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篇 |
大气科学 | 5篇 |
地球物理 | 14篇 |
地质学 | 57篇 |
海洋学 | 9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25篇 |
自然地理 | 1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重心迁移模型、标准差椭圆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两汉794座侯国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各历史时期侯国分布格局演变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各历史时期中侯国数量及其占总量比重、频率基本呈现“高—低—高—低”波浪形起伏的变化趋势。② 各历史时期侯国分布格局均呈现高度集聚状态,分布重心走向经历了由西→东、由东→西的反转,在距离与移动速率上呈现东汉>西汉的规律;西汉标准差椭圆X轴、Y轴、面积呈不断减小趋势,东汉标准差椭圆X轴、Y轴、面积呈不断增大趋势。③ 微观地理选择上影响侯国设置最主要的因素是区位因子,说明两汉侯国设置时更多考虑分布于距离道路、都城、区域中心城市较近的区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指向性”。此外,地形因子与区位因子在方向性上的转变表明各因子对侯国设置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社会发展状况及政治体制动态变化,其与政治因素的关联度仍是主导性的。 相似文献
2.
3.
将唐代定量划分为治世与乱世5个时期,探讨了唐代治乱分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治世、乱世的划分标准参考一套系统的战争数据集,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各项数据指标在治世与乱世间的差异性,从而说明唐代治世、乱世分期的合理性。治世、乱世分期结果如下: 公元618—626年为乱世,公元627—742年为治世,公元743—784年为乱世,公元785—859年为治世,公元860—907年为乱世。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除了总边境战争外,气候变化、总战争、反叛战争、进攻型边境战争、防御型边境战争、农业丰歉等级和人口增长率在治世与乱世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用战争定量体现唐代社会治世、乱世变化,探讨气候变化与社会治、乱的关系即是探讨气候变化与战争的关系,乱世的主要战争类型是反叛战争和防御型边境战争,治世的主要战争类型是进攻型边境战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唐代温度降低、降水减少的时期,农业收成减少导致资源供给不足,更容易发生反叛战争;温度暖期、降水充沛的时期,农业产量提高,刺激了快速增长的人口,在技术改善能力有限、土地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更易发生以对外扩张为目的的边境战争,因此气候变化是影响唐代社会治乱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黄汉忠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5,25(5):17-20
捷胜是粤东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汕尾市的新渔港;明初它就作为军事要塞纳入了国家海防体系。捷胜等卫所城的设立,对促进地方海洋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卫城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地方史料仔细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汕尾明代“捷胜所城”的尺寸、设立的时间、历史背景及作用,查明了明朝廷定名“捷胜”的时间:农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二十五日,指出“捷胜”一名寓有“捷报频传,保家卫国,抗‘倭’必胜”之义。 相似文献
5.
6.
结合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详细阐述了陕西省明长城文物保护监测生产过程中地理国情要素信息提取方法,获取明长城监测数据,对监测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明长城文物保护监测生产技术方法,并提出保护明长城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姚皓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8(2):51-55
钱起是中唐时期"大历十才子"诗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钱起的感时伤乱题材诗歌是对唐诗现实主义诗风的发展与延续,他的山水田园题材诗歌与情思浓烈、浑化天成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相比缺少了一份恬淡、冲和与浑厚之感,其边塞风貌题材诗歌与盛唐的边塞诗歌相比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钱起的诗歌在意境创造上不同于盛唐诗歌的宏大浑成,表现为狭小、内向并显露出"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其与晚唐诗歌意境的狭小、纤弱一脉相承;钱起诗歌的抒情方式不同于盛唐诗歌的激扬奋发,而是偏于幽怨深婉;钱起的诗歌体式韵律和谐、富丽精工,对盛唐诗的诗歌体式有所发展,并在推动唐律诗的成熟、完善、创新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晚清随着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学者、传教士、商人、探险家以“科学无国界”的旗号,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纷纷来华进行各种科学考察。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庞佩利、李希霍芬、塞切尼、奥勃鲁切夫、维理士、安得思以及斯文·赫定等,在中国先后组织了多次系统的考察,在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成果。这些考察不仅丰富了西方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的认识,对之后的中国学者也颇多裨益。民国以后,西人的考察活动激起了中国学者的民族主义反弹,不断遭遇中国学者的主权诉求,尤其是斯文·赫定组织的西北考察成为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民间团体的努力下,政府对外国人在中国的考察活动逐渐作出了明确的法律限制,中国学者亦自发开展独立的地质学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清末耕地空间分布格局重建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揭示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基础。本文在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土地利用及森林分布等多源数据基础上,分别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和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区为边界条件,通过构建耕地垦殖倾向指数模型分配耕地面积,在1 km×1 km象元尺度上重建了清末(1908年)松嫩平原耕地空间格局,并对重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重建的耕地空间分布范围格局基本一致,耕地空间定位吻合率约为68%。清末(1908年)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南部地区;2以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为边界条件的重建结果,较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为限制范围的重建结果更准确,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0.
刘光明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5):73-77
中古诗歌是研究中古汉语方位词的重要语料。以《晋诗》为切入点,统计方位词出现的频率,全面考察其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并从形式和功能分布的变化上探讨方位词系统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不仅可以管窥中古汉语方位词系统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揭示汉语方位词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