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4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1篇 |
大气科学 | 18篇 |
地球物理 | 52篇 |
地质学 | 105篇 |
海洋学 | 16篇 |
综合类 | 37篇 |
自然地理 | 1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44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31.
HUGH CLOUT 《Geographical review》2003,93(3):370-393
ABSTRAC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ench academic geography did not present a unified front: The “outsiders” Jean Brunhes and Pierre Deffontaines offered a vision of la géographie humaine that did not conform to the one proclaimed by Vidal de La Blache and his disciples. After sketching the careers of Brunhes and Deffontaines,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network of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academic editor Deffontaines and the contributors to the Geographie Humaine series published by Gaston Gallímard. As committed Christians, Brunhes and Deffontaines emphasized the realm of ideas, values, and decision making, as well as their tangible realization and visual expression in cultural landscapes. Both men saw the discipline of geography as a means of celebrat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world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geography as a way of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ce. Their inclusivity and interaction with other academic disciplines are relevant to current practitioners of cultural geography. 相似文献
532.
拜格诺的风沙物理学研究思想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拜格诺是风沙物理学的奠基人。文章评价了拜格诺对风沙物理学的主要贡献,论述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指出了其研究工作的局限性,供风沙物理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33.
吴传钧院士对发展中国农业地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传钧先生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热衷于农业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农业地理学的带头人。在70多年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生涯中,农业地理学既是先生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他科研工作的重点。先生在农业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其贡献可简要归纳为3个方面:①缘于深厚的农业地理情结,率先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②结合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精心组织和深入开展农业地理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与总结;③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率先研究提出中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机制和方向。这些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34.
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理论构想后,沙产业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分析了沙产业概念,论述了发展沙产业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过程和实践进程。沙产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型沙产业理论、生态型沙产业理论、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理论和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4个阶段,沙产业的实践经历了启蒙萌芽、探索实践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指出了沙产业的发展前景,沙漠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沙产业是沙漠地区开发的战略抉择,发展沙产业为人类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沙产业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35.
风景道研究与规划实践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首先对国外风景道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侧重从美国国家风景道计划和国家风景道体系研究的视角论述了国外风景道实践的发展。其次,根据我国风景道研究是伴随着地方规划而衍生的特征,通过对几个风景道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论述了风景道在我国的发展。接着论述了不同学科结合规划任务分别从各自学科背景的角度对风景道、绿道和遗产廊道等所进行的初步理论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对于国外风景道,我国风景道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应该积极开展风景道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建立国家风景道管理协调机构,构建中国国家风景道体系。 相似文献
536.
537.
当代自然地理学态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认识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态势,有助于把握学术前沿。当代自然地理学不仅研究组成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研究空间过程和区域差异,也研究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中的各种关系,将一定时间或空间尺度上获得的结果推演到其他尺度,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的资源、环境管理问题。国际自然地理学的新领域可以概括为自然地理系统、自然地理过程、景观与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全球自然地理学和文化自然地理学。中国现代自然地理学源于本土地理学并受欧美地理学和俄罗斯地理学的影响,在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学术思想、理论和方法方面,独立的建树和自主创新尚待加强。我国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是走向更加综合、站在全球变化的高度、走向更深入地揭示关键过程及其动态变化的机理机制、更加重视高新技术的运用、更加密切地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并需要加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538.
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说明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方向,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 相似文献
539.
最佳管理措施(BMP)是治理流域土壤侵蚀、非点源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流域过程模拟的情景优化方法可得到综合效益近似最优的BMP空间配置方案集。目前用于配置BMP的空间单元(如子流域、水文响应单元、地块、坡位)均不能有效地综合体现BMP与地形部位间的空间关系以及同一地形部位内不同土地利用斑块上的BMP差异。本文提出将坡位单元与地块单元叠加生成的坡位-地块单元作为BMP空间配置单元,结合分布式流域建模框架SEIMS和多目标优化算法NSGA-II建立一套流域BMP空间优化配置方法。以江苏省溧阳市中田舍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治理为例,选取减量施肥、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生态林草4种典型BMP,以最大化总氮削减率、最小化经济成本为优化目标,分别采用坡位单元、地块单元、坡位-地块单元进行情景优化。结果表明:相比坡位单元和地块单元,采用坡位-地块单元可获得最多具有近似最优综合效益的BMP情景,定量评价解集分布性和收敛性的Hypervolume指数分别提升了7%和4%,且BMP在空间上分布更加精细、配置更加灵活。本文方法可有效、合理地优化流域最佳管理措施的空间配置,为流域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40.
Les Roberts 《The Cartographic journal》2014,51(2):141-151
Abstract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debates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cinematic cartography () by exploring the ways in which strategies of digital cinemapping can function as tools of critical spatial practice and urban wayfinding. More specifically,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scope for digital video technologies to reshape, contest and ‘ground’ spaces of urban representation and the ‘spatial stories’ these bring into play. Basing my analysis on the mediation of the events surrounding the abduction and murder of the 2-year-old boy James Bulger in 1993, I examine the case as a constellation of spatial narratives within which I weave my own spatial story in the form of a video mapping of the abduction route (in Bootle near Liverpool) and the responses and issues this further mediation has provoked.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on the map-making process are discussed alongside narratives generated by the video on YouTube. The paper argues that, by adopting practices of wayfinding, and by being critically attentive to the ways in which film and video-making practices are also spatial practices, moving image cartographies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lived and embedded spaces of memory, and the hidden or muted spatial stories to which they play hos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