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5篇 |
免费 | 251篇 |
国内免费 | 2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5篇 |
大气科学 | 226篇 |
地球物理 | 431篇 |
地质学 | 530篇 |
海洋学 | 125篇 |
天文学 | 8篇 |
综合类 | 145篇 |
自然地理 | 9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140篇 |
2020年 | 138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116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82篇 |
2012年 | 118篇 |
2011年 | 119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24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83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42.
基于MSAVI-WI特征空间的新疆渭干河-库车河流域绿洲土壤盐渍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盐渍化是造成干旱区土地荒漠化及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及时获取大尺度高精度土壤盐渍信息是防治工作的基础。选取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库车河流域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利用Lansat-TM数据与野外实测数据分析盐渍化土壤与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湿度指数(WI)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MSAVI-WI特征空间概念,构建了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指数模型(MWI)。结果表明:MWI与土壤表层含盐量相关性较高,其相关性为0.844,精度高于土壤盐渍监测常用的盐分指数与实测数据的相关性。MWI能较好的反映盐渍化土壤地表植被及土壤水分的组合变化,具有明确的生物物理意义,并且特征参量简单,理论上易于理解,实践上易于实现,MWI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干旱区大尺度土壤盐渍化定量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43.
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流域输出是湖泊碳埋藏的重要驱动因子,而喀斯特地区无机碳循环具有反应迅速且对人类活动影响敏感的特点.在流域开发持续增强的背景下,喀斯特地区湖泊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来源、含量与埋藏通量可能会出现同步变化的协同模式.本文以云南省石林喀斯特地区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的两个中型湖泊(长湖、月湖)开展对比分析,通过对沉积物钻孔的土壤侵蚀强度(磁化率)、流域外源输入(C:N比值)、水动力(粒度)、营养盐(总氮、总磷)、藻类生产力(叶绿素色素)等代用指标的分析,结合监测数据和历史资料重建了两个湖泊环境变化的近百年历史,并定量识别了有机碳和无机碳埋藏响应流域开发的变化特征与协同模式.沉积物磁化率和C:N比值结果揭示了流域地表侵蚀和外源输入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总氮和总磷含量记录了长湖和月湖营养水平上升的长期模式.在流域森林覆被较高(33.43%)的长湖中,全岩和有机质C:N比值分别与磁化率信号呈显著正相关(r=0.95和0.89,P<0.001),且与无机碳和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4,P<0.001和r=-0.52,P=0.01),反映了森林植被退化时流域碳输出的减少对沉... 相似文献
44.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飞播区白沙蒿植被密度与土壤水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飞机播种区不同密度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人工草地的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沙蒿密度在5.1~9株·m-2时,整个生长期土壤水分处于严重亏缺状态, 0~100 cm土层水分含量仅为0.55%~0.7%,白沙蒿死亡率高达55%~76.7%;密度在1.9株·m-2时,其土壤水分含量在0.65%~1.01%,白沙蒿死亡率为21.1%;密度在1.25株·m-2时,土壤水分在0.79%~1.48%,白沙蒿无一株死亡,且植株个体生长状况好于密度大样地,并有自繁育苗补偿,这表明研究区种植白沙蒿的适宜密度在1株·m-2左右。裸露沙地0~100 cm土壤含水量为1.3%~2.48%。 相似文献
45.
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潜在植被分布模拟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植被空间分布格局深受环境影响, 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植物生态学的中心问题。论文从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问题出发, 引出植被恢复的参照标准- 潜在自然植被。 依据气象站和雨量站观测资料, 建立气温降水与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的统计方程, 以GIS 为技术支撑, 对两大环境变量进行空间化。通过野外观测取样, 结合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 界定祖厉河流域不同草地覆盖度的生境空间。根据生境空间边界函数, 对整个流域内的潜在草地植被分布进行模拟。草地分布现状与潜在草地分布对比发现, 低覆盖草地由北向南扩展, 占潜在中覆盖草地面积的37.39%, 占潜在高覆盖草地面积的34.98%。中覆盖草地也在此向南部区域和北部山地扩展, 占潜在高覆盖草面积的11.51%。高覆盖草地收缩到南部和北部山地狭小地带, 仅占其应有区域的4.84%。 相似文献
46.
甘青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代表性较好的青海湖、兰州、秦安大地湾三地的资料,着重研究了其中乔木成分的变化。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乔木成分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并不一致。通过对考古及历史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该区的植被很早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全新世中期,本区植被中的乔木成分波动下降。5000-3000a BP期间,史前农业对植被的影响较大。3000-2000a BP期间,植被略有恢复。2000a BP以后,人为影响加剧,植被中乔木成分迅速下降。研究者认为,依赖孢粉资料重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47.
