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构建联系而完整的遗产地空间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国际共识和国内实践需求,但既有研究主要聚焦线性文化遗产。鉴于此,针对聚落型文化遗产,结合研究的网络化转向,提出遗产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及其构建路径和方法;以陕西省汉唐帝陵群为例,构建帝陵间交通和旅游网络关系矩阵,综合运用中心度指标、捷夫模式、凝聚子群分析、加权核密度估计、引力模型等方法,识别帝陵网络节点、集群、轴线,形成“点—群—轴—网”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汉唐帝陵网络节点分3个层级,其中7个一级节点与杜陵、桥陵、乾陵3个二级节点构成网络的核心节点。节点中心性主要受其结构位置影响,与其旅游利用程度也有关联。2)汉唐帝陵网络中存在3大派系、7个小团体以及基于此划分的乾县—礼泉—泾阳唐陵、泾阳—三原—富平唐陵、蒲城唐陵、咸阳原帝陵、西安东南台塬汉陵5大集群和汉云陵、汉太上皇陵、唐光陵3个相对孤立的节点。3)汉唐帝陵网络的轴线为“一弧、一纵、两横”,分两主两次,连接核心节点和集群,形成“十点辐射引领、五群协调发展、四轴串联带动”的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62.
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高骈的心态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效忠朝廷,积极镇压;第二,等待观望,握兵自保;第三,背叛朝廷,割据称雄。前期,他不断被加官晋爵,位高权重;后期,他权柄既失,众叛亲离,最后被部下斩首。高骈在晚唐农民战争中的心态表现与命运,既与他的思想、地位等主观因素有关,也与晚唐社会和农民战争的现实等客观因素相关,颇具典型意义。高骈流传下来的诗虽然不多,但内容却相当丰富,不仅反映了自身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而且表现了晚唐社会的一些重要史实,大体可分为遣兴言怀、边塞闺怨、酬赠送别、纪事写景、咏史怀古等几个方面。他的诗尤其是早年仕途顺达时创作的,多表现建功立业戍边报国的雄心社志,一些诗作还表现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但具有较浓的忠君恋阙思想,晚年失意时更多地表现饮酒作乐流连光景的消极情绪。高骈诗歌思想的复杂性与其人生行迹、心态命运的复杂性互为表里。在艺术形式上,他的50首诗多是近体尤以七言绝句居多,一些诗如有关边塞诗写得苍凉悲壮韵味悠长,不失盛唐之风;一些写景小诗则写得细致入微、清新可喜。  相似文献   
163.

杭州市德寿宫遗址曾是南宋皇家宫苑,位于杭州市市中心吴山脚下、西湖东岸。地理坐标为30°24'30″N,120°17'42″E。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该遗址GJCT1024探方发掘中,发现有软体动物遗骸。于是采集土样并提取软体动物遗骸进行鉴定和分析。通过鉴定,发现遗址土样中包含有属于烟管螺科的平纹真管螺(Euphaedusa planostriata)、外套管螺(Phaedusa pallidocincta)、假白氏管螺(Phaedusa pseudobensoni)这3种动物遗骸。其中,平纹真管螺为9.5~10.5个螺层,壳高16.15~16.17 mm;外套管螺9.5~10.0个螺层,壳高12.06~12.89 mm;假白氏管螺9.5~10.0个螺层,壳高10.50~13.29 mm。烟管螺科是喜潮湿、温暖、弱光环境的动物,喜食地衣苔藓、腐殖质、植物嫩芽等。该批材料的发现,反映德寿宫遗址古环境具有温暖湿润气候特点;宫内有多种人工植被。本研究认识与文献资料等相印证,还可作为宫苑内有人工水景及地表面有苔藓等环境条件的辅证。我国城市考古中,此前还没有开展对软体动物的研究报道。本文对南宋德寿宫宫苑遗址烟管螺科的动物考古研究,为今后从更多层面开展城市考古、促进考古界重视和推进软体动物材料考古研究等积累了初步资料。

