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7篇
  免费   606篇
  国内免费   869篇
测绘学   69篇
大气科学   369篇
地球物理   469篇
地质学   1821篇
海洋学   116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77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77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总被引:9,自引:10,他引:9  
长江三峡工程地壳形变监测网络,采用了当今高精度GPS、INSAR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并与精密水准测量,精密重力测量,精密激光测距和峒体连续形变监测等技术相结合,构成一个空间上点、线、面结合,时间上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监测网络。该网络既可获取三峡库区特别是库首区区域形变场和区域应变场的动态变化,监测库区主要断层活动,为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及研究服务,又可用于气象、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等,该监测网络于1997年底开始建设,2001年6月建成,到目前为止,已获得大量宝贵的观测资料,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2.
扬子陆块西缘安益大湾山地区出露一套由变质玄武岩等组成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前人将其归为中元古界,并作为寻找磁铁矿的主要对象。调查发现,安益大湾山变质基性火山岩与下伏浅变质岩系间发育一套稳定沉积的砾岩。应用LA-ICP-MS技术对其底砾岩之上最底部的变质玄武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了781.3±1.9Ma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和1008±14Ma、1142±15Ma、2714±10Ma的继承性岩浆锆石~(207)Pb/~(206)Pb年龄,指示该套变质基性火山岩形成于南华纪,并将其从浅变质岩系中解离出来,对比为澄江组。继承性锆石年龄数据指示,扬子地块西缘安益地区存在新太古界和中元古界物质记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近来获得的年龄数据,将滇中澄江组的时代界定于820~740Ma,并将南华系的底界界定于820Ma。大湾山中-大型磁铁矿产于扬子地块西缘澄江组的变质基性火山岩中,其主成矿期为南华纪,可能属于热液氧化物-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3.
长期稳定河口流路方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华 《海岸工程》1998,17(4):52-56
分析了长期稳定黄河河口流路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阐明了长期稳定流路的思路,对比评价了几条方案,提出了流路安排建议。  相似文献   
134.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和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文中利用改进的K B模式和牛顿扩散方法及 196 1年以来的长江三角洲 (2 8~ 33°N ,118~ 12 3°E)地区的 4 8个测站的常规气象资料 ,估计了该地区近 4 0a来的蒸散量和感热通量。结合该地区的气温、太阳辐射等气候资料和 196 0年以来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等有关信息对该地区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时 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自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平均蒸散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与 1980年相比 ,1998年区域年平均蒸散量减小了 2 4mm。区域平均感热通量与蒸散量相比在此期间变化并不明显。通过对该地区的云量、太阳辐射及土地利用变化资料分析认为 ,造成该地区平均蒸散量减少趋势的的原因之一是用于蒸发的能量即太阳辐射的减少 ,而造成太阳辐射减少的可能原因为云量及大气透明度的变化所至 ;原因之二是该地区地表覆盖条件的改变。近 2 0a来 ,该地区的水田、旱地及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分别减少 1.35 3% ,4 .4 4 2 %和2 .5 97% ,而城镇建设、工矿及其它建设用地面积则增加 3.345 %。耕地及水面的减小和城镇及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从整体上使区域平均蒸发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5.
湖北大洪山地区花山群六房咀组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紫红色砂-砾岩。这套岩石的沉积时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南华纪早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晚侏罗世。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这套碎屑沉积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获得有效年龄数据125组,年龄值变化范围较大(3223~771Ma),主要集中于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古元古代(约2000Ma)和新元古代(约800Ma)3个时间段。对比鄂东南地区和三峡地区莲沱组岩石学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认为其具有相似的物源,这套岩系沉积时代应该为南华纪早期而非晚侏罗世。综合分析扬子地块的前寒武纪年龄,认为扬子地块可能存在大量未岀露的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基底,约2500Ma的岩石应该是扬子地块深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地块存在广泛的古元古代(约2000Ma)岩浆活动,这期岩浆活动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在扬子地块的响应。新元古代(约800Ma)扬子地块北缘存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同期裂谷,裂谷内基性岩可能为大洪山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基性岩砾石的物源。  相似文献   
136.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对北槽拦门沙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介绍了长江口拦门沙发育及其特点和北槽航道拦门沙形成机理,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的地形资料分析治理工程对北槽航道拦门沙影响。结果表明:治理工程建成后,增加了主槽流速,减少了航道回淤,打通北槽航道拦门沙,增加了航道水深,治理工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7.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伶汀洋冬、夏季的水温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冬季湾内水温的分布和变化较单一,夏季由于河流入海流量增大,河流与海洋水体的相互作用加强,明显可见两个冷、暖水锋在河口湾中段相交,上段为高温的河流淡水控制区,下段为低温的陆架水控制区,两者显著的特点是其控制区内温度变化很小,而在锋面转折地带的河口湾中段,盐淡水混合强烈,其温度变化大,温度等值线呈倾斜分布。  相似文献   
138.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纪碳酸盐斜坡沉积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叠系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其二叠系不仅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而且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等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赋矿层位之一,因此,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相以及古地理意义重大.发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二叠系以往多被认为主要属于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其次是较深水的陆棚沉积或者裂陷槽沉积.但进一步研究发现,二叠系的碳酸盐斜坡沉积相发育,它主要由砾屑石灰岩、泥晶粉屑灰岩、硅质岩和泥晶灰岩组成,斜坡主要发育于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其次是吴家坪期和长兴期.碳酸盐斜坡主要沿安徽铜陵-东至-宿松-线以及湖北大冶-江西瑞昌一线分布,其成因大致受江南断裂和长江断裂控制.同沉积断裂不仅控制着碳酸盐斜坡的发育和展布,同时也构筑了深水盆地、斜坡和浅水台地沉积体系,构成油气生、储、盖单元的组合,为二叠系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烃源岩提供了成因解释.控制斜坡发育的断裂既可以是含矿热水溶液、海底热泉和火山的通道,同时斜坡带也可以成为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富集场所,因此,它对长江中下游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层控和喷流成因提供了可选择的解释.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二叠世断裂发育,显示盆地的伸展特征,符合古特提斯洋东扩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39.
1 IntroductionHuman activitieshavebeen stronglyaffecting theworld river sedimentsupply to the oceans since the19thor20thcentury(StanleyandW arne,1993;Fanos,1995;Sm ithandW inkley,1996;Stanley,1996;Yang,Shi,etal.,2004;Yang,Zhao,etal.,2002).Thesedi-m enttra…  相似文献   
140.
The snow-cover days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RYR) in the winter of 1670 were extracted from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By these records, the winter temperature anomalies (compared to the mean of 1961-1990) recorded at seven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nd the regional mean winter temperature were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was an average of about 30 snow-cover days over the MLRYR region in 1670, ranging from 11-20 days in Shanghai and eastern Zhejiang to 5140 days in eastern Hunan Province. The snow-cover days averaged about 40 days in Anqing and Nan- cheng, and ranged from 30 to 40 days in Quzhou, Jingdezhen, and Nanchang; and (2) the regional mean winter temperature in 1670 was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4.0 ℃ lower than that of 1961-1990. The maximum negative anomaly of 5.6℃ occurred in Nanchang and the minimum anomaly of-2.8 ℃ was detected in Quzhou. Both of these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ldest winter during the instrumental observation period of 1951-2010. This research could not only provide a method to es- timate historical climate extremes, but also provide a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recent instrumentally climate extre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