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5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3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91.
武汉主要湖泊重金属污染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主要类型湖泊环境的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地球化学调查。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湖泊环境体系各要素(水体、底泥、生物)间的地球化学行为——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湖泊水体、底泥中的分布特点,指出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湖泊底泥中,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相和有机相形式存在。水生植物藕带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292.
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虽然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许多好处,但同时也带来许多难题和困扰,这就是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武汉市水资源总量丰富,水质较好,水域面积大,水资源优势明显,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河湖水体局部严重污染、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湖泊开发利用不合理,地下水超量开采。为保证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建立与武汉市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水资源利用战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合理的城市水价体系。  相似文献   
293.
武汉市软基和地面沉降危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武汉市工程地质数据库资料,查明了武汉市人工填土、上层软土、下层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探讨了软基沉降、差异沉降以及软土对基础工程的影响,以实测资料揭示了武汉市万松园地区的地面沉降情况,指出其主要诱发因素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294.
武汉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1985-2004年武汉市入境旅游统计资料,分析了其入境旅游的发展现状,客源市场和外汇收入水平的年际变化规律,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1)过去20年里武汉市入境旅游者人数逐年增加,停留时间增长,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武汉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亚太、北美和西欧,结构上虽然在逐渐的优化,但仍过于集中,存在较大的风险;(3)武汉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极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抗干扰能力较差,今后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  相似文献   
295.
武汉市空气质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武汉市环境监测站提供的2001年7月至2003年6月大气污染监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运用动力统计和天气分析方法,分析了武汉市空气质量的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在一年当中武汉市夏季的空气质量状况良好,秋、冬季较差,其成因与武汉市不同季节气象要素分布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6.
利用三维完全弹性积云数值模式,模拟了1998年7月21日武汉暴雨期间强降水积云的发生、发展过程.着重分析了积云动力学特征以及近地层散度场、水汽通量等对积云降水的发展、维持的贡献.结果表明,特殊的温、湿层结配置是这次强降水对流云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近地层高温、高湿气体源源不断地向云体输送,是强降水积云长时间维持的能量来源.合适的上下层风切变,特别是近地层逆向云体风速的存在,使得云体移动前方下层高温、高湿气体向云内输送,云后部伴随降雨而出现的干冷出流迅速流出,上层高空急流的存在,为积云顶部出流在更大范围扩散提供了条件.散度场、水汽通量场的分布及演变,也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297.
刘达  郭炎  栾晓帆  李志刚 《地理研究》2021,40(8):2220-2234
人口回流是新世纪中国人口流动的最新趋势之一,亟待对其特征与机制开展深入研究。本文以武汉为例,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揭示中部地区大城市省内与省际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流动人口的回流意愿总体偏低,省内流动人口低于省际流动人口。② 性别、教育、家庭结构、家庭年收入及家庭经济状况满意度等内源因素驱动流动人口回流,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信任、身份认同等外源因素则对回流有抑制作用。③ 省内流动人口回流受个体、地区因素影响较大,省际流动人口回流更易受家庭、社会因素影响。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重视不同流动人口回流机制的差异性。建议通过精准施策,一方面增强省际流动人口定居意愿,一方面促进省内流动人口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298.
杜晓初  李中元  陈潇 《地理科学》2021,41(8):1389-1397
基于网络点评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武汉市主城区餐饮行业聚集特征以及餐饮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① 武汉市餐饮类型丰富,同时也保持较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同类型餐饮人均消费差异明显;② 顾客对武汉餐饮口味、环境和服务3种评分总体得分较好,对这3个方面的服务满意程度排序为口味>服务>环境,3种评分与人均消费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③ 三环内餐厅高密度分布区主要沿轨道交通线分布,并与各商圈高度相关,餐饮满意度评价的3种评分都存在显著的聚集;④ 3种评分热点分布区大多保持一致,且3种评分的热点数较为均衡,主要分布在传统商业与住宅混合区以及重要商业设施及其周边;⑤ 3种评分冷点区的分布有一致也有不一致,冷点数有明显差异,主要分布在火车站、医院和学校周边以及老旧和偏远小区附近。  相似文献   
299.
基于核密度估计法、最邻近指数分析法以及局域Getis-Ord G*指数法,利用零售商业兴趣点(POI)数据,分析武汉市三个时间节点下的零售商业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及业态集聚的演变特征,并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中心城区具有多核发展趋势,远城区低密度点状集聚,商业点由主热点区呈放射型面状扩散;2)武汉市热点区面积与数量增长显著。主次热点13年间由71km2增长到168km2,主热点区由7个增加到10个;3)各零售业态的集聚程度发展具有一定差异性。除医药及医疗器材类业态集聚程度呈降低趋势,其他五类零售业态的聚集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4)武汉市零售商业热点区的形成及演变是人地关系互动的结果,区位历史条件、交通网络、政府用地政策、旅游资源开发等多种因素合力影响武汉市零售商业的热点形成及演变。  相似文献   
300.
With the excessiv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water scarcity and water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etropolis. 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system, urban lake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social economic system and tourism system. In this paper, a framework for quantitatively evaluating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lake was established by a multi-objective model that represented water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ECC). And nine key indicators including population, irrigation area, tourist quantity, the average number of hotel daily reception, TP, TN, CODMn, BOD5 were chosen from urban social-economy system and natural resilience aspects, with their index weight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Structure Entropy Weight method. Then, we took Wuhan East Lake, the largest urban lake in China as a case study, and selected five time sections including 2002, 2004, 2007, 2009 and 2012 to synthetically evaluate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e the dynamic change of WEC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ly, the water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values of the East Lake in five time sections were 1.17, 1.07, 1.64, 1.53 and 2.01 respectively, which all exceeded 1 and increased fluctuation. 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GDP lead to sharply increasing demand for water quantity. However, a large amount of the domestic sewage and industrial waste l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s pressur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rban lakes. Secondly,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East Lake for tourist activities was still low. The value in 2012 was only 0.22, keeping at a slowly increasing phas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ast Lake has large opportunity and space for developing the 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and could make further efforts to attract tourists. Moreover, the WECC of the East Lake was mainly affected by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ater environment damage caused by organic pollutants. From the view of urban water sustainable management, we must deeply recognize the reality that water shortages and the limited carrying capacity, and dynamic assessment of WECC provides an early warning approach and control direc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For the East Lake, it is the primary target to mitigat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social-economy, especially for prevention of lake area encroachment shrinking and domestic wastewater dischar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