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80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76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228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李容全  邱维理 《地理学报》2013,68(9):1281-1291
周廷儒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新生代地理学创建人。他开拓学科新方向的学术思想与成就,为地理学新一代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典型范例。周廷儒院士为解决中国何以有特殊的江南湿润亚热带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格局两个区域自然地理学难题,博览古今中外书刊,寻求立足学科前沿的科学答案。他在1960 年提出"以古论今,预见未来"的超前学术思想,开创了探讨区域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自然地理学新方向——新生代地理学,使中国的区域自然地理研究迈上新里程,步入世界前列。周先生明确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为地理环境的演变,确立的地理环境演变的时间起点为新生代初期。他所论述的新生代地理演变研究的基本原理包括:① 水平地带被破坏后产生各级区域;② 地理环境演变受主导因素组合定律控制;③ 驱动演变的能源有内能和外能,以内能占优势。同时,他还对地理环境演变的分析与综合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周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明确了中国自然地理原始水平地带遭到破坏的时代在古近纪末,五大自然地理区主要形成在新近纪及其以来,经过第四纪演变,形成现代中国地理环境的格局。他的论著,特别是"中国自然地理——新生代古地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区域自然地理学时代巅峰研究成果的问世。他提出的"以古论今,预见未来"的定理,已经成为当今及未来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32.
分别从地质课程在地理科学中的作用和影响2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地质课程在地理科学中的作用:它是学习其他地理学科的基础、有利于分析当地的产业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并从地质年代的研究、矿床的寻找、地质灾害的预防、旅游业的发展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地质课程在地理科学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3.
“范式”一词于20世纪70年代由库恩基于科学哲学提出,并逐渐为科学界接受。同时,各学科学者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和“研究程序”思想而构建出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因此,使得各学科间的研究范式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存在联系性。地理学也因此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中国近现代地理学作为世界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其思想与方法的影响。因此,系统地认识20世纪初叶以来我国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历程十分必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对地理学研究范式的含义与意义及我国地理学研究范式历史的认识进行研究得出:中国地理学经历了区域因果关系范式到空间范式的继承与转变;我国近现代地理学范式的发展始终是“显范式”(冠予“范式”一词的研究方法)与“潜范式”(未冠予“范式”一词的研究方法)并存发展的;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与应用多以“显范式”为主,自然地理学多以“潜范式”为主;所有地理学研究范式都遵循地理学空间思想指导;未来地理学研究范式将朝向定量化、技术化、空间化、社会性和文化性方向及格局、过程、机制及模拟发展,朝向科学第四范式迈进。  相似文献   
834.
Non-linear elastic response of rocks has been widely observed in laboratory, but very few seismic studies ar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even though it is the most natural environment where this feature could be observed. Analytic solutions to the non-linear wave propagation phenomena are not readily available, and there is a need to use approximated techniques. It is clear that when a seismic wave propagates through a homogeneous non-linear elastic media, it will be perturbed by the non-linearity. This perturbation can be treated as a source of scattering, spreading the energy of the primary wave in space and time, contributing to the seismic coda. This is in some sense similar to the effect of heterogeneities.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da due to the non-linearity depend on the amount of non-linearity and the seismic moment. Using a perturbation approach we calculate the amplitude of the scattered waves, and show that it can describe reasonably well the main features of real seismic codas.  相似文献   
835.
836.
Seismic tomography has been one of the primary tools to image the interior of the earth and other elastic structures. To date the inversions of compressional ( P ) and shear ( S ) wave speeds have been carried out separately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P traveltimes are affected only by the P wave speed of the elastic media and S traveltimes by the S wave speed. Using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solutions, we show that for finite-frequency seismic waves, S wave speed perturbations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 waveforms. This suggests that when waveform-derived traveltime and amplitude anomalies are used in tomographic inversions, the P -wave measurements should be related to not only P wave speed perturbations but also S wave speed perturbations.  相似文献   
837.
从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看教育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地理学在中国的提出时间虽然不长,但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当前地理学者很少涉猎这一研究领域,这与教学地理学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不相称的。在总结分析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研读罗明东教授的著作,初步探讨了教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并提出今后地理学者应该重视教育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及其协调、教育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在这些方面寻求教育地理学研究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838.
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石崧  宁越敏 《地理科学》2005,25(3):340-345
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随着人文地理学经历三次变革:“区域差异-空间分析-社会理论”,空间的内涵也随之不断演进。从区域学派到空间分析,传统的空间认识使得人文地理学归属于自然科学范畴。197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萌生了新的空间认识,关注到空间的社会性,具有了更多的社会科学的特质。通过勾勒出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演进的轨迹,提出空间内涵应是自然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83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evance of a perception-based regional level mapping tool in rural Niger. Two regions in Niger are examined. Results permit to assume that such a tool helped to fill several gaps: (i) a scale gap between local and nation wide studies; (ii) a scientific gap between biophysical and socio-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and (iii) a methodological gap of integration between data sources. Moreover, this method is fast, cheap and action-oriented. Data are easily understandable and usable both by rural communities and development agencies. It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human dynamics at a regional level, which cannot be achieved by other methods.  相似文献   
840.
地学计算的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西方地学计算的起源、概念、知识体系以及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地介绍和评述。地理计算的发展动因在于探索空间复杂性的需要,发展源流则在于计算科学,技术主线可以归结为:计算机科学→计算科学→计算地理学→地理计算科学。地理计算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密切关系,需要运用定量地理学的全套工具,横跨自然、人文两大领域,可望成为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甚至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地理计算科学在西方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缺乏知识建构的核心。由于地理计算具有超越地理学的意向和趋势,本文建议以计算地理学为主体之一,以“利用模型寻求理解”为原则,建立一个相对收敛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