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51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浑善达克沙地的形成时代与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根据较广泛的含风成砂地层的野外调查与有关室内样品分析结果,浑善达克沙地至少形成于晚第三纪。当时受暖干亚热带动力高压控制和较弱东亚季风影响,出现温暖干旱荒漠、半干旱草原及森林草原之间的环境变化,形成亚热带红色季风性沙漠沉积。第四纪,受东亚季风及其变迁影响,环境在温带荒漠草原至森林草原之间波动变化,出现一系列沙丘活化、沙漠扩展与沙丘固定、沙漠收缩的波动过程,形成温带黄色季风型沙漠沉积。  相似文献   
82.
30多年来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演变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韩广  张桂芳 《中国沙漠》1998,18(3):221-225
采用遥感技术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3个典型小区对呼伦贝尔草原30多年来的沙漠化演变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樟子松林区发生着强烈的沙漠化逆转,许多地段已转变为非沙漠化土地;其它地区除部分地段由于人类的积极治理而发生沙漠化逆转外,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对于樟子松天然分布区,可充分利用樟子松的优良防风固沙特性和较强的扩展能力来防治沙漠化,而对其它地区则应以封育为主,加强人工抚育和草原建设。  相似文献   
83.
毛乌素沙地固沙造林针叶树种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樟子松、油松等五种针叶树种在毛乌素沙地进行栽植试验,通过对成活率与保存率、生长量、蓄积量、抗逆性等14年的观测,从单项及多指标综合选优及排序,确立樟子松为毛乌素沙地针叶树造林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84.
南黄海的海底侵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5月-1993年10月期间,在南黄海及东海北部海域,利用大洋50型表层取样器,重力活塞取样及底栖拖网等方法,对海底沉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通过对所获样品的粒度,矿物含量,生物组合及年代地层学多学科综合性的分析研究表明,南黄海及东海北部陆架的沉积环境十分复杂,在南黄海高能侵蚀区海底广泛出露砂质沉积物,其分布范围与强潮夕及风暴潮的活动区相一致,在这些水动力的长期作用下,细粒物质逐渐被悬浮,搬运  相似文献   
85.
长江黄河源区内高寒草甸退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多数研究中涉及的源区范围、高寒草甸的分类、高寒草甸的退化原因及恢复治理措施等方面,各学者的看法并不相同,难以实现各项研究结果的比较研究。从源区范围、高寒草甸的分类、高寒草甸的退化原因及恢复治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各学者研究的差异,指出: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必要对源区的范围进行界定;高寒草甸的分类常常因研究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退化程度进行的分类能够反映高寒草甸的动态变化过程,但需要定量指标对退化的不同程度进行界定;遥感影像解译的结果由于遥感影像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统一;退化的原因目前主要集中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的研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的控制措施在局部区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没有抑制高寒草甸在总体上的进一步退化,寻找一种综合的有效的治理措施还是今后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86.
杜陈军  张梦瑶  高永恒 《水文》2018,38(2):46-52
以青藏高原长江源区典型高寒草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小流域气象监测数据和小流域径流水样分析,探讨了小流域水体碳氮输出特征,分析了气象因子和土壤水热对小流域水体碳氮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水体碳氮质量浓度均较低,其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分别在2.95~6.96mg.L-1、0.45~1.15mg.L-1、0.02~0.88mg.L-1和0.16~0.36mg.L-1之间;DOC、DON、NO3--N在8~10月份之间随时间逐渐升高,9月中旬达到峰值后波动下降,NH4+-N无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溶解氮中DONNO3--NNH4+-N;DOC和DON的输出量与降水、不同土层(20、40、60、90、120cm)地温和不同深度(10、20、40、60cm)土壤水分、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90、120cm土壤水分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NH4+-N的输出量与降水、气温、水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NO3--N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  相似文献   
87.
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干旱山地为研究对象,对海拔2 700~3 000 m典型草地群落的草本种类、高度和生物量等进行调查,并同步测定样地内的土壤水分,分析草地生物量随海拔高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及草本生物量和土壤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草地地上生物量平均值为135.36 g·m-2,并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模式,在海拔2 900 m时最高,为176.79±28.37 g·m-2。地下生物量平均值为946.13 g·m-2,并随海拔升高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海拔3 000 m时最高,为1 301.19 ±68.24 g·m-2。(2)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在不同海拔高度间差异性显著(P<0.05);该流域干旱山地草地根冠比在4.14~11.95之间变化。(3)在生长季5~9月份,干旱山地草地土壤含水量在9.23%~31.31%之间波动,平均值为14.94%。(4)草本地上、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平均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784和0.7843。在不同海拔草地群落中,不同土层含水量对草地生物量的贡献不尽相同,但60 cm以上根系主要分布层内的水分对草地生物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农田的固沙效应及其微观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及其工程化核心技术的提出与应用,为毛乌素沙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推进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支撑。前期研究对利用层面的技术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并取得显著进展,而在潜在风险层面特别是关于复配土壤的固沙效应及其微观机理的探索则相对薄弱。基于集沙仪、扫描电镜及激光粒度仪,结合野外定位试验和室内仪器观测,对毛乌素典型原状沙地及复配农田的输沙特征差异及其固沙微观机理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观测周期内,原状沙地输沙总量为4 951 g,远高于复配农田2 436 g的输沙总量,原状沙地更易受风蚀,而复配农田土壤起沙风速大、输沙量较小,具有明显的固沙效应;(2)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原状沙地土粒(沙粒)粗骨化、无粘结,而耕种两年的复配农田土壤中已出现团聚体;(3)激光粒度仪分析显示,原状沙地的粉、黏粒含量仅为2.74%,而复配农田这一比例增至15.12%;(4)复配土防风固沙效应的形成与粉粒和黏粒含量及土壤结构等紧密相关。鉴于复配农田输沙固沙能力的动态差异性和风力敏感性,进一步实施复配成土造田工程时,宜在复配农田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区域及成片农田内适当布设具有防风功能的适生草类或灌木条带。  相似文献   
89.
中晚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气候变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位于中国北方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部锦界剖面磁化率、有机质含量、CaCO3含量的分析,重建了7.5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显示:中晚全新世毛乌素沙地东南部环境与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7.5~4.6 ka BP,夏季风占主导,气候暖湿,与全新世大暖期对应;4.6~3.3 ka BP,气候突变为干冷并波动频繁;3.3~2.5 ka BP气候以干冷为主。另外,存在5次千年尺度的干旱事件:7.0~6.8 ka BP、6.6~5.7 ka BP、4.6~4.1 ka BP、3.7~3.5 ka BP、3.3~2.5 ka BP。研究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0.
毛乌素沙区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毛乌素沙区在自然条件、沙漠化程度和变化趋势及产业经济发展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合理地进行区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选取自然条件、沙漠化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等方面12个指标,将毛乌素沙区划分为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过渡区、毛乌素沙地腹地典型草原区和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区3个区、7个亚区、12个小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亚区和小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