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26篇
  免费   2280篇
  国内免费   2730篇
测绘学   3310篇
大气科学   2311篇
地球物理   2493篇
地质学   6286篇
海洋学   1726篇
天文学   1012篇
综合类   1328篇
自然地理   237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458篇
  2020年   479篇
  2019年   593篇
  2018年   414篇
  2017年   565篇
  2016年   527篇
  2015年   643篇
  2014年   801篇
  2013年   817篇
  2012年   910篇
  2011年   1060篇
  2010年   861篇
  2009年   941篇
  2008年   986篇
  2007年   1152篇
  2006年   1082篇
  2005年   1024篇
  2004年   957篇
  2003年   807篇
  2002年   788篇
  2001年   608篇
  2000年   597篇
  1999年   501篇
  1998年   491篇
  1997年   413篇
  1996年   385篇
  1995年   328篇
  1994年   301篇
  1993年   211篇
  1992年   161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7 毫秒
361.
运用软件工程的可行性、需求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较为详细地对地裂缝地球物理勘察综合采集解释软件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该系统的需求从问题分析、需求描述、需求规格简要说明三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证明了地裂缝地球物理勘察综合采集解释软件系统是可行的;地裂缝地球物理勘察综合采集解释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细化后形成的需求规格说明是可以预见的;本软件系统的市场潜力巨大,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62.
地面上的矿物或污染物元素主要是随水系而运移的。因此,利用自然水系网信息来定量分析元素沿水系的迁移、分散,对于地质找矿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应用主概率权模拟模型产生自然水系网的基础上,提出了元素在水系网中运移的计算方法,结合所模拟出的水系网,具体分析了元素在其中的迁移、扩散情况,给出了正问题和反问题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正、反问题的求解具有一致性,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363.
地下水矿化度是划分地下咸淡水的重要参数,过去人们常用手工计算。但由于涉及的参数众多,计算过程烦琐,人工计算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错。一种利用Visual Fortrain和C^ 编制的批量计算地下水矿化度的软件系统,可有效地解决这类烦恼。该系统根据事先由电(磁)测深资料反演出的真电阻率数据,借助水文地质资料划分出不同区块的孔隙度、水质类型及温度等参数,自行判别计算公式,在数秒内可算完一条电(磁)测深剖面下的地下水矿化度。经实际试算,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64.
研究发现三马坊水温对应某些构造带上的地震,其前兆异常有相似性和重复性特征.对应北西向张渤构造带上的地震,其前兆异常形态为突降型,对应东西向阴山-燕山构造带上的地震,其前兆异常形态为上升型,表明水温前兆异常的相似性和重复性特征受活动性构造体系所控制.深入研究三马坊水温前兆异常特征与活动构造带间的关系,可能是突破该地区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65.
生态地理建模中的多尺度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在分析生态地理建模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地理建模中的尺度转换问题、跨尺度相互作用问题、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的关联问题和多尺度数据处理问题.由于生态地理问题的非线性、生态环境的异质性和随机事件,简单的线性尺度转换方法远不能满足生态地理建模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地理建模中的时空尺度问题,除需要运用微分几何学和等级理论等经典方法外,还需要引入格点生成法和网格计算等现代理论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66.
油气差异泵吸作用机理探讨——以泌阳凹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发现在差异抬升过程中,深凹源岩区抬升幅度小,凹陷四周圈闭发育区抬升幅度大,差异抬升运动导致源岩和圈闭之间的势能差急剧增大,从而促使油气大规模沿砂体向圈闭充注,这一过程类似于水泵抽水的过程,据此,文中提出了油气泵吸作用和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概念及机理,并以泌阳凹陷为例讨论了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形成条件、主要影响因素及油气差异泵吸作用对油气差异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影响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势能梯度、通道质量和泵源配置及油气运移距离;泌阳凹陷油气分布总体上受成藏运聚系统的控制,在各运聚系统内油气分布受油气差异泵吸作用的控制,其中势能梯度、泵源配置及油气运移距离是影响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在每一个大泵(复合泵)内部,通道质量差异是影响油气差异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67.
柯坪塔格推覆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大量野外构造地质调查和深部构造解释表明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由多组倒转复式背斜、复式箱状背斜构成的推覆体及其前缘逆冲断裂组成 ,由寒武系—第四系组成的推覆体由北向南逆—斜冲 ,平面上构成向南凸出的弧形推覆构造 ;普昌断裂由各不相连的逆冲斜冲断裂段组成 ,而不是完整的一条走滑断层 ,各推覆体前缘逆冲断裂与各推覆体的普昌断裂段共同构成统一的前缘逆冲斜冲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系统 ;普昌断裂段以西的推覆体具有向东抬升、向西倾覆的鼻状构造特征 ,普昌断裂段以东的推覆体具有向西抬升、向东倾覆的鼻状构造特征 ,普昌基底隆起带是巴楚隆起隐伏在柯坪塔格推覆构造之下的部分。各推覆体前缘断裂在深部均归并于统一的寒武系底部的滑脱面 ,其南浅北深 ,东浅西深 (普昌隆起带以西 )或西浅东深 (普昌隆起带以东 ) (6 10km ) ,埋深较大区发育多组滑脱面。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形成时期为晚第四纪 ,为现今活动的推覆构造系统。文中认为各推覆体向南西的倾覆端基底滑脱面和中新生界内部的滑脱面没有贯通 ,是未来 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368.
1995年Dickens对55.5Ma前古新世末增温事件进行了研究,提出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全球环境变化重要因子的假说.认为古新世末增温事件溶解无机碳-2~-3‰的^13δC位移可以用水合物所含甲烷的释放与随后氧化成二氧化碳来解释.此后,地质历史演变中的天然气水合物演化研究蓬勃发展,本文总结古新世末增温事件、新元古代末期雪球事件、第四纪千年尺度事件等最新进展,为天然气水合物动态演化研究提供基础.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动态演化过程数值模拟与特征分析,可望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变化与碳循环中作用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369.
Introduction Greeting the coming of the 21st century, Professor HU Yu-xian and other Chinese scholars briefed the trend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aboard (HU, 1999; HU, ZHOU, 1999).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ing from the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in China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damage action of the large velocity impulse in ground motion in near field in seis-mic design, numerous earthquake examples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weaknesses in aspects of earthquake p…  相似文献   
370.
Foundations supporting hammers and presses have to withstand powerful short-period impact loads. When designing these foundations, their vibration amplitudes and the forces transmitted to the supporting piles or soil medium must be reduced to meet serviceability and stability requirements. Mounting systems are often used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aper a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of mounting systems for different foundation configurations and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ir design. A comprehensive parametric study was conduc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 set of charts for the design of efficient mount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