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7篇 |
免费 | 177篇 |
国内免费 | 3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篇 |
大气科学 | 28篇 |
地球物理 | 47篇 |
地质学 | 1358篇 |
海洋学 | 69篇 |
综合类 | 85篇 |
自然地理 | 4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76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114篇 |
2013年 | 94篇 |
2012年 | 122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16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79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低频泥石流特征及防治 --以四川汶川县茶园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频泥石流指30a以上发生1次的泥石流。尽管发生频率很低,但由于自身的特征及人们认识上的原因,其造l戒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却居各类泥石流之首。对低频泥石流的研究在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2003年8月9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茶园沟的泥石流为蒯,采用形态调查法和称重法等方法确定了流量、流速及重度。分析了其物质来源及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探讨了低频泥石流的特征。针对低频泥石流的低频性、破坏性和隐蔽性特点,同时考虑到低频泥石流沟的防治受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及资金投入等因素的限制,提出了进行泥石流危险性分区、搞好小流域水土深持、普及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及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等措施,这对减轻低频泥石流区的灾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2.
在泰宁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丘陵、低山的缓坡一陡坡地带,尤其是变质岩、侵入岩地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的外在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63.
信丰大塘盆地恐龙蛋化石层位特征及其生物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5万信丰县、大塘圩幅的区调工作,对大塘盆地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研究,新建立了Macroolithus-Nanshiungoolithus-Elongatoolithus组合带(A.-Z)、Elongatoolithus顶峰带(Ac.-Z)和Macroolithus顶峰带(Ac.-Z)等3个生物地层单位,并进行区域对比讨论。 相似文献
64.
西秦岭礼县长安一带西汉水群牙形刺特征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秦岭礼县长安一带西汉水群中首次采到牙形刺,计有17属36种。根据牙形刺动物群特征、主要种属地史分布及其区域对比,确认该区西汉水群之七固组层位应为上泥盆统法门阶(锡矿山阶),龙鳞桥组主体为费拉斯阶(余田桥阶)底部层位中牙形刺显示中一晚泥盆世过渡色彩。 相似文献
65.
66.
67.
68.
福建省大田县广平含煤区推覆构造特征及找煤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内推覆构造及地层等的研究,认为广平含煤区推覆体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童子岩组煤系地层埋藏深度主要受发育于童子岩组上部的F1、F2推覆断层控制,并圈定出煤炭资源预测前景较好的3个区作为煤炭勘查后备基地。 相似文献
69.
泰宁丹霞红层由铁钙质混合胶结的较松散固结红色砂砾岩构成,岩石胶结物中CaCO3含量较高,抗压强度极低、孔隙度和含水性均较高。当岩石遇水湿润或浸泡时,或者生物风化过程中受到各种动植物分泌的有机酸作用,岩石胶结物中CaCO3易溶解流失,促使丹霞红层进一步软弱松散。冬季水结冰之后体积会膨胀,所以岩层表面产生片状裂隙。通过裂隙的毛细管效应,孔隙-裂隙水由岩石内部向结冰的表面扩散,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水呈表面积最小的球状。春季化冻时岩石沿球形片状裂隙自由剥落的片状风化,圆球形洞穴开始形成,随着四季交替,年复一年,间歇性结冰和融化过程,使得洞穴逐渐扩大,形成泰宁丹霞各种形态的洞穴奇观。 相似文献
70.
MO Jinyou WANG Wei HUANG Zhitao HUANG Xin XU Xi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6,80(4):486-489
Based on a partial postcranial skeleton collected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Napai Formation of Guangxi, China, we erect a new sauropod taxon, Fusuisaurus zhaoi gen. et sp. nov. The holotype specimen consists of the left ilium, left pubis, anterior caudals, most of the dorsal ribs and distal end of the left femur. Fusuisaurus zhaoi is diagnosed by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 states among the known sauropods. It displays several synapomorphies of Titanosauriformes but lacks many derived features seen in other titanosauriforms, suggesting that the new taxon represents the basalmost known titanosauriform and providing new evidence that Titanosauriformes originated from Asia. A size comparison suggests that Fusuisaurus zhaoi is among the largest Early Cretaceous sauropods, providing an important addition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Chinese sauropod divers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