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2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199篇
大气科学   302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354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4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01.
城市泥石流灾害预警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川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5):546-552
随着城市灾害日益加剧,城市安全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加强防御、控制城市泥石流灾害,增强城市综合减灾抗灾能力是泥石流减灾工作的重点。近几十年来,泥石流预警减灾的作用已得到了高度重视,探讨现代预警技术方法目的在于为城市减灾提供可靠的应急防灾对策。指出改进目前城市泥石流监测预警状况可以大大减轻泥石流暴发带来的损失。在分析国内外泥石流预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当前城市泥石流防灾研究中应重视开展预警工作,注重将泥石流预警与形成机制、新技术方法和减灾决策系统等相结合,其中要特别加强城市数字减灾系统、城市防灾预案,以及城市风险管理和损失评估系统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902.
Urban roadside soils are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media for assessing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urban environment. However, among other things,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are controlled by soil particle grain size fractions. In this study, two roadside sites were chosen within the city of Xuzhou (China) to reflect differences in land use. Bulk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n divided by particle diameter into five physical size fractions, 500–250, 250–125, 125–74, 74–45, < 45 μm.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Ti, Cr, Al, Ga, Pb, Ba, Cd, Co, Cu, Mn, Ni, V, Zn, Mo, As, Sb, Se, Hg, Bi, Ag) were determined for each individual fraction. These metals could be roughly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anthropogenic element (Pb, Ba, Cd, Cu, Zn, Mo, As, Sb, Se, Hg, Bi, Ag) and lithophile element (Ti, Cr, Al, Ga, Co, Mn, Ni, V) in terms of values of enrichment factor. As expecte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anthropogenic heavy metals (Cu, Zn, Mo, As, Hg, Bi, Ag) are observed in the finest particle grain size fraction (i.e. < 45 μm). However, heavy metals Se, Sb and Ba behave independently of selected grain size fractio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mass loading, more than 30% of the concentrations for all anthropogenic heavy metals are contributed by the particle grain size fractions of 45–74 μm at site 1 and more than 70% of the concentrations for all heavy metals are contributed by the particle grain size fractions of 45–74 and 74–125 μm at site 2. These results are important for transport of soil-bound heavy metals and pollution control by various remedial options.  相似文献   
903.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of flash flood propagation in urban areas after an excessive rainfall event or dam/dyke break wave. A two-dimensional (2-D) depth-averaged shallow-water model is used, with a refined grid of quadrilaterals and triangles for representing the urban area topography. The 2-D shallow-water equations are solved using the explicit second-order scheme that is adapted from MUSCL approach. Four applications are described to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and limits of 2-D modelling: (i)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dam-break wave in the presence of an isolated building; (ii) flash flood over a physical model of the urbanized Toce river valley in Italy; (iii) flash flood in October 1988 at the city of Nîmes (France) and (iv) dam-break flood in October 1982 at the town of Sumacárcel (Spain). Computed flow depths and velocities compare well with recorded data, although for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dam-break wave some discrepancies are observed around buildings, where the flow is strongly 3-D in characte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flow depths and flood wave celerity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building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riginal floodplain. Further, this study confirms the importance of topography and roughness coefficient for flood propagation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904.
利用建站以来鞍山站和海城乡村站的一日四次观测数据和逐日平均、最低和最高气温资料,对1951—2017年鞍山市年、四季和各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变率进行了分析,并对鞍山城市热岛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51—2017年鞍山市年平均最低气温的递增趋势最强、平均气温次之、平均最高气温最弱,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19...  相似文献   
905.
城市外经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小玲  夏斌 《热带地理》2007,27(5):424-428
界定了城市外经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外经贸应该具有总量增长、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利于社会和谐、改善生态环境5项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外经贸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指标选取的依据,并对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906.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规模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珠三角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规模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析城市人口规模变化规律,同时运用分形理论阐释了珠三角的位序规模曲线及其特征。结果表明,80年代以来,城市人口规模已从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次级城市发育快于首位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由集中趋于分散;2000年后广州中心城市功能得到强化,区域人口分布分维值降低,人口重趋集中;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规模结构已从传统“金字塔形”向“纺锤形”转变;未来城市规模结构的“集中”和“分散”趋势将长期并存,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局面。  相似文献   
907.
近50a南京市气温和热岛效应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杨英宝  江南 《气象科学》2009,29(1):88-91
利用南京市常规气象观测气温资料,分析1951年以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季节特征以及年际特征,通过市区气象站和郊区六合县气象站的统计资料对比分析,了解南京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变化,以1985和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探讨南京市热岛效应分布范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2000年期间南京市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的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日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夏季呈现下降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表现为上升趋势,日最低气温所有季节都呈现上升趋势;1990s是南京市1951-2000年间增温幅度最大的时期;南京市热岛效应强度呈现增强趋势;分布范围扩大,自1985年以来热岛效应面积共增加了107.88 km2,高强度热岛中心1985年两个,到2000年已增加到3个.  相似文献   
908.
有机质对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铵态氮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污染程度不同的城市河道沉积物(通吕运河、濠河和通甲河),在分析H2O2对沉积物有机质和铵态氮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沉积物在去除有机质前后铵态氮释放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过程,研究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对铵态氮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体积H2O2对有机质去除率随H2O2使用量增多而降低;去除有机质后,沉积物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通吕运河、濠河和通甲河铵态氮最大含量分别是有机质去除前的4.16、3.55和2.85倍;沉积物对铵态氮的饱和吸附量随有机质含量减少而下降;沉积物铵态氮释放过程均表现为先快速释放,后减缓至平衡过程;去除有机质后,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减少,沉积物铵态氮的最大释放量呈增大趋势;沉积物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是影响沉积物铵态氮释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9.
辽中城市群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桑秋  张平宇  高晓娜  辛馨 《地理科学》2008,28(2):150-155
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水平是影响辽中城市群发展差异的主要因子,2000~2005年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因子由第二主因子上升为第一主因子;以指数方法测度,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差距要小于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城市群县域综合发展水平呈双核结构,具有南北分异、东西分异、高值西南集聚、低值东北集中的空间正相关性特点,呈现南北分异的空间变动特征,使各县域空间正相关性增强;在市域范围内,基本上距离市域核心越远,县域综合发展水平下降越多;大多数县域协调度下降,城市群整体协调状况不理想。  相似文献   
910.
利用辽宁省区域自动站、探空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ECMWF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发生在沈阳地区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特征及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为东北冷涡背景下典型的午后强对流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加热使得沈阳城区温度高于周边区域,配合中低层的高湿环境具有较好的不稳定能量;暴雨发生前2 h,近地面至300 hPa高度西南气流不断增强,低空急流出口区减压,使得垂直运动增强,上升运动高度达到对流层顶,有利于触发和加强对流,1.5—3.0 km的16 m·s-1的西南风脉动和急流减弱消失对降水发生和结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午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不稳定层结在强降水发生前2 h建立,散度最大时段与强降水时间对应较好;雷达观测反映这次降水以低质心暖云降水为主导,具有较高的降水效率,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对流,并逐渐发展演变成带状对流系统。从数值预报的结果来看,模式未能报出城市下垫面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对于地面辐合线的预报存在明显的滞后偏弱,导致强降水预报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