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7篇
  免费   1772篇
  国内免费   1981篇
测绘学   303篇
大气科学   1774篇
地球物理   2251篇
地质学   4057篇
海洋学   507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344篇
自然地理   1539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294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322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368篇
  2017年   368篇
  2016年   314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458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429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472篇
  2008年   455篇
  2007年   508篇
  2006年   534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71篇
  2003年   368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350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97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8篇
  1921年   1篇
  1908年   1篇
  1900年   1篇
  18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The Gorgon Platform is located on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Exmouth Plateau in the North Carnarvon Basin, North West Shelf, Australia. A structural analysis using three-dimensional (3D) seismic data has revealed four major sets of extensional faults, namely, (1) the Exmouth Plateau extensional fault system, (2) the basin bounding fault system (Exmouth Plateau–Gorgon Platform Boundary Fault), (3) an intra-rift fault system in the graben between the Exmouth Plateau and the Gorgon Platform and (4) an intra-rift fault system within the graben between the Exmouth Plateau and the Exmouth Sub-basin. Fault throw-length analyses imply that the initial fault segments, which formed the Exmouth Plateau–Gorgon Platform Boundary Fault (EG Boundary Fault), were subsequently connected vertically and laterally by both soft- and hard-linked structures. These major extensional fault systems were controlled by three different extensional events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Jurassic,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and illustrate the strong role of structural inheritance in determining fault orientation and linkage. The Lower and Middle Jurassic and Upper Jurassic to Lower Cretaceous syn-kinematic sequences are separated by unconformities.  相似文献   
232.
We report 40Ar–39Ar laser step-heating age determinations on 15 stratigraphically controlled lava flows and intrusive rocks from Heard Island, Central Kerguelen Plateau (Indian Ocean). The island history began with uplift of pelagic limestone intruded by 22 Ma gabbro sills. Subaerial and wave erosion levelled the early island, producing an unconformity onto which pillow lavas, tuffaceous sediments and shallow-water, fossiliferous marine siltstone (Drygalski Formation) were deposited, beginning in late Miocene time. Two volcanic systems then formed in the late Quaternary. Big Ben dominates the larger southeast part of the island, while Mount Dixon occupies the northwest Laurens Peninsula. Feeder dykes and the early lava flows in both systems are 400–200 ka. Lava flows with evolved compositions (trachytes, trachyandesites) erupted 100–20 ka. Well-preserved parasitic cones exposed at low elevations are 15–10 ka and younger. Mawson Peak, near the summit of Big Ben, has erupted lava flows as recently as 2007. Heard Island, and nearby active McDonald Island, are subaerial features of a larger Neogene volcanic region of Central Kerguelen Plateau that includes several large sea knolls and recently identified submarine fields of small cones. This broadly distributed volcanic activity is linked to incubation of plume material at the base of the nearly stationary overlying Central Kerguelen Plateau.  相似文献   
233.
刘寅  邹晓蕾 《气象学报》2016,74(1):1-17
随着卫星探测技术的进步、天气学和气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高性能计算机广泛应用,卫星臭氧资料的种类得到极大丰富并被应用到多个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文中介绍了主要星载臭氧探测仪的发展概况,回顾了卫星臭氧资料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卫星臭氧资料在气旋或低压过程中、全球或区域臭氧的气候分布及变化特征、高原臭氧分布及变化特点、数值应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展望了卫星臭氧资料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34.
徐士琦  李栋梁 《气象》2016,42(3):271-279
利用1958—2012年4—5月东北地区(39°~55°N、118°~135°E)101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青藏高原地区(25°~40°N、73.75°~103.75°E)JRA-55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CEP/NCAR-I大气环流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透雨量和播种期降水量间的关系,以及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透雨日期自1958年以来在东北地区的西北和东南大部分区域呈现略微偏晚的趋势;中部有略微偏早的趋势。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时间偏早(晚)的地方,首场透雨量小(大),春播期总降水量多(少)。同时,4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增强(减弱),有利于(不利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在东北上空交汇,且上升气流增强(减弱),水汽输送充沛(减少),导致该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出现的时间偏早(晚)。  相似文献   
235.
青藏高原和亚洲夏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亚洲夏季风环流受海陆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调控.亚洲季风所释放的巨大潜热又对大气环流形成反馈.这种相互反馈过程十分复杂,揭示其物理过程对理解气候变化格局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提高天气预报及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十分重要.夏季北半球副热带对流层上层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存在庞大的南亚高压(SAH)以及强大的对流层上层温度暖中心(UTTM).本文介绍了温度—加热垂直梯度(T-QZ)理论的发展,并用以揭示SAH和UTTM的形成机制.指出沿副热带欧亚大陆东部的季风对流潜热加热及其中西部的表面感热加热和高层长波辐射冷却是导致SAH和UTTM在南亚上空发展的原因.文中还介绍了Gill模型用于上部对流层研究的局限性及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236.
