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明代济南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恩菊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1,31(1):230-235
通过对明代济南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济南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 a间,济南地区共发生旱灾92次,平均每3 a发生1次。明代济南地区旱灾主要分为两个发生阶段: 1370—1460年代旱灾偏少期和147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济南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明代中后期旱灾呈较明显的波动变化特点。明代济南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①以三级大旱灾发生频次最多,为36次,平均每7.7 a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39%;②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25次和22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27%和24%;③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共9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10%。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有可能加重了本区旱灾的危害强度。  相似文献   
112.
樊星  叶瑜  罗玉洪 《干旱区地理》2012,35(6):996-1003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当前很多生态问题与历史农业开发过程是有联系的。从清代顺治朝(1644-1661年)到乾隆朝(1736-1795 年)末,该区经历了一次较大的农业垦殖扩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清实录》中顺康雍乾四朝(1644-1795 年)清政府对该区进行土地管理与利用的信息,分析该地区农垦区扩张的历史,得出以下结论:(1)四朝以来该区的开垦强度在增大,开垦速度不断加快。乾隆朝新垦速率最快;(2)农耕区的发展呈现新垦区北扩和已垦区内填充式开垦两种形式。从顺治朝到乾隆朝,农耕区界线逐渐北扩,从长城一线以南扩展到太仆寺-多伦-赤峰-围场-敖汉一线境内。开垦界线在雍正朝达到最北,到达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境内,但未达到现代农牧交错带东段北界,这与清初清政府对东蒙地区土地开垦的封禁政策相关;(3)各朝垦殖政策有发展变化,总体来说为厉禁。但在人民生计困难的压力下,面对出关口逃生的流民,政府不得不放松关口的封禁,默许流民进入口外开垦。  相似文献   
113.
山东1736年来逐季降水重建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清代雨雪档案记载及现代农业气象与气象观测记录 ,根据降水入渗的土壤物理学模型与水量平衡模型 ,恢复了山东济南、泰安、潍坊、菏泽、临沂等 5个地区 1 736~ 1 91 0年逐季降水量 ,建立了各站 1 736~ 2 0 0 0年的逐季降水序列。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各站间的季节降水变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与一致性。 1 761~ 1 770年、 1 781~ 1 790年、1 791~ 1 80 0年、 1 80 1~ 1 81 0年、 1 981~ 1 990年等 5个年代的降水明显偏少 ,1 861~ 1 870年、1 871~ 1 880年、 1 881~ 1 890年、 1 90 1~ 1 91 0年等 4个年代则明显偏多。其变化总趋势可概括为 :1 8世纪中前期 ,山东降水相对较多 ;1 8世纪中期起进入少雨期 ;1 9世纪中后期转为多雨期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初 ,降水明显减少 ,再次进入相对少雨期 ;2 0世纪 60年代中期以后 ,降水又一次降至较低水平。 1 990年起 ,山东降水有所回升 ,重新进入了相对多雨期。  相似文献   
114.
鉴于农业、星占等方面的需求,清代钦天监十分重视初雷天气的观测与记录。通过对清代钦天监档案、礼部档案、各朝实录及朱批奏折中的初雷记录进行系统的梳理,共整理出121条清代北京地区初雷天气记录,探讨了清代重视初雷记录的原因以及记录的可靠性,统计分析了清代北京地区初雷天气的特征。分析发现,1679—1714年与1799—1856年的初雷平均日期比较接近,1716—1768年与1884—1901年的初雷平均日期比较接近,而前2段时间的初雷平均日期要比后2段时间晚大约2周;初雷多发生在夜间到早晨,持续时间也比较短,这些与现代北京地区初雷发生特征非常相似;将这些记录的时间分布特征所反映的气候信息与历史气候学界的研究结论相对比,发现两者的结论高度一致。可见,这些初雷记录是研究清代北京地区的春季气温状况难得的历史文献,对分析清代气候及其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5.
