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以题为韵"和"以题中字为韵"是试赋中的两种限韵类型,二者具有相通性。在以整题为韵类中,作者首先要将题目"字字叶之",同时还可以旁涉其他韵部。与其他试赋韵类相比,"以题为韵"和"以题中字为韵"介于宽严之间,但在注解题目方面,"以题为韵"和"以题中字为韵"就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62.
关中地区元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元代关中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关中地区的干旱灾害等级、干旱灾害事件在时间上的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从元代早期(公元1266年)至元代晚期(公元1359年)的94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33次,平均每2.85年发生一次;元代关中地区的干旱灾害主要以轻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数的42.4%,其次是中度旱灾,占旱灾总数的24.2%,特大旱灾的发生频率也较高,占旱灾总数的21.2%,大旱灾发生频率最低,占旱灾总数的12.1%。关中地区干旱灾害在元代早、中、晚期分布不均匀,从早期到中期再到晚期,干旱灾害呈现出由少变多又变少的趋势;降水量的年内分布不均匀是该区在元代发生轻度和中度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而气候的异常明显变干是该区在元代中期干旱灾害加剧和大旱灾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该地区自身的地理位置,所处的气候背景以及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也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元代关中地区发生了1次干旱气候事件,时间在1326—1332年。初步确定元代关中大旱灾发生年份主要灾区的年均降水量为400 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年份主要灾区的年均降水量为350 mm左右。  相似文献   
63.
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共发生82次,平均每3.52年发生一次;在唐中期的703—840年间,共有洪涝灾害51次,平均2.69年发生一次,占洪涝灾害次数的62.2%;在唐代早期的618—702年间和唐代晚期的841—907年间洪涝灾害平均分别为每5.60年和4.13年发生一次,分别占18.3%和19.5%。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可分为3个时期,中期为洪涝灾害多发期,早期和晚期为洪涝灾害较少发生期。唐代泾河流域一级轻度涝灾共发生37次,占洪涝灾害发生次数的45.1%;发生二级洪涝灾害34次,占41.5%;发生三级大洪涝灾害8次,占9.6%;发生四级特大洪涝灾害5次,占6.1%。唐代泾河流域持续时间长的大涝灾和特大涝灾的发生主要是当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造成的,是当年降水量增加或气候短暂变湿润的结果;持续时间短的轻度和中度涝灾的发生主要是降水量的集中和暴雨引起的,一般不代表年降水量的增加。初步认为,唐代中期降水量较多,气候较早期和晚期湿润。  相似文献   
64.
清朝鸦片走私猖獗,走私与反走私斗争激烈,晚清尤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广东沿海沿边处在这场斗争的最前沿,是斗争矛盾最集中,也最能体现出这场斗争面貌与实质的地方,试以广东沿海为例,剖析清朝鸦片走私与反走私斗争现象及晚清政府反走私斗争失败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65.
妈祖褒封史实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挖掘宋代相关文献,纠正清代以来妈祖志书沿袭的褒封记载讹误。重点考述“顺济”赐额时间应为宋宣和五年,“灵惠”首个封号应缘于姜特立征海寇之役;另外,对存在实据的妈祖早期其他七个封号,亦皆予以查证。  相似文献   
66.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annual increase in the workforce (men older than 16 years of age), the annual new taxed cropland in the Shengjing area (Northeast China), the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North China, and related management policies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1661―1680, a case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North China and the migration to Northeast China for cultivation. This study has found that the migration to Northeast China for cultivation from 1661 to 1680 was a response to the drought events that occurred in North China. The upsurge of migration, which occurred in 1665―1680, was a response to the drought period during 1664―1680 in North China while the fewer disasters period in Northeast China. There were three migratory peaks during the upsurge of migration,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three drought events. The peaks of migration, however, often lagged behind the drought events about 1―2 years. The encourag-ing-migration policy, which was adopted to encourage cultiv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did not produce much migration into the regio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t did, however, provide a policy background, which ensured more than 10000 migrants per year to Northeast China when North China suffered from drought/flood disasters. As a response to the highest peak of migration induced by the severe droughts in North China during 1664―1667, a prohibiting-migration policy restricted further migration to Northeast China was carried out in 1668. Although the prohibiting-migration policy could not entirely stop the migrants fleeing from famine in North China to Northeast China, the migrants and cultiv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under the policy. The frequent changes of the policy on the years when taxation started after the land was cultivated were also related to climate events. The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North China, migration to Northeast China for cultivation, and the related management poli-cies showed an impact-response chain, which reflected the interaction among extreme climate events, human behavior, and policies.  相似文献   
67.
张永 《浙江气象》2005,13(2):39-46
民国初年在以袁世凯为首的行政系统和以国会为主体的立法系统之间,围绕着宪法问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是国会被非法解散,中华民国法统中断。以行政系统宪法主张的合理性为主要着眼点,对比戴高乐对于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批评以及由他主导的旨在加强总统权力的成功政治变革,对于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民初政治动荡及回归专制的结局,颇富于启发性。  相似文献   
68.
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次大断裂——兼评《汉书·地理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地理学有着考察自然、研究自然的传统,而且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及其以后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基本上丢失了这个传统,始作俑者为东汉班固。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但排斥或扼杀了其他诸子百家,也摧残了先秦儒家注重自然的传统。班固著《汉书·地理志》,屈从当时的潮流,忽视先秦时期“山川,地理也”的传统,赋予“地理”另一种含义,即以记述疆域、政区的建制置和沿革为主,而把山川等自然知识作为附庸,使以后的中国古代地理学走上侧重地理沿革考证、记述社会历史和社会状况之路,形成内容上以史学地理、经学地理、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地理学。先秦地理学与秦汉地理学之间存在一个大断裂。这个大断裂影响了中国古代地理学取得的成就,并使中国古代地理学无法发展衍生出近代地理学。  相似文献   
69.
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聚落分布与环境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韩茂莉 《地理学报》2004,59(4):543-549
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及毗邻地区的聚落是分析论证农业开垦范围与环境扰动的重要依据,作者将这一地区的聚落分为两类,其中之一为散居在各处的基层聚落,规模小,人口少,围绕聚落形成的耕地范围也有限,不是造成环境扰动的主要方面。另一类以府、州城为中心形成的聚落,人口集中,耕地范围大,且大部分州治城邑属契丹历史纪念地,而不是农业垦殖适宜地;个别州治城邑地处沙地中部,不具备农业开垦的条件,由于人口集中,这些农田插花地不但范围大,而且是引起环境问题的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70.
绘画是妈祖文化载体中常见的一种美术形式。以搜集的元明时代水陆画中的海神天妃像3幅、安济夫人像1幅以及明代《天妃圣母碧霞元君像》1幅,4种明刻古籍天妃版画插图为例,重点考述这些画像的来历、类别、意义和特色,认为海神天妃"圣母"之称元代已有,天妃画像元明时代屡有新作,并非中断至清代乾隆朝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