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55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91.
在利用1950—2009年NCEP(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资料分析风场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吕宋海峡的Ekman输运,研究表明其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除了夏季外,其它季节均为由太平洋向南海输运。分析吕宋海峡Ekman输运和南海海盆表征上层热力状况的海表面温度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年内时间尺度上,两者不存在显著的同期相关,Ekman输运对SST的影响开始于一个月之后,从北部向南扩展,第二个月最为明显,并扩展至整个海盆,第三个月开始衰减,第四个月影响消失,且相关性为正;在年际尺度上,吕宋海峡Ek-man输运的异常同南海SSTA(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bnormal)的第二模态存在显著的相关联系,并且吕宋海峡Ekman输运和南海SSTA的相关关系在北部为正,南部为负。吕宋海峡Ekman输运调制南海大尺度环流,通过暖、冷平流的作用影响南海SST的变化。  相似文献   
692.
Glaciomarine surficial sediments in cores taken from Bransfield Strait, adjacent to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have yielded abundant recycled and contemporaneous (Pleistocene–Holocene) palynomorphs. The former are derived principally from Late Cretaceous–Palaeogene sediments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on glaciomarine depositional conditions and sediment source area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ssemblages suggests that they reflect vegetation that was endemic to the Weddellian Biogeographic Province, which includes what is now Seymour Island, James Ross Island and other parts of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region. The sediments concerned are considered to have accumulated as a result of ice-rafting and discharge of subglacial meltwater.  相似文献   
693.
吕宋海峡两侧中尺度涡统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3-2000年间的T/P卫星高度计轨道资料的时间序列和MODAS同化产品中的卫星高度计最优插值资料对南海东北部海区中尺度涡旋进行动态追踪。按照给定的标准从2种资料中提取了涡旋信息并对其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区中尺度涡旋十分活跃,平均每年6个,其中暖涡4个,尺度一般为200~250 km,平均地转流速为44 cm/s;冷涡每年平均2个,尺度一般为150~200 km,平均地转流速为-37 cm/s。吕宋海峡两侧涡旋的比较分析表明,南海东北部海区仍属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涡旋带,冷、暖涡旋处于不断的形成—西移—消散过程中。南海东北部中尺度冷涡大多是南海内部产生的,而暖涡与吕宋海峡外侧暖涡有一定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分析认为西北太平洋的西行暖涡在到达吕宋海峡时,受到黑潮东翼东向下倾的等密度面的抑制和岛链的阻碍,涡旋停滞于吕宋海峡外侧并逐渐消弱,被阻挡于吕宋海峡东侧涡旋释放的能量,形成一支横穿吕宋海峡(同时横穿过黑潮)的高速急流,把能量传递给吕宋海峡西侧的涡旋,使其得到强化,这是吕宋海峡两侧涡旋联系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94.
台南盆地的地震构造h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明圣  萧谦丽 《地震学报》2004,26(4):404-409
由于发生1906,1941,1946,1994和1999年的破坏性地震,对台南盆地的地震构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对台湾西南部的活动右旋走滑的义竹断裂有了新的看法. 曾熟知的梅山断裂和新化断裂不是独立的地震断裂,它们均属于义竹断裂的分段. 1994年9月16日,震中在台湾海峡、台南盆地边缘的地震,断层面接近东西向.此地震为台南盆地沉降历史过程中,右旋走滑断裂的活动剪裂所导致. 从1941年和1999年地震的主震和微震记录中发现,这些菱形分布的地震图像,象征走滑断裂双轨构造中的压缩区. 基于上述研究及其它资料表明义竹断裂是台湾西南部重要的构造活动带,并具有引发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95.
Data from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er radiocarbon dated sediment cores and Huntec high-resolution seismic profil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ge and origin of the 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Basin of Hudson Strait. The data indicate that the ice-contact and glacial-marine sediments on the basin flanks and much of the upper sequence in the deep floor of the basin were produced during the Noble Inlet advance (8.9 to 8.4 ka), the last northward expansion of the Labrador Dome on to southeastern Baffin Island. On the northern flank of Eastern Basin one sequence of ice-contact sediments and glacial-marine deposits overlies bedrock; the glacial-marine sediments are transitional upslope to ice-contact sediments, and form at least two successive ice-sheet grounding zones. The earliest abundance peaks of benthic Foramininfera in glacial-marine sediments date ca. 8.6 and 8.4 ka, and correlate to sediments near the base of the 58-m-thick glacial-marine section in the deepest part of Eastern Basin. This correlation suggests that Noble Inlet ice was grounded throughout Eastern Basin during the early part of its advance. In later stages the thinning ice produced grounding zones on the basin flanks while glacial-marine sediments were deposited in the deep basin.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96.
