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30篇 |
免费 | 1737篇 |
国内免费 | 97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1篇 |
大气科学 | 474篇 |
地球物理 | 1313篇 |
地质学 | 3369篇 |
海洋学 | 405篇 |
天文学 | 64篇 |
综合类 | 304篇 |
自然地理 | 79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242篇 |
2023年 | 206篇 |
2022年 | 304篇 |
2021年 | 284篇 |
2020年 | 235篇 |
2019年 | 280篇 |
2018年 | 242篇 |
2017年 | 181篇 |
2016年 | 221篇 |
2015年 | 269篇 |
2014年 | 272篇 |
2013年 | 247篇 |
2012年 | 293篇 |
2011年 | 263篇 |
2010年 | 260篇 |
2009年 | 267篇 |
2008年 | 260篇 |
2007年 | 286篇 |
2006年 | 276篇 |
2005年 | 235篇 |
2004年 | 227篇 |
2003年 | 173篇 |
2002年 | 183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55篇 |
1999年 | 161篇 |
1998年 | 126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84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200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生在蒙冀辽交界地区的472个地震的P波初动符号资料,应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获得了蒙冀辽交界地区0.25°×0.25°精细应力场,所得应力场结果基本覆盖整个蒙冀辽交界地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 ①蒙冀地区受拉张应力体系作用,主压应力场为东向,源自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强烈挤压作用。综合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为正断层和走滑型,P轴整体呈NE、NNE向,T轴整体呈NW或NNW方向,与前人研究该区域活动构造运动和地块受拉张和裂陷作用相符合。②蒙辽交界地区P波矛盾比较大,震源机制界面较为散乱,蒙辽或冀辽交界地区辽宁一侧震源机制解以逆断层为主,辽南地区震源机制以正断性质为主。 相似文献
32.
33.
CAI Jun-chao JU Neng-pan HUANG Run-qiu ZHENG Da ZHAO Wei-hua LI Long-qi HUANG Jian 《山地科学学报》2019,16(4):924-934
Recently, various toppling slopes have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China. The slope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Laxiwa Hydropower Station, located on the main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Qinghai Province of Northwest China, is a typical hard rock slope. Further, its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mmon natural hard rock toppling. Because this slope is located close to the dam of the hydropower station, its deformation mechanism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detaile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urveys, four stages of deforma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using discrete element numerical software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nalysis methods, including toppling creep, initial toppling deformation, intensified toppling deformation, and current slope formation. The spatial and time-related deformation of this site also exhibited four stages, including initial toppling, toppling development, intensification of toppling, and disintegration and collapse. Subsequently, the mechanism of toppling and deformation of the bank slop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exhibit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developing the prevention–control design of toppling and for ensuring operational safety in the hydropower reservoir area. 相似文献
34.
35.
先天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病原的传播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甲壳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仅具有先天免疫,而不具备适应性免疫,其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实现免疫防御功能,抑制病原体增殖。JAK/STAT途径是调节无脊椎动物免疫反应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从细胞因子受体(Dome)、JAK酪氨酸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调节因子的结构、在宿主体内的表达及发挥的功能等来综述在养殖甲壳动物中JAK/STAT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目前已在对虾、螯虾和蟹等近十种甲壳动物中报道了此通路的元件,而且各元件均具有保守的典型结构域,同类元件在不同种类甲壳生物中的结构有所差异,但是功能基本相似。这些元件均被证实通过调节JAK/STAT通路的信号转导来影响抗病能力。目前仅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中鉴定出JAK/STAT信号通路的所有元件,对其他甲壳动物中剩余元件的鉴定仍有必要,并且甲壳动物JAK/STAT信号通路对其他信号通路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通过本文希望能为该通路在甲壳动物中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36.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岩心观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岩石物性等分析,系统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典型中深层(西北区南翼山构造E32-N1)混积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储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混积岩以(泥质)泥晶灰岩、钙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和粉砂岩及其混积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改造的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为特征,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非渗透;有利于形成储层的成岩作用是溶蚀和构造裂缝作用;储层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岩性是基础,裂缝是条件,溶蚀是关键"。这可为区域中深层混积岩储层,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储层的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7.
覆盖型岩溶塌陷的空间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危害性最大的覆盖型岩溶,建立考虑土盖层厚度和岩土体类型的典型岩溶地质结构模型,分析其在地下水位升降及地表水入渗情况下的塌陷机制。结合具体岩溶工程问题,提出“物理探测-工程勘察-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数值模拟-监测评价”的岩溶塌陷空间预测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湖北省黄石市一处典型覆盖型岩溶灾害区。在物理勘探、工程勘察和岩土物理力学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岩溶塌陷数值模拟表明,相对于地下水位快速升降,因地表水入渗导致黏土盖层软化引起的地面沉降更大。依据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研究区地面及房屋裂缝的发展情况,划分出塌陷危险区的具体空间范围。实践证明,该岩溶塌陷空间预测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可靠性,可作为类似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8.
用 4 4 2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川滇次级地块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使用 771次 3级左右地震的滑动角λ参数统计确定震源断层的错动方式 ,并用中强地震P波初动解的N轴仰角的统计分布结果得到的震源断层错动或滑动型式去佐证。拟合中强地震的矩张量速率式 ,计算了川滇次级地块各地震构造区的年均滑动速率 ,并进行比较。根据 1980— 2 0 0 1年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和滇中地块边界断裂带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定期复测结果 ,分析了水平和垂向年均形变速率。川滇地块间的运动是不均匀的。川青地块的运动方向为SEE。雅江地块压应力场优势方向为SSE ,相对川青地块的运动速率更大。滇中地块承袭雅江地块的运动方向 ,略偏东。密支那滇西地块压应力场有 2组优势方向 ,存在向NE方向的推挤和SSE方向的逃逸 ,活动速率大 相似文献
39.
40.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要素、结构、功能和产品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媒介和通道。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其影响机制调节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强度和保护方式,对于实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研究对象,依托遥感数据修订ESV核算结果,更加准确地揭示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引入面板分位数回归深入探索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的分段效应,增加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机制的认识。结果显示:① 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ESV减速下降,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和珠江入海口两岸等城市快速扩张区。② 在城市交界处,土地利用变化会带来更为强烈的ESV变化。③ 在ESV水平不同的区域,影响因素具有不同的影响效果。用地完整度仅在ESV的低值区可以促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气温对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正向作用随ESV的提高而增强,经济密度对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负向作用随ESV的提高而减弱,二者均会导致ESV高值区与低值区间的差距增大,形成“自然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