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9篇 |
免费 | 162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8篇 |
大气科学 | 14篇 |
地球物理 | 356篇 |
地质学 | 230篇 |
海洋学 | 8篇 |
综合类 | 61篇 |
自然地理 | 2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86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淮河流域位于中国东部的南北方过渡带, 属于半湿润区气候环境, 这里既有冬季风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携带而来的粉尘堆积, 又有江淮地区特有梅雨天气, 但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和南方湿润区均存在着差异, 因此其古气候环境变化对于理解东亚古气候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材料, 对淮河流域古气候的研究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空白地区。本文针对襄城的一个全新世黄土-古土壤连续剖面, 根据粉尘沉降动力学原理, 利用粉尘搬运距离、风力强度、春季近地面气温和有效湿度等几个半定量和定性指数, 分析了淮河流域的全新世气候波动特征, 结果表明:1)淮河半湿润区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湿度变化总体有反向波动趋势。大约7.0~3.8ka B.P. 是北方粉尘源区的全新世适宜期, 而在淮河流域环境只有小幅改善。淮河流域的适宜期在大约3.8~1.8ka B.P. 期间, 晚于北方干旱区。2)淮河流域全新世时期冬季风强度一直在持续减弱, 而有效湿度一直在持续增加。大约1.8ka B.P. 以来形成的黄土层是因粉尘源区扩展所致, 并非因冬季风加强。3)淮河流域这种异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全新世气候特征是由于印度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增强造成江淮地区梅雨加强, 同时也是淮河地区冬季风减弱致使梅雨带北移的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Nicolas Fritier Nicolas MasseiBenoit Laignel Alain DurandBastien Dieppois Julien Deloffre 《Comptes Rendus Geoscience》2012,344(8):396-405
The inter-annual to multi-decadal winter variability (DJFM) of precipitation on the Seine River watershed (France) was analysed using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analysis and compared to the winter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ndex (NAOI). Nine weather stations were used over the 1951 to 2004 period and confirmed the homogeneity of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for all stations but one. Wavelet coherence between SLP over the Icelandic and Azores regions and precipitation highlighted coherence for different scales of vari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centre of action considered. Segmentation and wavelet analysis and coherence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NAOI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1873–2004) showed: i) increasing variability across the last century at most time scales, especially for NAOI; ii) the existence of change points for the mean and variance of both signals; iii) overall discontinuity of the coherence whatever the scale considered, especially between ∼1910 and ∼1955 for inter-decennial to pluri-decennial scales. 相似文献
14.
基于IMOP的流域环境-经济系统规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域是涵盖众多因素的复杂巨系统,其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综合规划。作者采用不确定性多目标规划 (IMOP) 模型来研究这一复杂系统。该模型是传统多目标规划法的一种拓展,它将多种系统组分纳入一个框架综合考虑,较好地协调多个目标,尤其能有效处理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信息。基于此模型,针对流域环境-经济系统特点,建立了流域环境-经济系统不确定性多目标规划模型 (IMOPWEES)。同时,将模型运用于四川省邛海流域规划,得到2种情景不同阶段下的优化方案,以种植结构、旅游服务业结构、水资源配置、污染物排放、森林扩展及水土流失为例予以结果说明和情景比较。研究表明,IMOPWEES用于流域环境-经济系统规划,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为流域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直罗油田主力产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以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为主,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大量的自生矿物对原生孔隙产生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较强的成岩后生作用使得储层以粒间溶孔及原生粒间余孔为主要储集空间。储层孔隙结构表现为以小孔隙、小喉道为主要特征,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分布主要与其在砂体中的分布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类型间的空间转移过程出发,构建了置换变化与代换变化的计算模型,并对其2种变化进行了分析。置换变化是2种类型之间以相同面积发生空间位置的置换过程,且各种类型的数量结构保持不变;代换变化则是所研究类型的数量结构保持不变,而与之转换的其他类型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将单一类型的总变化进一步细分为置换变化、代换变化与净变化。以晋江流域1985年与2006年2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为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1985-2006年间,晋江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园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呈现扩张态势,草地与旱地呈现萎缩变化,水域变化不大;这6种地类的交换变化面积相对较少,以置换变化为主。水田与林地则主要表现为空间位置的交换变化,其中,水田呈现出与林地、旱地2种类型之间的置换变化,而林地则主要是园地-林地与林地-草地这2对类型间的代换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置换变化与代换变化的分析,更细化了各种类型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响水砂体是一出露比较完整的中生代的曲流河河道沉积。通过大断面写实的研究方法,运用沉积体系分析、层序地层分析、砂体内部沉积构成分析等方法,比较细致地划分了砂体内部成因单元和储层岩性相,从成因上研究了影响油气运移的沉积因素。通过砂体断面上一定间距的比较均匀的采样,并根据测试成果编图,展示了各种孔沙参数在空间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各种界面、沉积水动力能量的联系,并依此总结曲流河点坝渗透率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8.
Concentration–discharge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clues to the hydrochemical processes that control runoff chemistry. Here we examine concentration–discharge relationships for solutes produced primarily by mineral weathering in 59 geochemically diverse US catchments. We show that these catchments exhibit nearly chemostatic behaviour; their stream concentrations of weathering products such as Ca, Mg, Na, and Si typically vary by factors of only 3 to 20 while discharge varies by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 Similar patterns are observed at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 This behaviour implies that solute concentrations in stream water are not determined by simple dilution of a fixed solute flux by a variable flux of water, and that rates of solute production and/or mobilization must be nearly proportional to water fluxes, both on storm and inter‐annual timescales. We compared these catchments' concentration–discharge relationships to the predictions of several simple hyd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models. Most of these models can be forced to approximately fit the observed concentration–discharge relationships, but often only by assuming unrealistic or internally inconsistent parameter values. We propose a new model that also fits the data and may be more robust. We suggest possible tests of the new model for future studies.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concentration under widely varying discharge may help make aquatic environments habitable. It also implies that fluxes of weathering solutes in streams, and thus fluxes of alkalinity to the oceans, are determined primarily by water fluxes. Thus, hydrology may be a major driver of the ocean‐alkalinity feedback regulating climate change.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研究不同土壤侵蚀沉积地段(斜坡和沟谷不同部位)的土壤结构特征,以了解侵蚀沉积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被覆盖较好的坡体顶部,土壤侵蚀较弱,团聚度达到30.1%,MWD变化为3.4mm,土壤结构良好;沟谷底部由于沉积而有较多细土物质并具有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结构状况亦较好,团聚度达到50.3%,结构保持率为35.4%;而坡腰侵蚀较严重,团聚度仅为13.6%,结构保持率为14.1%,土壤结构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