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07篇 |
免费 | 480篇 |
国内免费 | 18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0篇 |
大气科学 | 235篇 |
地球物理 | 435篇 |
地质学 | 576篇 |
海洋学 | 139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161篇 |
自然地理 | 9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48篇 |
2020年 | 140篇 |
2019年 | 134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23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82篇 |
2012年 | 126篇 |
2011年 | 121篇 |
2010年 | 111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保护生态环境是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查清植被生态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植被演替的自然驱动因素,将鄂尔多斯高原的植被生态划分为基岩台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盖基岩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和滩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结果表明,气象和地形地貌控制着区内植被生态的总体分布格局,包气带和地下水因素控制着植被生态的演替,沙地植被生态和滩地植被生态的生长发育与地下水关系密切,是地下水开发时保护植被生态的靶区。 相似文献
92.
综合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及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 进行分类及排序,确定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演替序列.结果表明:根据DCA排序可将研究区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草地→灌丛→乔林→顶极群落;根据TWINSPAN分类结果可将植被分为11个群丛,其中,第Ⅰ、Ⅱ、Ⅲ、Ⅳ群丛为草本阶段,第Ⅴ、Ⅵ群丛为灌丛阶段,Ⅶ、Ⅷ、Ⅸ群丛为乔林阶段,第Ⅹ、Ⅺ群丛为顶极阶段.茂兰喀斯特植被演替顶极群落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是一种典型的地形-土壤演替顶极,是植被与当地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3.
通过农田样方观测与实验分析获得南川市三泉镇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果实水分系数,结合该区近26年来(1980-2005)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估算和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总量及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近26年来该镇农田植被碳库和碳密度略有提高,具有微弱的碳汇效应.与邻近的四川盆地非岩溶区相比,该区农田植被碳密度较低.针对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构成特点和动态特征,该镇今后应进行作物结构调整,适度增加水稻等大春作物的种植和马铃薯、油菜和饲料等小春作物的种植面积,稳定小麦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以进一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碳储量和碳密度. 相似文献
94.
复氧是困扰人工快渗、构造湿地等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已久的问题.国际上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采用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进行系统复氧,一是设置通气管对系统内部进行复氧,再一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对系统内部进行复氧.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对系统的复氧条件有明显改善,而小水力负荷周期的工作方式对系统的复氧更为有效.通气管的设置通常与间歇性布水工作方式相结合,其效果通常要明显好于单纯采用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植物根系对系统的复氧,常因植物不同类型而具有不同的氧传输能力,植物根茎所能到达的范围往往决定了系统有效处理部位的大小. 相似文献
95.
96.
天山北坡中东段天然草地光谱植被指数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1992-1994年天山北坡中东段各种主要天然草地类型混合牧草群落光谱观测资料,牧草产量资料分析发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光谱被指数都具有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出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天然草地光谱植被指数可以较了地反映牧草产量的年际变化和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的产量差异,由于降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牧草产量的年份,光谱植被指数也高,牧草产量低的年份,光谱植被指数也低。 相似文献
97.
Stable oxygen and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18O and δD) of plant xylem water and its potential water sources can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water sources,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and water use patterns of plants. Th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to three plants, Hedysarum scoparium (HS), Caragana Korshinskii (CK) and Artemisia ordosica(AO),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artificial sand-fixed vegetation of Shapotou,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engger Desert of northwestern China,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δ18O and δD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groundwater, soil water and xylem water of HS, CK and AO.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ater content throughout the soil profile and their competition balance for water uptake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seas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sand-fixed plants have developed into a relatively stable stage and they are able to regulate their water use behavior as a response to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ich reinfor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ntation of native shrubs without irrigation in degraded areas. 相似文献
98.
99.
潜流驻留时间是反映潜流交换、溶质迁移转化、生物组成、生态过程的重要特征变量。应用双循环可控式河岸带模型,以NaCl为示踪剂,深入研究了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的复合效应;应用量纲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析了潜流驻留时间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作用程度和敏感性。结果表明:①河岸带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阈值。②潜流驻留时间分布与河岸蜿蜒形态呈类镜像效应;潜流驻留时间在河岸带蜿蜒波不同位置差异明显,迎水面平均驻留时间约为背水面的1/2。③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是影响潜流驻留时间的关键因子,总作用程度达91.07%。潜流驻留时间对蜿蜒性最敏感,对植被密度敏感性较弱,对复合因子的敏感性介于两者之间;迎水面内组合因子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共同促进效应,背水面内组合因子对潜流驻留时间具有抑制和促进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00.
陈聪;徐坤;任依婷;韩帅;马飞;闫庆武 《测绘地理信息》2020,45(5):169-173
选取以伊敏矿为中心,半径为10km的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8年SPOT-VEGETATION卫星的NDVI(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数据,分别使用自适应滤波法、三次样条插值法、灰色Verhulst模型3种模型进行土地退化预测研究。从2019年和2020年的土地退化预测成果看出伊敏矿土地退化情况显著,退化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06%,且土地退化主要分布在伊敏矿采矿坑的附近。残差分析表明自适应滤波法预测精度最高,为92.8%,能较好地反映和预测植被NDVI值的变化,三次样条插值法92.3%次之,灰色Verhulst模型误差较大,预测精度不高,为16.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