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65篇 |
免费 | 1927篇 |
国内免费 | 32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61篇 |
大气科学 | 4322篇 |
地球物理 | 1707篇 |
地质学 | 3615篇 |
海洋学 | 1723篇 |
天文学 | 105篇 |
综合类 | 622篇 |
自然地理 | 14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0篇 |
2023年 | 212篇 |
2022年 | 390篇 |
2021年 | 475篇 |
2020年 | 474篇 |
2019年 | 555篇 |
2018年 | 467篇 |
2017年 | 475篇 |
2016年 | 498篇 |
2015年 | 524篇 |
2014年 | 672篇 |
2013年 | 731篇 |
2012年 | 711篇 |
2011年 | 711篇 |
2010年 | 565篇 |
2009年 | 673篇 |
2008年 | 565篇 |
2007年 | 707篇 |
2006年 | 586篇 |
2005年 | 548篇 |
2004年 | 450篇 |
2003年 | 415篇 |
2002年 | 326篇 |
2001年 | 304篇 |
2000年 | 279篇 |
1999年 | 278篇 |
1998年 | 243篇 |
1997年 | 179篇 |
1996年 | 149篇 |
1995年 | 164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30篇 |
1992年 | 85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21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5篇 |
1976年 | 5篇 |
197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 repeat hydrographic section has been maintained over two decades along the 180° meridian across the subarctic-subtropical
transition region. The section is naturally divided into at least three distinct zones. In the Subarctic Zone north of 46°N,
the permanent halocline dominates the density stratification, supporting a subsurface temperature minimum (STM). The Subarctic
Frontal Zone (SFZ) between 42°–46°N is the region where the subarctic halocline outcrops. To the south is the Subtropical
Zone, where the permanent thermocline dominates the density stratification, containing a pycnostad of North Pacific Central
Mode Water (CMW). The STM water colder than 4°C in the Subarctic Zone is originated in the winter mixed layer of the Bering
Sea.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its core temperature lags 12–16 months behind the variations of both the wint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the summer STM temperature in the Bering Sea, suggesting that the thermal anomalies imposed on the STM
water by wintertime air-sea interaction in the Bering Sea spread over the western subarctic gyre, reaching the 180° meridian
within a year or so. The CMW in this section originates in the winter mixed layer near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Subtropical
Zone between 160°E and 180°. The CMW properties changed abruptly from 1988 to 1989; its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creased
and its potential density decreased. It is argued that these changes were caused by the climate regime shift in 1988/1989
characterized by weakening of the Aleutian Low and the westerlies and increase in the SST in the subarctic-subtropical transition
regio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82.
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5,他引:27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定级分类,滑动平均和波谱分析等方法,对黑河出山径流(莺落峡水文站)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黑河出出径流的多年变化具有持续性,周期性和丰枯水变化较平稳,波幅不大等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83.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通过自贡及邻近区一系列中小地震的检验,证明自贡青岩洞水温观测点是一个难得的敏感点。自贡青岩洞水温观测值在长宁震群、自贡威远间地震、自贡隆昌间的3至4级震例中均出现了超过年变基础之上的短临趋势异常或短临突跳异常现象,其异常幅度均超过年平均值0.5倍均方差以上,特征明显,对应率高,有利于对地震震中位置和时间的判断。地震映震敏感区主要沿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至川滇交界处东侧分布。井孔具有有效监控自贡东部、南部及华蓥山断裂带中南段地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及川滇交界处东部沿线地区6.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监控能力,配合其他观测手段可以提高短临预测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84.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诊断对2004年春季两次持续性增温过程及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温过程的降水强度、范围和落区等差异显著。前者造成了陕西历史上最早的暴雨过程,并有冰雹相伴;后者则为一般性降水。在春季降水过程中,当南海和菲律宾附近有热带低压云系存在时,对陕西的强降水有增幅作用;来自孟加拉湾700 hPa的偏西南急流和来自南海850 hPa的偏东南急流直伸到陕西的位置决定强降水的落区。700 hPa正涡度中心与垂直运动的上升区配合很好,涡度随着暴雨的临近明显增大,正涡度的增长,有利于对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85.
