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69篇 |
免费 | 3731篇 |
国内免费 | 18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2篇 |
大气科学 | 1545篇 |
地球物理 | 3476篇 |
地质学 | 6185篇 |
海洋学 | 2349篇 |
天文学 | 68篇 |
综合类 | 691篇 |
自然地理 | 398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317篇 |
2023年 | 393篇 |
2022年 | 616篇 |
2021年 | 602篇 |
2020年 | 573篇 |
2019年 | 627篇 |
2018年 | 593篇 |
2017年 | 651篇 |
2016年 | 596篇 |
2015年 | 681篇 |
2014年 | 867篇 |
2013年 | 898篇 |
2012年 | 829篇 |
2011年 | 814篇 |
2010年 | 701篇 |
2009年 | 799篇 |
2008年 | 855篇 |
2007年 | 904篇 |
2006年 | 851篇 |
2005年 | 672篇 |
2004年 | 669篇 |
2003年 | 630篇 |
2002年 | 498篇 |
2001年 | 428篇 |
2000年 | 393篇 |
1999年 | 328篇 |
1998年 | 280篇 |
1997年 | 245篇 |
1996年 | 251篇 |
1995年 | 203篇 |
1994年 | 216篇 |
1993年 | 173篇 |
1992年 | 158篇 |
1991年 | 118篇 |
1990年 | 96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0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1954年 | 5篇 |
18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我国北方主要平原地下水潜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用地下水开采系数反映地下水资源潜力,只考虑了地下水的持续开采,使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相互脱节,不便于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地下水潜力系数是综合了地下水可开采盈余量、咸水、微咸水可利用量以及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节水量等,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潜力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不同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西北内陆盆地突出要解决地表水、地下水的相互涵养保护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应充分利用水资源相互转化和重复循环的规律,扩大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华北及东北地区应从水资源现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特点出发,综合治理,开源节流,保护环境.合理调整开采方案,应加强浅层微咸水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982.
以青藏高原黄河源玛多为实验区, 基于TRM-ZS1气象生态环境监测仪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辐射及能量通量观测数据, 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进行了该区域潜热和感热通量的估算, 分析了黄河源区高寒草甸下垫面辐射收支, 潜热、 感热和土壤热通量在不同季节的分配, 对该区域冬季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域总辐射、 净辐射较强, 总辐射平均日积分值为18.06 MJ·m-2·d-1, 净辐射平均日积分值5.95 MJ·m-2·d-1, 曾观测到高达979.5 W·m-2的净辐射通量.全年地表平均反射率为0.30, 接近于荒漠和半荒漠下垫面的反射率.植物生长季土壤湿度和冬、 春季地面积雪是影响该区域地表反射率的两个最主要因素.该区域感热通量年积分值为742.68 MJ·m-2·a-1, 潜热通量年积分值为1 388.58 MJ·m2·a-1, 全年中地表以潜热方式传递热量为主.分季节分析, 冬季感热潜热强度相当, 春季以感热为主, 夏秋季则以潜热为主.土壤热通量年积分值为38.06 MJ·m-2·a-1, 全年热通量在热量平衡中约占1.8%, 但季节分配不平衡, 在冬季, 有|G|>H+LE, 土壤热通量是热平衡最大的分量.该区域地表全年向大气释放热量, 地表对大气而言是热源. 相似文献
983.
Geochemical variations in stream sediments (n = 54) from the Mahaweli River of Sri Lanka have been evaluat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lithological control, sorting, heavy mineral concentration, influence of climatic zonation (wet, intermediate, and dry zones), weathering, and downstream transport. Compositions of soils (n = 22) and basement rocks (n = 38) of the catchment and those of <180 μm and 180–2000 μm fractions of the stream sediments were also examined. The sediments, fractions, soils and basement rocks were analyzed by X-ray fluorescence to determine their As, Pb, Zn, Cu, Ni, Cr, V, Sr, Y, Nb, Zr, Th, Sc, Fe2O3, TiO2, MnO, CaO, P2O5 and total sulfur contents. Abundances of high field strength and ferromagnesian elements in the sediments indicate concentration of durable heavy minerals including zircon, tourmaline, rutile, monazite, garnet, pyriboles, and titanite, especially in <180 μm fractions. The sediments show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i and Fe, further suggesting presence of heavy mineral phases containing both elements, such as ilmenite and magnetite. The basement rocks range from mafic through to felsic compositions, as do the soils. The river sediments lack ultrabasic components, and overall have intermediate to felsic compositions. Elemental spikes in the confluences of tributary rivers and high values in the <180 μm fractions indicate sporadic inputs of mafic detritus and/or heavy minerals to the main channel. Al2O3/(K2O + Na2O) and K2O/Na2O ratios of the sediments and LOI values of the soils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climatic zones, suggesting intense weathering in the wet zone, lesser weathering in the intermediate zone, and least weathering in the dry zone. Low Sr and CaO contents and Cr/V ratios in stream sediments in the wet zone also suggest climatic influence. Fe-normalized enrichment factors (EFs) for As, Pb, Zn, Cu, Ni and Cr in stream sediments in the main channel are nearly all <1.5, indicating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The chemistry of the sediments, rocks and the soils in the Mahaweli River are thus mainly controlled by source lithotype, weathering, sorting, and heavy mineral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984.
