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5篇
  免费   1002篇
  国内免费   1571篇
测绘学   1256篇
大气科学   647篇
地球物理   1946篇
地质学   2874篇
海洋学   851篇
天文学   181篇
综合类   566篇
自然地理   90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330篇
  2019年   318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269篇
  2016年   321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97篇
  2010年   421篇
  2009年   435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475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393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a dune system can be determined by using diverse ‘geomatic’ methodologies: geodes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photogrammetry. In the case of the Liencres dune system, a study will be carried out using the ‘close‐range’ photogrammetry technique and the topography technique (total station and GP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of the dun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repeat the process of study after a specific interval of time. For this reason, three dimensional data should be available in two different time periods, between which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object of analysis (the front portion of the dune) will be significant enough to evaluate its magnitude. This work analyses the viability of photogrammetr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a coastal parabolic dune. Two factors have been analysed: first, the comparison of the photogrammetric results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opographic methods (total station and GPS), and second,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dune system.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movement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dun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nsity and direction of the prevailing wind in the area is also desired. The dune advanced 12·15 ± 0·06 m (an average of 8·5 m/yr), and the par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dynamic of human modified processes on the natural park have been established.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2.
南黄海北部坳陷是在印支期前陆盆地基底上发育的白垩纪—新生代大型伸展盆地。笔者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南黄海北部坳陷周缘大地构造学研究、盆地内构造变形—陆相层序充填研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比了中韩两国学者对于北部坳陷的陆相层序划分方案的异同点,列举了目前研究的薄弱点,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此研究对于东亚陆缘断陷盆地群地球动力学机制分析、扬子—华北碰撞造山带垮塌研究以及南黄海油气勘探突破均有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53.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动态监管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县级国土资源土地利用动态监管的现状和要求,探讨了采用信息化手段如移动执法和在线分析等工具辅助土地执法监察管理,建立土地动态监管新模式.研究方法:采用全B/S架构,ArcGIS Server Standard 9.3 GIS平台和ArcPad 7.1嵌入式GIS平台,建立土地动态监管系统.研究结论:利用3S技术建立的土地动态监管系统可以满足土地监管工作信息化需求,操作简单便捷,适合基层土地管理人员使用,同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调查成本,规范土地执法监察行为.  相似文献   
54.
本文通过利用ITRF2005框架速度场以及IGS参考站近两年观测数据解算所得速度场对南美板块的运动及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美板块整体以约12.4mm/a的速率向北西方向运动,其欧拉矢量参数与NNR-NULVEL1A模型基本一致。形变特征表现为中南部区域西缘因纳兹卡板块俯冲向东凹陷,东侧受大西洋中脊海底扩张推力向西运动,东西向的挤压使其约以22mm/a的速度收缩并阻碍其北向运动。板块南端则受南极洲板块挤压向北西运动。  相似文献   
55.
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及其成矿效应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近年来的研究 ,提出了全新的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概念。从大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其成矿效应出发 ,通过构造域对矿集区的控制作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深部过程与成矿效应的分析 ,从而较全面地评价了青藏高原及邻区的资源潜力和需要进一步工作的重要成矿带或矿集区。通过分析认为喜马拉雅构造 -成矿域内强烈的壳幔物质交换 ,下地壳翻天覆地的物质和流体交换 ,导致了在同一构造地质单元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超大型矿床的存在。并对多个重要矿床类型提出了更切合实际的观点 ,如西藏甲马铜钼银铅锌金多金属矿床属于矽卡岩 -斑岩复合型 ,云南羊拉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也属于矽卡岩 -斑岩复合型矿床等。在喜马拉雅构造域内形成的燕山晚期或喜马拉雅期矿床大多和大陆地壳深部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有关 ,所形成的矿床矿物组合及成矿元素组合复杂 ,特别是矿石中钴、银元素含量较高 ,许多矿床中银、钴已经作为主要成矿元素。最后明确提出了青藏高原主体及东缘重要矿集区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56.
Dynamic substructuring refers to physical testing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s in the loop.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strategy for such testing. The key feature of this strategy is that it decouples the substructuring controller from the physical subsystem. Unlike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it does not explicitly include a tracking controller. Consequently,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structuring controls are greatly simplified. This paper motivates the strategy and discusses the main concept along with details of the substructuring control design. The focus is on configurations that use shake tables and active mass drivers. An extensive experimental assessment of the new strategy is presented in a companion paper, wher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virtual subsystem dynamics, control gains, and nonlinearities is investigated, and it is shown that robustly stable and accurate substructuring is achieved.  相似文献   
57.
首先论述了地下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水对土质边坡的影响作用,接着推导出了考虑水作用影响的边坡安全系数计算公式,最后指出应用动态的观点来研究边坡体内的地下水作用.  相似文献   
5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亚欧天气分析图,对2010年3月19日的一次由蒙古冷涡强烈发展而引发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蒙古冷涡强烈发展,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蒙古冷涡的垂直结构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在地面冷锋后部形成大风区,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通过对这次蒙古冷涡引发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分析,找出蒙古冷涡引发的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一些特点和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59.
运用蛛网模型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动态均衡分析,给出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利用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有关数据对其进行实证,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中国未来几年的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进行预测,并提出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均衡状态的思路。  相似文献   
60.
华北地层大区寒武纪早期地层统一划分与对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正 《安徽地质》2002,12(1):1-24
基于华北地层大区数百条寒武纪早期地层剖面与安徽淮南地区基准层序(2组2亚组15段1个亚段)和带序(6个三叶虫带)的确切对比,编制了新的沉积分区图;依据有无猴家山组和馒头组下亚组是否完整,划分出5个沉积区;讨论了各区与基准层序-带序的对比;明确了各地方性岩石地层单位(五山组、李官组、碱厂组、辛集组、朱砂洞组、苏峪口组、五道淌组、昌平组、府君山组、老庄户组、水洞组、黑沟组等)的层位归属(具体至段),确认与寒武纪早期地层有关的3个沉积间断(皖北上升、豫陕上升和燕辽上升),归属于重新厘定的蓟县运动的3个期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