法,具体到实践中可操作性还比较弱。在查阅了国内近20年中的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应用理论、开发实践、方法探索3个方面对国内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69.
从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50a来农业开发与生态建设的过程看,人工绿洲耕作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有较显著的提高,人工绿洲生态也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是单位面积生产力水平提高,农田防护林体系初步建立,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加强,生活能源的短缺得到改进。但从流域的绿洲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主要是农田施肥重化肥轻有机肥,土壤肥力不高;灌区中游重灌轻排,灌排不协调,盐渍化面积有所扩大;流域下游由于缺水和人为等因素使天然绿洲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天然林的绿色屏障作用大为削弱等。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逐步加以协调,才能实现绿洲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0.
旱作春小麦蒸散量测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和蒸渗计对农田蒸散量进行了为期3a的对比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两者测算的农田蒸散量平均偏差为20%,波文比—能量平衡法计算值大于蒸渗计实测值,基本满足精度要求;无感热平流时两种方法所得蒸散量相关性较有感热平流时的好;在平流逆温状态下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计算误差大于非平流状态下的计算误差;由于蒸渗计隔断了与周围农田的水热交换,导致了蒸渗计测量的蒸散量较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计算值偏低,其偏差大小需要进一步试验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