  相似文献   
164.
唐至北宋黄河下游水患加剧的人文背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尚义  任世芳 《地理研究》2004,23(3):385-394
作者应用水患频率 5年滑动平均数法 ,分析了唐、五代至北宋 5 10年的黄河下游水患发展过程。认为 :唐初水患较轻 ,但以后逐步加剧 ,至晚唐已相当严重 ;五代、北宋则几乎年年决溢 ,且灾情远较前代为重。作者又分析比较了两汉、唐至北宋黄河中游及河口镇至龙门间农业人口的变迁 ,发现农业人口的增减与下游水患的增减并不同步。而党项等游牧民族在鄂尔多斯及黄土高原北部的传统放牧活动 ,才是土壤荒漠化和下游水患加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5.
江西瑞昌铜岭古矿冶遗址的 14C-AM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计运用于江西瑞昌铜岭古矿冶遗址的14C-AMS测量,并与作者过去的液闪测年结果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证明了我国采铜炼铜的规模生产在商代早期就已存在,从而把我国采铜炼铜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五百年.  相似文献   
166.
The Beiqian site, located in Jimo city, Qingdao, went through thre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a large number of human and animal bones in the Dawenkou culture and the Zhou Dynasty period were unearthed. By carbon and nitrogen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the diet of ancestors is expected to be recovered, and the domesticated plants and animals will be discussed. Th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od structure of ancestors in both periods included food crops, mainly C4 foods, and meat, mainly marine shellfish and livestock. For domestic pigs, they mainly eat C3 plants, and were affected by the lifestyle of ancestors. This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e diet of ancestors is the shellfish rather than marine fish despite the Beiqian site is located near the shoreline.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diet of ancestors in Dawenkou culture period included millet crops (C4 plants), shellfish, marine food, and livestock, representing the lifestyle of farming, domestication, and fishing, supplemented by hunting. In the Zhou dynasty period the meat resource was enriched by domesticated animals and marine fisheries,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167.
元代前期省域耕地面积重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历史文献资料重建区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充实全球历史土地利用数据集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元代(1271-1368年)屯田与屯户、垦田与户口等册载数据及相关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户均屯田数与户均垦田数的转换关系,构建了元代省域耕地面积估算方法,重建了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研究区省域耕地面积。结果表明:① 元代户均屯田数和户均垦田数均具有明显北高南低的特征,这种区域差异性是南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和种植制度等差异的客观反映,而地域一致性则是户均屯田数配拨以该地户均垦田数为参照的具体表征。② 在省域尺度上,户均屯田数与户均垦田数存有一定偏差,其南北方地区的修订系数分别为1.23和0.65。③ 元代至元二十七年研究区耕地总量为535.4×106今亩,垦殖率为6.8%,人均耕地面积为6.7今亩;其中,境内北方地区耕地面积约占57.8%,垦殖率为6.6%,人均耕地面积为15.6今亩;南方地区约占42.2%,垦殖率为7.1%,人均耕地面积为4.1今亩。④ 黄河中下游的腹里地区、淮河流域的河南行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江西及湖广行省和西南地区的云南行省是元代至元年间耕地的主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68.

2012年河南新乡市宋墓考古发掘出土一批动物骨骼,根据种属鉴定和观测比较,该批动物骨骼材料属于家猫。家猫(骨骼)安置于墓主身旁,是墓主入葬时作为饲宠特意放置的。猫骨骼表面没有发现任何人类行为痕迹(切割、砍击等)。全部猫骨骼属于同一个家猫个体。保存下来的骨骼材料包括左、右下颌骨;左上颌骨;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跖骨等,总计42件家猫骨骼。在家猫动物考古研究中,新乡宋墓家猫是我国同一地点发现家猫骨骼标本数(可鉴定标本数:NISP)最多的地点。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该具家猫骨骼上,首次发现我国家畜考古中"偏侧咀嚼"现象。其特征为:右下颌的P4、m1齿尖,使用磨耗程度远远大于左下颌相同齿位齿尖。磨耗差距最大的部位在m1后尖顶端,右侧比左侧齿尖因磨耗而偏低2.10 mm,右侧m1后尖顶端已磨耗为平面、裸露齿质点,而左侧m1齿尖仍保留有完好锐尖。新乡宋墓家猫在我国动物考古中,还是首次发现以宠物猫进行陪葬的考古学文化现象。我国此前发现的家猫骨骼,主要出土于文化层或灰坑里,可能是被人们丢弃或自然死亡后被埋藏起来的。甚至还有少量猫骨可能是古代人食猫风俗的遗存。而新乡宋墓中的宠物猫,是人们为培养生活伴侣或寄托生活情趣而畜养的,是人们主要为满足精神生活需求而饲养的动物。我国此前动物考古研究有关"宠物"的发现为空白。新乡宋墓出土我国考古中第一只可以确定为宠物的家猫,为今后开展动物考古中有关"宠物"研究开启了良好开端。墓中出土的宠物猫还有严重"偏侧咀嚼"现象,该发现对家畜动物考古材料的演化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9.
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之前广州长期作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港市、对外贸易、多元文化及“蕃坊”等对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很大; 清初广州确立“一口通商”, 对外贸易更趋繁荣, 西关及滨江 地带成为巨贾侨商集聚之地, 而城内的满族与汉族在社会地位、居住等方面呈现较大的分异。 从城市总体层面来看, 清代广州呈现“西商-东官” 的社会空间格局, 西关平原及“南关” 滨江地带“因港而商, 因商而富”, 城墙之内的老城区则一直作为官衙区及官僚贵族居住区, “因衙而尊, 因官而贵”, 这成为广州社会空间结构演进的历史主线。就清末的广州西关而言, 已分化为纺织机房区、新兴高级住宅区及洋商区等社会区类型, 具备殖民性河港贸易城市的 社会空间特征。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限制, “一口通商”的港市繁荣, 以及遵循封建 礼制的城建思想等成为影响清代广州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0.
明代以来大陆泽与宁晋泊的演变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超艺 《地理科学》2007,27(3):414-419
采用历史文献及地名学的研究方法,对明代以后海河南系平原地区的湖沼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明代至16世纪后期,该区主要有南起任县、北至宁晋的广阔湖泊——大陆泽。17世纪初,大陆泽分解成南泊大陆泽与北泊宁晋泊。分解时,大陆泽比宁晋泊更为深广。此后大陆泽不断缩小,宁晋泊却持续扩大。至19世纪初,宁晋泊已3倍于大陆泽。19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两湖泊同时发生显著萎缩。19世纪末,大陆泽就已走向消涸,宁晋泊此时也已"不显泊形",并在20世纪初同样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