中国冬季气温的集合典型相关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欧亚大陆地面温度、北半球500 hPa高度、热带印度洋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以及北太平洋SST为预报因子,通过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简称CCA)建立预报关系,然后用集合典型相关分析预报(ensemble canonical correlation prediction,简称ECC)方法预报中国冬季气温,并分析预报技巧及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预报因子对各个地区有不同的预报技巧,以欧亚大陆地面温度为预报因子预报技巧较高,而ECC模式对中国冬季气温有更好的预报能力,预报技巧高于任何一个单因子场的CCA预报;采用回归法的集合平均比简单的等权集合平均预报技巧更稳定. 相似文献
86.
We us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o analyse the distributions of surface sediment chironomid assemblages with respect to surface-water temperature, and an additional set of 27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30 freshwater lakes of northern Fennoscandia. Our study transect spans boreal coniferous forest to subarctic tundra and includes a steep temperature gradient.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with forward selection and associated Monte Carlo permutation test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ronomid distributions and tw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namely lakewater temperature and maximum lake depth. A constrained CCA with temperature as the only predictor variable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kewater temperature and chironomid composition was sufficiently robust for developing a weighted-averaging (WA) based quantitative inference model that will allow palaeo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using subfossil chironomid remains preserved in lake sediments. 相似文献
87.
地温资料的计算机自动审核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地温观测资料的计算机自动审核技术,是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机自动审核中的一个关键性技术难点。综合分析了地温观测资料的特点和地温观测资料的人工审核方法,提出了地温观测资料“相邻差”的标准差分析方法,详细说明了该方法在计算机自动审核中的具体实现步骤和该方法的特点。由于该方法从本质上讲是对人工审核方法的计算模拟,同时由于采用客观计算方法,避免了主观因素,所以审核质量能达到人工审核质量的要求,且比人工审核更全面。该方法在浙江省地面气象资料计算机自动审核软件中进行了试用,实践证明该方法对提高地温观测资料的审核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8.
毛乌素沙地处于多层次生态地理景观过渡带,拥有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研究该生态脆弱区极端气温变化,有利于揭示全球气温变化与局地气温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气象灾害预防提供参考。通过线性趋势分析、累计距平、Mann-Kendall法、因子分析、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地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突变特点、相互关系,探讨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和极端气温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夜日数、暖日日数分别以不同的速率上升;冰日日数、霜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日日数分别以不同的速率下降。(2)除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外,其余8项极端气温指数均发生突变,突变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3)冷指数大幅下降是毛乌素沙地极端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并且各冷指数间、各暖指数间相关关系显著。(4)毛乌素沙地极端气温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东北方向(榆林及鄂托克旗)冷指数呈现大幅减少,西南方向(横山及盐池)暖指数呈现大幅增加。(5)ENSO事件具有使毛乌素沙地极端最高气温降低的作用以及使极端最低气温升高的作用。(6)10项极端气温指数的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毛乌素沙地极端气温仍将呈现冷指数下降、暖指数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9.
利用中国东北1981—2005年173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月平均地表(0 cm)温度资料和参加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43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CMIP5耦合气候模式对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大部分气候模式模拟结果都能较好的再现研究区域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与月观测的时间相关系数均高于095,对年际变化模拟能力稍差,大部分模式模拟结果在整个研究时段均表现出冷偏差。空间分布显示,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温度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但不同模式模拟结果之间差异较大,模拟能力较优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出研究区域的冷暖中心,较优模式组和较差模式组在夏季的差距达到最大,较差模式组不能再现地表温度的分布特征。通过模式优选发现FGOALS_s2模式表现最优。总的来说,CMIP5耦合气候模式对中国东北区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性能较好,对气候态年变化的模拟性能好于对年际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90.
2006年9月南海北部表层温盐场的走航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6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的走航观测,得到了该海区多个断面的表层温度、盐度分布曲线.QuikScat海面风场资料显示观测期间处于西南季风向东北季风的转换阶段,走航观测所得的温、盐资料显示出在这一季风转换的特殊阶段该海区表层的水文特征.珠江口冲淡水的扩散范围在季风转向前后有显著的变化,低盐的冲淡水在西南季风阶段向珠江口外海区的东南方延伸较远,而在东北季风阶段则受珠江径流量、南海北部表层环流等因素的影响收缩至珠江口附近.闽南近岸和台湾浅滩南部表层具有低温高盐特征,但CTD资料表明台湾浅滩区域存在上升流,结合风场资料,可证实观测期间此处的上升流由海流-地形因素所造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