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9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01.
302.
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利用HadCM2和ECHAM4气候模式比较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浓度逐年递增1%情景下中国区域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渐进递增情景下,至21世纪末期,相对于1961-1990年的气候基准值,全国地面平均气温增幅可达5—6℃。与地面气温的变化相比,降水量的波动幅度较大,但全国范围内降水量变化的总趋势也是增加的。中国区域地面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地理分布显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南方区域,HadCM2预测21世纪末期降水增加可达0.9mm/d,ECHAM4预测可达0.6mm/d;ECHAM4模式模拟的气温增幅比HadCM2高,尤其是在冬季及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HadCM2模式模拟的降水量的增加较大,但两个气候模式模拟的地面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总趋势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303.
蔡庆丽 《福建地理》2005,20(3):51-54
地理情景教学法是在心理学、方法论和教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利用各种地理现象和手段,设计出一些真实性或准真实性的情形和景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启动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智能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而为改变以往传统地理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潜在智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04.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地持续利用案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本文选择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研究地区,通过野外调查、土地利用填图,结合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4种基本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附加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开展了生态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评价。提出:在得到大量外部经济支持的前提下,应积极实行1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的方案,其中在中等坡度的地区(15°-25°)应发展果园和经济林;若缺少外部强有力的经济支持,该区土地利用调整应逐步开展,短期内(约0-5年),建议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其中,坡度大于25°,地形条件较好的地区应种植果园和经济林;中期(约5-10年),坡度大于20°的黄土地区应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其中坡度介于20°-25°之间的地区应转变为果园和经济林;10年之后,建议大于15°的坡耕地全部转变为其他用途,其中坡度介于15°-25°的黄土地区应转变为果园和经济林,坡度大于25°的地区转变为林地/灌丛和草地  相似文献   
305.
本文就中学地理多媒体教学情景创设的依据和重要意义,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从创设多媒体教学情景类型和教育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加速了长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这对当地动植物的生境质量造成了影响,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境质量变化开展长时间多时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1980–2018年)与未来土地利用模型模拟出未来四种情景(A1B,A2,B1,B2)下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2050年,2100年)为基础,借助环境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In VEST)模型评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研究区的坡度(R=0.502,P <0.01)和海拔(R=0.003,P <0.05)、人口密度(R=0.299,P <0.01)、NDVI(R=0.366,P <0.01)与生境质量显著相关;(2)从1980年到2018年,研究区总面积61.93%的土地生境质量下降,38.07%的土地生境质量上升;在A2情景(人口密度大,环境技术投入少,传统能源成本高)和B2情景(中等人口密度,中等绿色技术,区域政府间缺乏合作)下,研究区的生境质量将下降;(3)长江下游的生境质量恶化程度高于中游,研究区北部的生境质量恶化程度低于南部。整体上,积极的环境保护政策是有效的,但并未根本上遏制生境质量的整体退化趋势。区域发展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在处理生态问题时,要注重省际合作。本研究可为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和国际上的类似流域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07.
距离是影响游客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多维距离因素对出境旅游的影响尚缺乏基于不同阶段情景的讨论.该文基于2009-2018年我国居民赴全球73个国家的出境旅游人次数据,引用CAGE距离理论框架,从地理、文化、制度、经济多维度距离综合视角,采用双向固定回归模型,考察我国出境旅游发展不同阶段情景下多维距离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1)多维距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国出境旅游,其中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对我国出境旅游产生显著的负效应,而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表现为正效应.2)多维距离在不同阶段情景下呈现差异化的作用特征,在一般阶段情景下,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对我国出境旅游具有制约作用,而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在出境旅游环境利好情景下,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成为促进我国出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地理距离仍然制约着我国出境旅游.研究结果对探索不同阶段情景下多维距离对我国出境旅游的综合作用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08.
随着北极冰层逐年消融,穿越北极的航行逐渐成为可能.由于北极航道能够大大缩短亚欧、美欧之间的航行距离,北极航道的通航可能会对世界贸易网络格局造成冲击.基于此,该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世界贸易网络的历史发展特征,并结合相关情景设计分阶段预测北极航道开通对世界贸易网络格局的冲击特征.结果显示,世界贸易网络整体呈发展态势,但各节点发展不均衡,各个地缘政治区域以及北极航道利益相关国家(地区)的贸易地位都有不同变化;北极航道的开通对于沿线及其延长线上相关国家权益的发展有利,但对沙特、埃及、新加坡等传统航道重要节点的中心地位、中介能力和核心程度会起到稀释作用,使世界贸易减少对传统航道的依赖.基于研究结果,认为推进北极航道开通对于减少中国对传统航道的依赖、分散航运风险以及"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均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09.
夏海斌  刘敏 《地理研究》2021,40(10):2838-2855
胡焕庸线(简称胡线)是重要的人口分界线,更是一条展现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综合视角下的国情分界线。通过构建环境因素影响下的人口潜力模型,结合四组气候系统模式驱动下的作物模型和水文模型,模拟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和代表性浓度路径(RCPs)复合情景下中国未来近期(2030年)和中期(2050年)人口时空变化趋势。发现:① SSPs情景下中国未来胡焕庸线东西两侧人口比重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而在考虑SSPs-RCPs的复合情景下,胡焕庸线东西两侧人口比重的差距比仅考虑SSPs情景时要有所缩小。前者的原因是胡线东侧地区城市规模和等级远高于胡线西侧地区,在中国人口城市化大背景下,胡线东侧人口占比相对提升。而后者原因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胡焕庸线西侧地区的水热条件变化较之东侧有利,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了人口的环境承载力。② 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比重的影响要远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③ 从胡焕庸的北、中、南三段区域来探讨胡焕庸线突破的可能性,胡线中段区域由于黄河等河流流经区域有较好的水资源条件,有利于推进该区域的城镇化建设,成为人口向胡焕庸线以西迁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10.
基于模式优选的21世纪中国气候变化情景集合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估是制定气候变化应对和适应策略的科学基础。本文利用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30个气候模式的模拟数据,通过评估各模式对历史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筛选出模拟区域气候变化的最优模式组合,进而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PLS)集合预估模型,据此利用最优模式模拟结果预估区域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本文基于最优模式建立的PLS集合预估模型不仅优于传统的多模式集合平均,而且也优于利用全部模式建立的PLS集合预估模型,体现了模式优选过程的重要性。本文基于优选模式的PLS集合预估模型预估结果表明:① 21世纪各区域温度将持续上升,且冬半年升温速率总体大于夏半年,北方地区升温速率总体高于南方地区;RCP 4.5排放情景下温度上升先快后慢,转折点出现在21世纪中期,RCP 8.5排放情景下,呈持续增加趋势,至21世纪末的升温幅度约为RCP 4.5情景的2倍。② 21世纪各区降水变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并表现出高排放情景大于低排放情景,少雨区大于多雨区的特征,但是降水增加过程伴有明显的年代际波动。对比发现,传统的等权重集合平均全部模式(EMC)方法预估的中国夏季变暖速率高于冬季,且降水基本呈线性增加,有悖于全球变暖的基本特征及中国降水具有鲜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基本认识。因而,本文预估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均更符合中国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