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72篇
  免费   3274篇
  国内免费   4213篇
测绘学   295篇
大气科学   1267篇
地球物理   3336篇
地质学   12637篇
海洋学   207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871篇
自然地理   4463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644篇
  2021年   733篇
  2020年   701篇
  2019年   792篇
  2018年   689篇
  2017年   803篇
  2016年   807篇
  2015年   826篇
  2014年   1079篇
  2013年   1219篇
  2012年   1131篇
  2011年   1254篇
  2010年   1018篇
  2009年   1151篇
  2008年   1176篇
  2007年   1261篇
  2006年   1290篇
  2005年   992篇
  2004年   971篇
  2003年   901篇
  2002年   735篇
  2001年   672篇
  2000年   669篇
  1999年   541篇
  1998年   407篇
  1997年   404篇
  1996年   363篇
  1995年   310篇
  1994年   255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163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1 毫秒
841.
径潮相互作用是感潮河段水动力变化的典型特征,受其影响潮波传播具有明显的洪枯季及沿程变化。本文基于长江感潮河段天生港、江阴、镇江、南京、马鞍山及芜湖6个潮位站2002?2014年连续高低潮位资料及大通站月均流量数据,统计分析长江感潮河段潮波振幅衰减率、潮波传播速度及余水位坡度等传播特征值的洪枯季及沿程变化特征,并探讨这些潮波传播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潮波传播特征的洪枯季差异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小,其分界点位于天生港与江阴之间(其中,天生港和江阴站的多年平均洪枯季潮差差值约为0.01 m和?0.04 m);径流动力对潮波衰减的影响主要位于江阴以上河段,江阴以下河段主要受潮汐动力控制;径流驱动下余水位坡度引起的余水位及水深增加,导致潮波传播的有效摩擦减小,当流量超过某个阈值时潮波振幅衰减反而减弱,特别是上游马鞍山-芜湖段最为明显,统计结果表明该河段流量阈值约为33 000 m3/s。本文分析结果作为前人研究的重要补充,可为长江河口感潮河段径潮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及河口治理等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842.
东海北部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对径流及黑潮暖流入侵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在东海北部及其临近海域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于2016年9月和12月,对研究海域共计20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取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16个,其中海洋线虫为绝对优势类群,其他优势类群主要包括桡足类、动吻类和多毛类。9月航次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 758±759)个/(10 cm2),线虫占95.6%;平均生物量为(1 216.4±464.7) μg/(10 cm2)(干重),线虫占55.26%。12月航次平均丰度为(2 011±1 471)个/(10 cm2),线虫占95.6%;平均生物量为(1 143.0±755.0)μg/(10 cm2)(干重),线虫占67.2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型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可以划分为近岸和外海两个组,其中近岸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显著高于外海站位。但在各断面分布上,绝大多数站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最高值均出现在60 m等深线附近,并且该水深处站位的温度和盐度数值均表现出黑潮水的特征。黑潮近岸分支对东海陆架入侵是导致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小型底栖动物在60 m等深线附近具有的高丰度值可作为其对黑潮入侵的响应。推测,黑潮入侵所导致的水体初级生产力增加以及黑潮水所携带的溶氧可能是导致该深度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43.
长江口扁担沙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浅滩不仅为人类提供宝贵湿地资源,而且是调控河势演变的重要因素。研究河口浅滩动力地貌演变规律对航道整治、湿地生态开发及岸堤防护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最近150多年的长江口历史海图资料、实测水深与水文泥沙数据,分析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浅滩—扁担沙动力地貌演变格局及其变化机制。结果表明:(1) 1860?2016年期间,扁担沙反复历经淤积?冲刷?淤积,浅滩由最初水下阴滩发育出露而形成纺锤状沙体,随后演变为细长扁担状,沙尾切滩成爪状沙体,下扁担沙则伴随爪状缝隙被不断填充而淤长;(2)自1954年洪水到目前,扁担沙?2 m、?5 m等深线包络的面积与体积整体上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88 km2/a和0.81 km2/a,体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106 m3/a和5×106 m3/a;扁担沙浅滩在不同时期冲淤变化不同,其中1998年出现大幅度冲刷,平均冲刷厚度达到1.4 m;(3)扁担沙体积变化和长江入海泥沙的增减无直接联系,但与入海径流量的变化密切相关;(4)白茆沙“南强北弱”的河势、南北港分流工程以及东风西沙水库的建立导致扁担沙向北推移。  相似文献   
844.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莱州湾2009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及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对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4个航次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72种,其中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122种,软体动物46种,甲壳动物64种,棘皮动物18种,鱼类9种,其他类13种。调查海域平均丰度为(1102.56 ± 216.32) ind./m2, 多毛类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生物量为(28.16 ± 8.45) g/m2,软体动物占据优势。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低值区位于莱州湾西部黄河口邻近海域,高值区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季其次,春季最低。多毛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紫壳阿文蛤(Alvenius ojianus)等是莱州湾调查海域的优势种。通过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出现小型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45.