李娟  曾晓东  陈红  蔡其发 《大气科学》2016,40(6):1117-1126
本文首次将Casati等提出的强度尺度分解方法应用到气候地表温度场的检验中,探讨此方法用于评估气候模拟场误差的详细空间信息的适用性。以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月平均地表温度为例,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较为常用的是空间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EOF分析等)不能完全反映模拟场误差的空间信息;强度尺度分解方法可计算不同阈值和空间尺度上的均方误差和模拟技巧,评估对应的模拟能力,定量给出模拟场主要误差的空间信息(误差范围即温度阈值及对应的空间尺度),例如,亚洲东部地区1月单年及多年平均的模拟场在230 K阈值1600 km模拟技巧非常低。本研究表明强度尺度分解方法适用于气候温度场的检验评估,能定量给出误差的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237.
7月不同形态南亚高压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NCAR月平均高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48—2013年7月南亚高压多中心特征及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存在1至5个中心不等,其中以双中心类和三中心类为主,占总样本数的82%,其次是单中心类,占总样本数的14%,四中心类和五中心类仅占总样本数的3%。2)根据高压中心个数、经向位置和环流特征,将不同类高压分成了不同型,其中单中心类分为Ⅰ1型和Ⅰ2型,分别占该类的44%和56%,双中心类分为Ⅱ1型、Ⅱ2型和Ⅱ3型,分别占该类的66.7%、18.5%和14.8%,三中心类仅考虑了Ⅲ1型,占该类的67%。3)Ⅰ1型高压中心在伊朗高原上空,Ⅰ2型高压中心在青藏高原上空,Ⅱ1型两高压中心分别在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上空,Ⅱ2型两高压中心分别在伊朗高原和我国东部西太平洋上空,Ⅱ3型两高压中心分别在青藏高原和我国东部西太平洋上空,Ⅲ1型三个高压中心分别在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和我国东部西太平洋上空。4)不同类型的高压中心所在地区高层位势高度场和对流层中上层温度场都表现为显著正异常,且不同区域温度场异常的维持机制不相同。  相似文献   
238.
改则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盆地内沉积物记录了高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改则盆地康托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改则盆地中-晚始新世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1中始新世湿润气候下开放湖盆阶段:虽然碳酸盐岩δ~(18)O值在43层处向正值偏移,但整体~(18)O和~(13)C强烈亏损,并且该时期碳酸盐岩δ~(18)O值和δ~(13)C变化相关系数为R~2=0.082。表明该阶段的研究区虽然经历过短期蒸发作用增强或补给水减少,但整体是气候湿润条件下补给水丰富的开放型湖盆。2晚始新世干旱气候下封闭湖盆阶段:经过中新世晚期(63层)气候和湖泊水文状态的过渡,晚始新世~(18)O和~(13)C同位素富集,δ~(18)O值和δ~(13)C值变化相关系数为R~2=0.7762。表明该阶段气候干旱,蒸发作用强烈,湖盆萎缩成为封闭湖盆。综合前人研究,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及北缘、东北缘在晚始新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干旱化事件。对比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记录、全球海水Sr和大气CO_2记录,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和北部的干旱化事件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9.
青藏高原片麻岩穹窿与找矿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片麻岩穹窿是研究俯冲-折返和碰撞-折返造山过程的重要窗口。已查明的大量青藏高原片麻岩穹窿(群)分布在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大洋俯冲-折返以及地体碰撞-折返过程中。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雅江甲基卡片(麻)岩穹窿的三叠纪变质片岩的含矿伟晶岩脉中发现了超大型锂矿床,揭示片(麻)岩穹窿构造与同构造花岗岩、含矿伟晶岩脉以及大型印支滑脱带在时空和成因上有天然联系,为片麻岩穹窿的找矿前景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240.
青藏高原地区云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伯玥  王艺  李嘉敏  王澄海 《冰川冻土》2016,(6):1679-1690
利用1984-2009年ISCCP的云量、云光学厚度(COT)、云水路径(CWP)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云水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夏秋季降水、冬春季降雪的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大气中的云水有着显著的季节变化与水平分布差异;青藏高原春夏季总云量、高云云量高于秋冬季,CWP、COT与总云量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原云量高值区位于喀喇昆仑山与高原东南部;可可西里地区由于羌塘高压的下沉作用为云量低值区.青藏高原总云量在1984-2009年间呈现减少趋势;而CWP在高原总体以增加为主,但在各区域上的变化不一致,高原东部CWP增加而西部出现较弱的减小,这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增加有关.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夏秋季降水受云量减少影响较小而与CWP的增加相一致呈增长趋势;该地区冬春季降雪略有减少,与总云量的年际变化具有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