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2005,7(4):433-435
吴崇筠教授1954-1975年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主要承担沉积岩石学的教学工作,先后编写了3本沉积岩石学著作。第一本是《沉积岩石学参考材料》,北京石油学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版。第二本是《沉积岩石学》,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沉积岩石学教材。第三本是《沉积岩》,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年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吴崇筠教授是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我们深切怀念吴崇筠教授。  相似文献   
172.
黍、粟是我国北方两种重要的旱作农作物,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早期考古发掘报道的我国关中盆地新石器遗存的农作物多是以粟为主或粟、黍不分,统称粟类作物,缺少对该区新石器时期粟、黍农业状况的深入研究。本文利用植硅体方法,分别对现代黍、粟和水稻种子的植硅体产量以及关中盆地新石器考古样品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等重量的黍、粟种子稃片的植硅体产量基本相等,其植硅体含量所反映的是黍、粟的相对产量(重量);水稻双峰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比水稻实际含量相对偏低。关中盆地泉护、杨官寨、浒西庄、案板、王家嘴,水沟等6个考古遗址17个14C年龄和47个植硅体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约6000~2100cal.aB.P.期间,关中盆地黍子的植硅体含量一直占优势(3.4%~34.5%),粟次之(0~6.2%),即使在气候相对暖湿的阶段,黍的产量仍超过粟。泉护、杨官寨、浒西庄,案板等遗址的个别样品中保存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为重新认识关中地区新石器时期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形态以及与气候环境条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3.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认为江西气象部门应从围绕“一个目标”、树立“三个理念”、加快“两个建设”等角度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其次,开创性地提出了“管天为民、追求卓越”的江西气象人精神,认为这是江西气象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精神层,并系统地阐述了江西气象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重在建设,贵在创新;最后。对会议讨论时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答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