为了明确黄河调水调沙对河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于2012至2016年调水调沙后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的采集工作。整个研究时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7门138种,生物量和丰度2012年显著高于2016年,生物量年间无显著差异;研究时期内优势种以小型多毛类为主,鲜见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其中2016年优势种全部为小个体多毛类;MDS显示,随时间的推移距河口不同距离梯度的大型底栖动物逐渐演变为相同的群落结构,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下降趋势;CCA显示研究海域主要底栖动物种类的生态需求为高中值粒径、低溶解氧、pH、黏土和硫化物含量。本研究推测调水调沙工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底层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研究海域的A断面。  相似文献   
846.
黄河现行清水沟流路汊河运用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黄河河口现行清水沟流路范围内不同汊河的形成、演化及其特征进行了梳理总结,围绕汊河不同运用方案的影响效应进行了论证分析。研究表明:现行清水沟流路范围内的汊河运用方案不适用于多汊河轮流行河模式、同时行河与轮流行河联合模式和同时行河模式,而采用单一汊河轮流行河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海洋输沙动力,保证河口海域向外海的较大输沙量,对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更有利,更为科学和经济合理。在现行清8汊河达到改道标准后,应优先使用老河道汊河,该方案不仅有利于未来海岸线的均衡发展,而且更有利于延长清水沟流路的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847.
金沙江美姑河牛牛坝水电站库区泥石流对工程影响分析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金沙江美姑河牛牛坝水电站库区泥石流沟分布面积广、发生频率高;调查表明库区现有不同类型泥石流沟31条,其中属于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4条,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15条;这些泥石流不会造成严重的堵河问题。在施工期泥石流对水电站工程的影响突出,特别是靠近库首的泥石流对工程的安全构成威胁。水库蓄水后,库区泥石流对水电站工程影响有所降低,但位于大坝下游区的泥石流对水电站正常运行仍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8.
琼东南盆地西部环崖南凹陷的油气勘探亟需寻找接替领域.针对勘探研究中存在的3个地质问题,利用丰富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对红河断裂活动特征及其对环崖南凹陷构造-沉积-成藏的影响开展深入分析.认为红河断裂的走滑活动通过F1断层向琼东南盆地西部传递剪切应力,其演化与环崖南凹陷的构造-沉积作用具有良好的时空耦合关系,并控制了环崖南凹陷...  相似文献   
849.
黄河入海口径流量和输沙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后期黄河入海口的径流量减少和多次断流。这对流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应注意的是,与径流量减少的同时,输沙量也明显减少,致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入海口造陆面积锐减,在1996年和1997年甚至造陆停滞、出现海侵。黄河入海口的径流量、输沙量减少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造陆面积的减少和海水的侵入可能关系到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前途,近期则危及胜利油田的安全,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文中还探讨了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检测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850.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形成于古近纪裂陷期,广泛发育烃源岩的富存层段——文昌组、恩平组,具有陆相断陷盆地沉积以及构造控制下多幕演化的特征.沉积环境演变以及构造?沉积的耦合作用是陆相断陷盆地的重要研究方向,认识其动态过程可为烃源岩识别和油气评价建立基础.本文从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入手,通过地震反射特征和井震联合分析,划分了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