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527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568篇
地球物理   454篇
地质学   729篇
海洋学   14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1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以往研究主要针对现代土壤碳库,而古土壤的碳库特征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河北坝上高原小滦河流域古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光释光(OSL)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团聚体分析方法,研究了风成沙地稀疏草地单元和河湖残积灌草混合单元内古土壤碳库特征。结果表明:古土壤形成时代为5. 7~3. 3 ka的全新世温暖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足,发育以松和蒿属为主要建群种的针叶林-草原植被。碳库以有机碳(SOC)为主,平均有机碳密度为3. 85 kg/m2,有机碳库储量为153. 1×107 kg。河湖相沉积物微团聚体的含量较高,对古土壤层碳库的物理保护作用较强,碳库稳定性较高;风积相沉积物微团聚体含量相对较低,加速有机碳的分解,碳库稳定性较差。提出不同沉积单元的土地利用保护方式,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流失,支撑当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  相似文献   
162.
以MM4模式为框架,研制并建立了东海近海热带气旋及天气数值预报系统,将对热带气旋的预报和一般天气的预报统一在一个模式中,并实现了业务自动化控制,自1994年台风季节起投入了业务试验和准业务的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东海近海热带气旋路径、风场、降水及江淮梅雨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63.
李震  孙文新  曾群柱 《地理学报》1999,54(3):263-268
冰川变化的常规观测方法在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无法实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冲川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以位于昆仑山脉中段的布喀塔格山峰冰川为例,利用1973年至1994年的RBV,MSS和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目视判读与统计分析方法提取冰川界限,形成冰川边界图,并规一化坐标系统,以GIS为工具分析该冲川群的变化情况,计算冲川进退变化速率。  相似文献   
164.
利用相关震例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及邻近地区发生Ms≥7.0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祁连山地震带和东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交替发生的特征,未来1~3年中强地震主体活动区为大型走滑活动断裂上应力转换部位和挤压会聚构造区,如东昆仑断裂带中东段和祁连山地震带中东段和西段。  相似文献   
165.
邓万明 《地学前缘》2003,10(2):471-478
在青藏高原及邻区考察了新生代火山岩 ,并对西藏的 5个火山岩省进行了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 ,探讨了火山岩的源区特征。西昆仑省喷发了钠质熔岩 ,而其它省均为钾质熔岩类 ;甘肃礼县新生代盆地主要以超镁铁质熔岩为主 ;云南的金沙江北段、腾冲以及滇东南的火山岩类在岩石组合、喷发时代和意义上独具特色。文中以陆内俯冲、岩石圈深部的大地构造演化 ,特别是“壳幔过渡带”的部分熔融 ,对它们的成因及科学意义进行了综合讨论。  相似文献   
166.
Benthic carbonate factories of the Phanerozoic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rine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occurs in three basic modes: abiotic (or quasi-abiotic), biotically induced, and biotically controlled. On a geologic scale, these precipitation modes combine to form three carbonate production systems, or "factories" in the benthic environment: (1) tropical shallow-water factory, dominated by biotically controlled (mainly photo-autotrophic) and abiotic precipitates; (2) cool-water factory, dominated by biotically controlled (mainly heterotrophic) precipitates; and (3) mud-mound factory, dominated by biotically induced (mainly microbial) and abiotic precipitates. Sediment accumulations of the factories differ in composition, geometry, and facies patterns, and some of these differences appear prominently in seismic data, thus facilitating subsurface prediction. The characteristic accumulation of the tropical factory is the flat-topped, often reef-rimmed platform. In cool-water systems, reefs in high-energy settings are scarce and hydrodynamic influence dominates, producing seaward-sloping shelves and deep-water sediment drifts often armored by skeletal framework. The typical accumulation of the mud-mound factory is groups of mounds in deeper water. Where the mud-mound factory expands into shallow water, it forms rimmed platforms similar to the tropical factory. The tropical factory is most productive; the mud-mound factory reaches 80–90%, and the cool-water factory 20–30% of the tropical growth rate. The three factories represent end members connected by transitions in space. Transitions in time are linked to biotic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67.
Hydrocarbon degraders from tropical marine environm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alysis of 20 samples of marine mud and water around Mumbai resulted in the isolation of 17 bacteria and yeasts all of which were able to degrade more than 10% of the supplied crude oil. The yeasts strains were important degraders of the aliphatic fraction of crude. All the isolated yeasts belonged to the genus Candida. Using biochemical tests these were identified as Candida parapsilosis, C. albicans, C. guilliermondii, Yarrowia lipolytica, C. tropicalis and C. intermedia. Y. lipolytica was the best degrader utilizing 78% of the aliphatic fraction of Bombay High crude oil. None of these isolates degraded the aromatic or ashphaltene fractions. All the isolates required aeration, nitrogen and phosphate supplementation for optimal degradation. Four out of the six yeasts are human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68.
新发现榴辉岩带位于拉萨北东方向,产在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东部。观察到的榴辉岩带宽度约500~600m,呈近东西向延伸,已知规模10km以上。榴辉岩为常见的金红石榴辉岩、石英榴辉岩和多硅白云母榴辉岩。榴辉岩的单斜辉石中含硬玉分子变化较大,Jd=16%~44%,但均落于绿辉石成分区间;石榴子石中镁铝榴石(Pyrope)端元组分16%~33%,铁铝榴石(Alm)40%~54%,钙铝榴石(Gross)22%~31%。利用Grt-Omp-Phe和Grt-Omp矿物组合对变质温-压初步估算,获得金红石榴辉岩样品06Y-334的变质p、t分别为2.58GPa、635℃和2.67GPa、730℃,样品06Y-345的t主要在680~780℃区间,样品06Y-336的t主要在640~740℃区间,3个样品获得的结果相近。显微镜观察表明多硅白云母可能为折返阶段的退变质矿物而不属变质峰期的矿物,推测峰期的压力值有可能高于2.67GPa而进入柯石英稳定区间(p>2.8GPa)。石榴子石和绿辉石中出现的一些类似柯石英假象的石英包裹体与这一推断相吻合。以上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拉萨地体的榴辉岩带可能是中国境内又一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169.
苏中波  张廷  马耀明  贾立  文军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2):1224-1236
文章给出了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研究的概况和总结,着重估计了能量平衡各分项和湍流热通量等。在能量平衡的计算基础上,尽管能量不平衡的原因解释仍有争论并且没有解决,但我们揭示了GAME/Tibet试验观测资料中能量不平衡现象。我们发现估算的潜热通量比实际观测的要高许多。然而,根据能量平衡假设的计算结果和SEBS的估算一致性很好。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差异主要由GAME/Tibet试验观测资料中能量不平衡引起,潜热通量的实际观测可能偏小。  相似文献   
170.
高原地表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在亚洲季风系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高原地域辽阔,且自然环境较严酷,不利于建立完善的地面观测系统。因此,卫星遥感观测就成为测算高原整体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有效工具。地面场地的观测结果作为地表通量的真实值,对于卫星遥感测算是非常重要的。它也为构建陆面—大气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卫星资料的资料同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场地热量通量有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利用有效的观测和试验的参数,可以给出稳定连续的估计。愈精确的Bowen比或者廓线的观测能给出愈精确的信息。综合了湍流测量及辐射测量、土壤热通量的观测结果的估计对陆面—大气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以适应模式的发展。从1998年开始,这些方法联合应用到青藏高原;场地通量观测方面的成果以及目前对其理解将在本文中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