Taiwan Strait Tunnel (TST) is a Macro Engineering Project (MEP).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accumulated much experience on MEPs. To study the early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MEPs would be significant for advancing the progress of TST proje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early stage of MEPs, such as Three Gorges,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The Channel Tunnel, Confederation Bridge projects, and so on. Some suggestions on early stage development are given to TST project for reference.  相似文献   
697.
西北冰洋中太平洋入流水营养盐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9,2003和2008年夏季(7-9月)三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数据资料,分析和讨论太平洋入流水营养盐的分布和楚科奇海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太平洋水化学性质的改造.结果表明,2003和2008年在白令海峡南部64.3°N纬向断面(BS断面)由于水团性质差异显著,营养盐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2003年BS断面水柱...  相似文献   
698.
台湾海峡西岸地区受到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共同作用,具有复杂的应力场特征,但本地区现阶段地壳应力状态研究程度较低。为深入了解本区地应力特征,本文采用水压致裂法在福建平潭和广东饶平钻孔中进行了地应力测量,并结合其他实测及震源机制解资料,讨论了台湾海峡西岸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显示平潭和饶平钻孔地应力优势作用方位分别为N19°W和N37°W;由震源机制解资料得到的研究区应力场方向表现为从北向南由NNW方向转向EW方向的扇形分布。地应力状态的水平变化趋势,大致以沙县-南日岛断裂为界,北部为低应力区,南部为高应力区,且南部大致以九龙江下游断裂附近开始,呈现由北向南,地应力水平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研究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选取平潭、泉州、饶平三个钻孔,利用库伦准则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判断,认为海峡西岸北部地区应力水平较低,断层活动性较弱;泉州所在的海峡西岸中部地区应力已积累到较高的水平,断层失稳滑动的可能性比较大;饶平邻近区域在近期断层失稳滑动的可能性不高。  相似文献   
699.
于2013年3-5月通过走航取样分别对巽他陆架和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浮游植物叶绿素a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巽他陆架生物量较低,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083±0.043)μg/L,爪哇海的SS4站位生物量最低,仅为0.014μg/L,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上主要以Pico-级为优势,占80%以上;马六甲海峡自西北至东南存在明显的盐度梯度,在盐度最低的SM5站,叶绿素a生物量最高,达到1.080μg/L;马六甲海峡站位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433±0.315)μg/L,同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动较大。在海峡西北的SM1-SM4站与巽他海峡类似,主要以聚球藻为优势类群,Pico-级浮游植物占60%~80%;在生物量最高的SM5站,同样以聚球藻为优势类群,而在海峡东南段的SM6和SM7站,虽然叶绿素a浓度相对于SM5略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其他马六甲海峡站位和巽他陆架站位,此两个站位硅藻比例明显升高,均可达20%以上。从优势类群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和营养浓度的相关性可以看出,研究海区叶绿素a生物量与水体盐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0),说明陆源输入对研究海区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另外,硅藻生物量也与磷酸盐浓度(p0.050)和硅酸盐(p0.010)浓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聚球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会受到陆源营养盐输入的影响而降低,但仍然是整个研究区域最优势的浮游植物类群。  相似文献   
700.
基于Argo数据的吕宋海峡东部海域的会聚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0-2013年的Argo浮标观测资料,对吕宋海峡东部海域(19°~23°N,123~127°E)的会聚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吕宋海峡东部海域4个季节表面的声速从大至小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和冬季,夏季最大为1 543.5m/s,冬季最小为1 533.4m/s;混合层深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和夏季;(2)采用WOA13气候态数据对声速剖面进行深海延拓,获得全海深的声速剖面,分析4个季节的声道特征。声道轴深度和声速较为稳定,声道轴深度在1 000~1 040m之间,声道轴处的声速为1 482m/s,4个季节的平均声道厚度都超过4 500m,利于会聚区形成;(3)研究区较易发生会聚现象,发生会聚现象概率高于50%的占70.6%;会聚现象的发生概率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冬季极易发生声场的会聚现象,夏季最小;(4)运用RAMGeo声场模型对研究区4个季节的声传播损失进行仿真,分析会聚区的季节变化特征。当声源深度100m,接收深度10m时,第一会聚区,离声源的距离在61~64km左右,夏季离声源最近,春、冬季较远;会聚区宽度上,夏季最宽为10km,春季最窄为4.6km;会聚区增益分布特点与会聚区宽度刚好相反,春季最大为14.6dB,夏季最小为8.5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