48.
黄土高原西部弃耕地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择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2 a、3 a、4 a、5 a、7 a、9 a、12 a、20 a的弃耕台地和天然台地,调查各弃耕地和天然台地的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频度和地上生物量,定期采样分析各样地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农田弃耕后植被沿天然植被方向演替,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数量逐渐增加,但在弃耕9 a后开始减少,20 a后接近于天然台地;更耐旱的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种增加;除7~9 a波状变化外,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呈逐渐减少趋势,弃耕初期的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弃耕12 a后和天然台地;12 a和20 a弃耕地0~100 cm土层含水量高于其他弃耕地和天然台地,弃耕初期表层土壤含水量较高,天然台地含水量居中,但其植被对水分利用的时间延长,范围扩大,表明天然台地植被的水分利用率提高,植被群落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49.
Anabranching is characteristic of a number of rivers in diverse environmental settings worldwide, but has only infrequently been described from bedrock-influenced rivers. A prime example of a mixed bedrock-alluvial anabranching river is provided by a 150-km long reach of the Orange River above Augrabies Falls, Northern Cape Province, South Africa. Here, the perennial Orange flows through arid terrain consisting mainly of Precambrian granites and gneisses, and the river has preferentially eroded bedrock joints, fractures and foliations to form multiple channels which divide around numerous, large (up to 15 km long and 2 km wide), stable islands formed of alluvium and/or bedrock. Significant local variations in channel-bed gradient occur along the river, which strongly control anabranching style through an influence on local sediment budgets. In relatively long (>10 km), lower gradient reaches (<0.0013) within the anabranching reach, sediment supply exceeds local transport capacity, bedrock usually only crops out in channel beds, and channels divide around alluvial islands which are formed by accretion in the lee of bedrock outcrop or at the junction with ephemeral tributaries. Riparian vegetation probabl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these islands by increasing flow roughness, inducing deposition, and stabilising the sediments. Less commonly, channels may form by eroding into once-continuous island or floodplain surfaces. In shorter (<10 km), higher gradient reaches (>0.0013) within the anabranching reach, local transport capacity exceeds sediment supply, bedrock crops out extensively, and channels flow over an irregular bedrock pavement or divide around rocky islands. Channel incision into bedrock probably occurs mainly by abrasion, with the general absence of boulder bedforms suggesting that hydraulic plucking is relatively unimportant in this setting. Mixed bedrock-alluvial anabranching also occurs in a number of other rivers worldwide, and appears to be a stable and often long-lived river pattern adjusted to a number of factors commonly acting in combination: (1) jointed/fractured granitoid rock outcrop; (2) erosion-resistant banks and islands; (3) locally variable channel-bed gradients; (4) variable flow regimes. 相似文献
50.
孢粉学分析是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现代表土孢粉与植被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利用地层孢粉准确解释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基于华南亚热带中部山地垂直植被带采集的113个现代表土和苔藓孢粉样品,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探讨研究区不同海拔表土孢粉种类散布规律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现代表土孢粉组合中乔木类以壳斗科栲属、常绿栎属、松属、杉木属和大戟科等种类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花粉以禾本科、蒿属、菊科和莎草科为主,蕨类孢子以三缝孢子、芒萁属、水龙骨科和单缝孢子为主。2)研究区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孢粉组合呈现以下变化规律:低海拔地区(0~702 m)孢粉组合以栲属、常绿栎属、松属、野桐属、枫香属、茜草科以及禾本科花粉为主;中海拔(703~1 299 m)山坡的优势孢粉为栲属、杉木属、松属和常绿栎属;高海拔地区(1 300~1 600 m)以栲属、常绿栎属、水青冈属、杜鹃花科以及松属花粉最为丰富,表土孢粉组合变化过程与现代植被群落优势种类有较好的一致性。3)CCA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研究区域主要表土孢粉分布的气候因子为年均降雨量(MAP)、最热月降水(Mpwa)和最热月温度(Mtwa);松属、杉木属、栲属、常绿栎属、山茶科、水青冈属和落叶栎属等高百分比含量的花粉所对应的气候特征较为明显。4)低海拔地区的优势种属栲属、常绿栎属等以及相对高海拔的松属、杉木属和水青冈属等能较好地反映气候因子对植被空间分布的影响。因此,文章揭示了华南亚热带中部地区表土孢粉在垂直植被带上具有明显差异,孢粉散布规律可能与研究区植被组成、生境、花粉形态与传播媒介等因素有关,能为利用化石孢粉数据进行古生态与古气候定量重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