清代中期苏皖地区耕地数据网格化处理及精度对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格点化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是进行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效应模拟的基础。本文基于苏皖地区耕地垦殖倾向,分别采用清代中期苏皖地区省域及县域耕地数据进行网格化降尺度处理,分配至10 km×10 km的网格中,并将两种分配结果进行对比评估来定量探讨数据的空间范围大小对格点化数据的精度影响。得到以下结果:①用苏皖省域耕地数据和县域耕地数据模拟的网格化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平均差异率为16.61%。相对差异率较小(-10%~10%)的网格有24.55%,较大(>70%或<-70%)的网格有13.3%,主要存在于洪泽湖流域及苏北北部沿江平原(黄河改道前入海口处)。②苏皖地区清代中期耕地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耕地垦殖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苏南平原地区的太仓市和昆山市北部,苏皖西北部的砀山县、丰县和沛县,垦殖率均在80%以上;而苏北北部旧黄河入海口、洪泽湖流域、太湖流域及安徽南部山区丘陵地区垦殖率较低,多在10%左右。③1735 年耕地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度≤100 m,坡度≤2°的地区。到1980s 时,不同坡度下的垦殖率有较大增加。  相似文献   
116.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新疆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遗址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由于吐鲁番盆地气候炎热干燥,阿斯塔那古墓群保存下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颇为少见的各种泥俑。文章利用红外光谱、纤维旋转实验和显微形态观察等方法对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彩塑泥俑的马尾装饰物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纤维来自于原产于近东、地中海沿岸的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同时,结合出土文书,探讨了唐代吐鲁番地区亚麻的栽培利用状况,为深入认识亚麻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线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7.
采取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了渭河流域先周-西周时代主要考古遗址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获得了较高时间分辨率的磁化率、粒度成分、总有机碳和CaCO3含量等环境代用指标系列.结合该时期人类活动遗物分布的层位关系、考古断代、历史年代和大量14C年代数据,以及古文献有关环境演变和灾害的记载,形成了对该区域人类活动和环境演变过程的综合断代.各项指标综合反映了从3100aB.P.(1150B.C.)开始,渭河流域气候向着干旱化发展,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植被退化、土壤生物活动减弱、土壤矿物次生风化强度降低、土壤颗粒变粗、水份减少、CaCO3淋溶减弱、土壤碱性增强,表现出由气候干旱化造成的土壤退化.对于当时旱作农业和游牧业来说,这则是水土资源的自然退化.这个时期发生了游牧民族大规模南移,也发生了周人历史上著名的"古公迁岐"、"文王迁丰"和"平王东迁"等事件.通过深入分析论证,认为环境恶化和水土资源退化是引起周人都邑迁移的主导因素,虽然游牧民族南侵占领也是重要的驱动力,但是引起游牧民族南下的根本原因,也同样是环境恶化和水草资源的退化.  相似文献   
118.
唐贞观晋州地震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唐朝3次灾害最严重的地震作了研究,认为949年晋州(今山西临汾)地震死亡人数应为5000余人。从震亡人数、余震序列,对比734年天水、749年河套地震,认为这次地震烈度可达9度,震级可达7级。  相似文献   
119.
该文阐述清初中期黑龙江省耕作业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从以渔牧猎业为主体向农牧渔猎并重方向演变 ,它是特定的自然、政治、军事、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 ,温带森林与森林草原环境、严酷的气候和清朝统治者的“封禁”政策延缓了在此之前耕作业的开发与发展 ;边防军事需要与汉族人口的大规模迁入是耕作业开发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0.
According to the length of city perimeter and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s recorded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s of the Qing Dynasty, a set of methods is developed to conver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to the area of urban land use, by which a set of preliminary estimated urban land use data of the 18 provinces during the Emperor Jiaqing (1820AD) in the Qing Dynasty, is achieved. Based on the above achievement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urban land use are analyzed, and the comparison in urban land use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present (1999) is ma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