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91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以国家工信部公布的四批共164个国家工业遗产为对象,运用核密度、集中趋势演变等方法,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呈现东南多、西北少,并在空间上形成了“三核两副,片状分布”的格局;2)从遗产类型看,轻工业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沿海区域,重工业较轻工业分布分散;3)工业遗产在省域范围内存在较为明显的三类区:Ⅰ类区在中国东北及东南沿海等“一线地区”,Ⅱ类区为中国西北部的“三线地区”,其他为Ⅲ类区;4)从时间演化看,工业遗产空间分布中心有4次明显转折;5)中国古代工业大多受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近现代工业虽受上述因素影响,但更多受民族主义驱动、洋务运动、“三线建设”等历史及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2.
陶伟  蔡浩辉 《热带地理》2022,42(1):16-28
“遗产时代”已经开启,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学界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然而,富有综合性和批判性的地理学对该话题的关注和贡献仍有待提高,文章希望从实践回顾、话题梳理、国家战略推进等3个方面促进地理学者为建构非遗跨学科研究体系贡献力量。首先,从“非遗”概念的诞生以及民间文化的复苏入手,回顾了中国历年有关非遗的保护实践,总结出非遗研究的“特性与意义的构建”“传承与制度的反思”和“开发与社区能动性”3个重点议题,论述了中国学者在积极借鉴西方批判性遗产研究学术成果上所着力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非遗研究体系。其后,将非遗放置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和文化强国3个国家战略中给予考量,指出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已被纳入到国家政治和社会体系之中,成为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最后,在总结归纳非遗研究话题与进展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在非遗领域可以开展的工作进行讨论,以期启发和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3.
Quantification of geodiversity and its lo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eodiversity, i.e., a diversity of geological heritage sites, can be quantified with an account of geosite types, type counterparts, and their ranks. Higher numbers of geosite types represented within a given territory and their higher ranks indicate a higher geodiversity. Two ad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namely geoabundance and georichness, allow measure of the quantity of geosites and the diversity-quantity relationship respectively. Geodiversity loss can be evaluated with an accounting of decreases in geosite type ranks linked to the damage of geosites. A calculation of relative and multi-dimensional geodiversity helps i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heritage.  相似文献   
174.
吕金波 《城市地质》2011,6(2):8-11,34
北京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北纬40°,东经116°附近,是具有山区、平原和盆地的城市,是世界上具有地热资源的6个首都之一。目前,北京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6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其中,有以喀斯特景观为特色的房山石花洞世界地质公园;横亘于北山火成岩上的古代万里长城;位于温榆河下游两大洪积扇之间的古运河房山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等。  相似文献   
175.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技术条件所限,我国一直未能实施长城资源的综合科学调查,缺乏关于其空间分布、保存状况、实际长度等方面的科学数据资料。为了摸清明长城"家底",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文物局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了长城资源调查与测量工作。按照"文物部门定性、测绘部门定量"的基本策略,提出了"影像为基、立体量测、带状建库"的总体研究思路;研究制定了明长城资源田野调查、明长城长度量测和明长城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开展了技术试点、标准制定、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经过来自明长城沿线10个省(市、自治区)的上百名文物专家和700多名测绘专业技术人员三年多的不懈努力,该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长达8 800余公里的超大型线型文化遗产的资源综合调查与测量,第一次全面获得了关于明长城资源分布与坡面长度等一系列丰硕成果,成功地拓展了地理信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6.
重要地质遗迹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州国家地质公园5.3亿年前处于海陆边缘地带,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保存完好,对研究我国东部乃至东南亚地区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该文详细介绍了青州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类型,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7.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中国文化产业近年来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业需求量越来越大。依据文化产业经济理论,利用定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就业特点:就业需求和速度呈增长态势;文化产业机构中小企业占的比重大;核心部门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就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从而提出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就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8.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提供的按国家顺序排列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将属于非洲国家的世界遗产逐项析出,进一步通览每项遗产的介绍资料,根据最基本和最显著的特点将非洲世界遗产的地域特征归纳为:文化遗产远多于自然遗产而在全球自然遗产比例较高、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在热带地区分布比较集中、古城镇数量多、就地取材且原始性强、反映历史悠久的古老遗迹多、外来文化特征明显以及宗教和神秘色彩浓厚等方面。这些特征是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地缘位置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9.
社区是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也是其保护的重要主体,社区参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主要方式——旅游为切人点,探讨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社区参与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结构方程模型和“态度一行为”矩阵是科学评价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社区潜力的新方...  相似文献   
180.
Salt weathering is a significant process affecting the deteri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stone-built heritage in many locations and environments. While much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salt weathering under arid or coastal conditions with characteristic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salt types, many sites found to be experiencing salt-induced deterioration, such as sandstone rock-hewn cave temples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and sandstone buildings in the northern UK, experience high humidities, moderate temperature ranges, and different salt type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salt weathering on sandstone-built heritage under such mild humi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 lab simulation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hree types of sandstone (used in the northern UK and Gansu Province, China) and utilized a realistic diurnal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cycle (85% RH/16°C + 60% RH/22°C), and three widespread damaging salts, that is, Na2SO4, MgSO4, and the mixture of Na2SO4–MgSO4.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deterioration was monitored by photography, weight loss, and the changes in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measured using hardness, ultrasonic pulse velocity (P-wave velocity), water absorption coefficient by capillarity, open porosity, and apparent density. All three sandstones were found to be susceptible to MgSO4 and the mixture of Na2SO4–MgSO4, but weakly affected by Na2SO4 under mild humi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