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2篇 |
免费 | 362篇 |
国内免费 | 4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2篇 |
大气科学 | 977篇 |
地球物理 | 269篇 |
地质学 | 421篇 |
海洋学 | 40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138篇 |
自然地理 | 10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112篇 |
2019年 | 124篇 |
2018年 | 92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153篇 |
2013年 | 209篇 |
2012年 | 167篇 |
2011年 | 164篇 |
2010年 | 131篇 |
2009年 | 102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21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12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100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59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地理省情监测成果是国家重要的数据资源,对其变化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是掌握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变化的基础。伴随山东省地理省情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山东省已积累了大量地理省情监测数据。为实现山东省地理省情监测数据的有效管理及科学利用,并综合考虑山东省省级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中心的相关要求。该文基于共享文件系统的分布式存储,利用空间统计、任务并行等技术模型,设计了地理省情监测变化统计分析系统,通过对比监测区域内多时态、多版本、多年份数据,发现不同版本数据之间的差异,实现对地理省情数据要素级、地类级变化情况的监测。该文从系统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地理省情监测变化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情况。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从气象风险角度开展小麦条锈病与气象关系研究甚少的状况,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理论出发,采用相关分析、层次分析和极差正规化等方法,建立了包含气候条件和寄主存在数量两个环境因子的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农业气候风险模型,并划分了高、中、低风险等级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的农业气候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四川省的川西高原地区、川西南山地和盆地西南部是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低风险区,盆地大部地区是中、高风险的集中区.区划结果为进一步做好四川省小麦条锈病的分区预报和综合防治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GRACE����������ģ���о��й���������ˮ�����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ACE?????????????2003-01??2010-12?μ???????????????????????й??????????仯??????????????????????????????????????????????????仯??????????????????GRACE??????????仯??????????????????2009-09??2010-04?μ??????????????????????????? 相似文献
14.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 —Case of Danzam Village in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Tibetan Plateau of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since the 1980s, induced by institution reform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case studies on how institution reforms affect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drive land use change are scarce. By means of cropland plots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this study examines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 in Danzam Village of Jinchuan County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collective system period, as surplus labor forces could not be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hey had to choose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as their livelihood strategy, then the
farmers had to produce more grains by land reclamation, increasing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improving input of labor, fertilizer,
pesticide and adopting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During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period, as labors being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farmers chose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Therefore, labor
input to grain planting was greatly reduced, which dro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in to horticulture, vegetable or wasteland
and decrease of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insight into understanding linkages among institution reforms,
livelihood strategy of smallholders and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Foundation item: Under the auspices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40601006, 40471009),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 2005CB422006)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China R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1984-2003 published by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and the annual temperature in the same period, impacts of temperature change, agricultural input, and planting area on grain production were analyzed for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warming has obviously promoted the increase of grain yield in Northeast China, but to some extent suppressed it in North China, Northwest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and shown no obvious effect on it in East China and Central-South China. The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input facilitated the grain production obviously in various regio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past 20 years, but showed no obvious effect in the late stage. The continuous reduction in sown area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East China and Central-South China. 相似文献
16.
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集知识、模型和决策为一体的鄱阳湖湿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湿地生态经济建设中环境污染及水文监测、洪涝灾害预测、湿地土地规划时空演变模拟以及水利枢纽建设等不同行业相关业务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隔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1999年我国天气气候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9年我国主要天气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大部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渍并存。全国持续偏暖,但幅度已较1998年有所下降,而且阶段性变化也更趋明显,部分地区遭受了高温或低温霜冻危害。热带风暴生成和登陆我国的个偏省;沙尘暴异常偏早;风雹偏省,损失轻;雾日较多。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旱涝中期预报方法及其业务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双层多因子综合相似的长江中下游旱涝中期预报模型。该模型引入了具有明确动力学和热力学意义的地转西风动量经向输送和经向温度梯度诊断量,同时强调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键作用,并考虑了对流层中、低层500hPa高度和850hPa温度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与过去业务应用的单层相似预报模型相比较,不仅物理意义和天气学含义明确,而且更符合对具有复杂动力和热力机制的降水预报的考虑。5年的预报试验和业务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中期趋势预报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2~2006年的AVHRR GIMMS NDVI数据,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分段线性回归等方法,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揭示该地区近25年来在不同时段的植被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从而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北方地区秋季植被在25年时间内整体呈上升趋势。秋季NDVI在秋季温度断点之前以上升趋势为主,秋季NDVI在秋季温度断点之后仍以上升趋势为主,但上升趋势有所放缓。2)通过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和相关分析研究得出中国北方地区秋季温度是秋季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秋季温度断点之后,秋季温度仍呈上升趋势而降水呈显著减少的面积增多,从而在温度和降水双重影响下的干旱胁迫导致植被下降;当秋季温度下降而秋季降水增多时干旱发生概率变小,从而使秋季NDVI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云南持续发生严重干旱,云南干旱是否日趋"常态化"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相关报道不断见诸媒体。本文从水文的角度对云南省的历史干旱、水文要素以及趋势预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历史依据和现代气象水文观测数据的支撑下,考察近100年来全球增暖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干旱化的可能,从而认为近年来提出的云南干旱"常态化"存在科学依据;但干旱"常态化"仅能局限于近现代时期这一时间范畴,对于今后更长时期云南省干旱发展趋势,依据现有技术手段及研究成果尚难以判断把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