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1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793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477篇
地质学   2747篇
海洋学   429篇
天文学   135篇
综合类   264篇
自然地理   31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39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61.
62.
Practising geographical knowledge: fields, bodies and dissemin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D. Dewsbury  & S Naylor 《Area》2002,34(3):253-260
In this article we make a case for a renewed emphasis upon some of the generic, albeit often tacit, spaces of practice that we share across our sub–disciplinary boundaries. In this we seek to emphasize the ways in which everyday actions make up the grander facades of institutional agendas, empirical projects and disciplinary schools of thought. To achieve this we trace the performance of disciplinary contours and identities across three important sites: the field, the body and the act of dissemination. There are, we will argue, significant commonalities that bind us as disciplinary practitioners in terms of how we perform within and across these sites, and indeed, how we join them up through our practices.  相似文献   
63.
充电激发极化法在金属矿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立功 《矿产与地质》2003,17(1):34-36,26
充电激发极化法是矿山物探的一种主要方法,其兼有充电法与激发极化法的特点,可利用已有的工程,最大限度地了解地下三度空间地球物理场的分布情况,解决地质问题。概述了其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并列举了该方法在多个金属矿上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4.
盐山-庆云地区具多凸多凹、地质条件复杂、多向供油(气)的特点。油气化探异常发育不平衡,具有成带分布、局部富集的特征。西部主要的轻烃(CH4)异常强,东部则是重烃(C2H6、C3H8)异常最发育,由西向东轻烃逐渐下降,重烃不断增加,非烃指标(Hg、△C)异常与重烃异常基本相拟,Ks、Fe^2 异常规律不明显。根据烃类指标的分带性,轻、重烃异常规律和富集特征划分为气显示带,油显示带和油气显示带。中部地区的即油气显示带是油气最有远景的地段。  相似文献   
65.
S8滑坡体后壁出露有新鲜滑动面,两侧呈双沟同源,坡体出现大量裂缝,前缘缓慢推移等,充分说明该滑坡体正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原因是:季节性洪水侵蚀滑坡体,前缘出现了临空面,使前缘支撑作用减弱;滑坡体内裂隙发育,裂隙水动力作用使滑动面抗滑能力降低;邻近采煤区造成的采动裂隙增加了水动力作用。该滑坡体裂隙丰富,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滑坡体边缘不断垮塌造成水土流失,沉积物淤塞下游河谷。防治措施有:在滑坡体后壁修筑排水沟,关闭邻近小煤窑,在前缘冲沟里构筑堡坎以减小水侵蚀作用;在冲沟里构筑拦砂埂,抬高沟底阻止切向侵蚀,以稳定滑坡体前缘。  相似文献   
66.
根据体波层析成像技术,利用大量走时数据,做出0°~180°E,30°S~90°S范围内0~2889km深的三维速度分布图像,得到欧亚地区局部区域岩石圈及地幔的高分辨率速度结构,并从地球动力学角度出发对这些成像结果做进一步解释。  相似文献   
67.
扬子板块中部南山坪背斜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山坪背斜位于扬子板块中部,核部上震旦统含有大量沥青,是一个被破坏的古油藏。笔者通过建造分析认为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属于古隆起发育阶段,进一步划分出震旦纪古隆起雏形期、早古生代古隆起保持期和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古隆起发展期。晚三叠世至新生代属于断裂褶皱发育阶段,进一步划分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宽缓背斜发育期、燕山运动Ⅱ幕断展背斜发育期、燕山晚期和喜玛拉雅期背斜改造期。南山坪古油藏以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为储层,以上覆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碳质泥岩和石煤为烃源岩,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古隆起聚集油气,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是油气再分配和南山坪古油藏形成时期,之后是古油藏被破坏时期。  相似文献   
68.
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的新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温泉花岗岩体是西秦岭地区一个极具典型研究意义的复杂成因岩体和具有潜力的成矿(钼矿床)岩体。通过1:25万天水市幅区城地质调查,初步获得一些新认识:在岩体北部古坡乡-铁炉坡乡-带新发现一套蛇绿岩组合;岩体的岩石类型复杂,为一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岩体中发育大量包体,显示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另外,岩体中还发现较大体积的古老片麻岩包体和工业钼矿床。岩体主体获得259Ma的锆石U—Pb年龄。  相似文献   
69.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存在明显的、东西方向的地球化学异常区带,异常区带有异常范围大、强度高和分布有序等特征,是地下油气信息的反映。从化探烃类指标浓度变化、比值特征和三维荧光图谱特征等方面对异常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本区的构造特征和石油地质条件对异常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证实了化探异常的形成与盆地中部的大型东西向构造带和东西向气聚集区具有密切的关系,对天然气的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0.
镇安场变形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镇安场变形体位于长江左岸的重庆市涪陵区镇安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之一,主要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该变形体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除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物质结构外,还有瀑雨、洪水、地震、植被破坏等外在因素。通过野外勘查,运用探槽、浅井、钻探等工程控制,已查明该变形体已发生过局部变形,尚未形成大范围的变形和滑移,处于潜在滑移变形阶段。在三峡库区水位上升后,特别是在水库水位降低和地震作用下,变形体可能失稳而向下滑动。通过对变形体的稳定性的评价,认为该区沿库岸应采用以支挡工程为主、排水为辅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