“蒸发悖论”在黑河流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黑河流域12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气象资料,运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过去51 a间潜在蒸散量及气温的变化趋势,重点对"蒸发悖论"在黑河流域的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潜在蒸散量的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区结果,黑河流域可以划分为4个子区."蒸发悖论"仅于1960-1993年存在于黑河流域河西走廊区(Ⅱ区、Ⅲ区);其它各区无"蒸发悖论".1994-2010年由于潜在蒸散量的显著上升,河西走廊区"蒸发悖论"消失.1993年是黑河流域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的一个转折点,1994-2010年黑河流域的潜在蒸散量表现为统计显著的上升趋势.风速的变化是影响黑河流域河西走廊区"蒸发悖论"出现和消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5.
986.
总结和介绍发生在吉林省的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流失、陨石雨、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及洪涝灾害的特点、分布状况及形成机制,探讨了防治与减灾对策。以航、卫片解译查明各地质灾害的影象特征及分布范围,表明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7.
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16
为探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江-枞阳白垩纪火山岩盆地和铁、硫矿集区深部构造和地壳结构,探讨成矿深部控制条件,作者完成了穿越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150km,记录30s)和罗河铁矿区浅层高分辨反射地震剖面(20km),以及平行剖面的大地电磁、高精度重磁剖面,揭示了矿集区全地壳精细结构和电磁结构,同时开展区域构造测量和火山岩年代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证实"耳状"的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北东向罗河断裂向东侧发育的非对称火山盆地,排除了另一半被断在西侧红层之下的判断;罗河断裂是一条切穿MOHO的深断裂,倾向南东,是引导地幔流体和岩浆上涌和喷发的通道,在中地壳形成岩浆房(反射亮斑);鉴别出多层界面,火山岩-侏罗系厚度约4~5km(其中火山岩厚度约3km),三叠系-震旦系变形层底界深度大致18~20km,变质基底组成中下地壳,MOHO平缓向北西倾,深度33~31km;追踪郯-庐断裂带的深部产状,陡立延伸到MOHO,宽约10km。从而揭示了早白垩系(132~127Ma)庐-枞火山岩矿集区深部过程与成矿、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988.
江西长江河道演变及其对水患灾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长江河道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基本查清了近代江西长江河道的发展演变历程。自清代以来未发生重大的变迁事件,但其也处于不断演变中,其演变主要表现在河道的冲淤作用,即岸线的冲刷侧蚀后退和边滩的淤胀,江心洲、心滩、浅滩的增生淤胀、消亡和移动,河道的淤塞等。为研究洪涝灾害成生背景、致灾作用,以及防灾治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9.
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系统对比分析了朝阳沟阶地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与三肇凹陷及朝阳沟阶地青山口组-段源岩的关系,表明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有两个主要油源,即三肇凹陷青-段源岩与朝阳沟本地区青-段源岩,且两者对扶余油层的贡献量可能基本相同.朝阳沟地区杨大城子油层原油与三肇凹陷青-段源岩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与朝阳沟青-段源岩亲缘关系不明显.这与朝阳沟阶地源岩超压值相对较小、导致油气下排距离浅、进入杨大城子油层的油气量较小相符.在油源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和砂体分布等各种地质条件,将朝阳沟阶地油气运移模式分为远源长距离侧向运移和近源短距离侧向运移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990.
尼洋河流域是雅鲁藏布江第四大支流,受冰川、积雪和冻土影响,水循环关系极其复杂。为深入研究该区域内的水文循环过程,本文在寒区水循环模型(WEP-COR)的基础上,针对青藏高原气候和地质特点,构建了耦合“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和“积雪-冰川”水热过程模拟的青藏高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WEP-QTP)。在尼洋河流域通过对2013—2016年的流量过程模拟发现,工布江达和泥曲站的逐月流量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分别达到0.810和0.752,比改进前的0.430和0.095有明显提升;以2015年为例,对比WEP-COR和WEP-QTP模型发现,WEP-QTP模型在汛期特别是主汛前(冻土融化期)模拟的流量过程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模拟得到的逐日流量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相比WEP-COR从-0.67提高到0.54。模型增强了地下水含水层的调节作用,使得流量过程更加平稳且接近实测,研究结果表明,WEP-QTP模型适用于青藏高原的水文模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