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2篇
  免费   453篇
  国内免费   406篇
测绘学   208篇
大气科学   714篇
地球物理   1082篇
地质学   984篇
海洋学   15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0篇
自然地理   50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proliferation of soybean monoculture and its expansion into previously marginal territories in Argentina have resulted in land conflicts and attacks on peasant communities that possess land without having secured tenure. However, the rapid and intensive modernisation and industrialisation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has had differentiated effect on different territories in Argentina. This article posit that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requires an extended temporal analysis. While social research tends to focus on the present or recent past, this paper joins calls for greater attention to historical context and processes when examining current social dynamics and geographies. Focusing on the province of Santiago del Estero in Northwest Argentina, this paper provides a particular temporal-thematic approach for conducting such a historical path analysis, which here focuses on the province’s changing agrarian structures and political shifts that resulted in a complex, irregular and subsequently unstable land tenure system.  相似文献   
92.
鄱阳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后的防洪减灾形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鄱阳湖区“退田还湖”的实际资料,采用洪水模拟的方法分析计算出“退田还湖”降低湖口站洪水位和减少1954年洪水超额分洪量,分析了“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的防洪减灾形势,提出应继续加强对鄱阳湖区防洪工程的建设,探讨了“退田还湖”后江湖洪水关系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3.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从苏锡常地区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出发,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即基岩起伏形态差异、第四纪沉积结构差异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是引发地裂缝灾害的内在条件,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灾害的外在因素.通过对地裂缝灾害成因类型的系统划分,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地裂缝灾害分区评价、防治规划等工作提供了先导性意见和理论基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4.
赵本磊 《江西地质》1999,13(2):115-118
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的形成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原因,系天、地、生、人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是人类与自然不协调的表现。防治长江洪涝灾害要全面规划;上、下游与大、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除害兴利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要注意处理好与自然和谐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95.
四川汶川MS 8.0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付碧宏  时丕龙  张之武 《地质学报》2008,82(12):1679-1687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MS 8.0级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形成了空间上基本连续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地震断层)。根据地表破裂带的解译标志及影像特征,我们充分利用震后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飞机所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以及我国台湾福卫-2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详细解译分析,并结合震后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与验证,初步查明了四川汶川MS 8.0级大地震所产生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分布特征。遥感解译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总计长约300 km,其几何学特征十分复杂,主要沿先存的NE走向活动断裂带呈不连续展布;变形特征以逆冲挤压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按同震地表破裂带所在断裂带位置,可将其分为两条: 中央地表破裂带: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从西南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平武县水观乡石坎子北东一带,长约230 km,最大垂直位移量达6.0 m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达5.8 m;山前地表破裂带:沿灌县-安县断裂带分布,由都江堰市向峨乡一带开始呈北东向延伸至安县雎水镇一带,长约70 km,以逆冲挤压为主,最大垂直位移量可达2.5 m。此外,遥感图像分析还表明上述地表破裂带与地质灾害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挤压逆冲-走滑型地震断层的致灾效应研究是未来应该加以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6.
汶川大地震(MS 8.0)同震变形作用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的汶川大地震(MS 8.0)波及半个亚洲,震撼整个中国。本文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对发育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产状、继承性复活与变形特征,以及同震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表明这次汶川大地震(MS 8.0)沿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和安县-灌县逆冲断裂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前者产生以高角度逆冲兼右旋走滑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75 km,后者产生以缓倾角逆冲作用为特征的地表破裂带长约80 km。汶川大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具有分段性特征,并与地表破坏程度的分带性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详细研究表明,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产状直接影响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汶川大地震(MS 8.0)沿呈高角度陡倾的北川-映秀逆冲断裂发育的同震地表变形所产生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震地质灾害的强度比沿缓倾角的安县-灌县逆冲断裂要强。从各种类型的地震断裂来看,具有垂直运动的逆冲型地震断裂所造成的地表破坏程度和地质灾害强度比具水平运动的走滑型地震断裂要强。因此,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和同震地表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7.
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西藏樟木口岸是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也是西藏最大的边贸中心口岸。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之后,西藏樟木口岸因多次发生滑坡灾害,而导致口岸关闭。为了调查樟木口岸区域滑坡灾害的分布和变形情况及更好的服务于区域减灾防灾,利用InSAR技术对覆盖该区域的Sentinel-1A和ALOS-2两种卫星影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通过分析视线向年均形变速率图,圈定了17处疑似滑坡,并对其中的5处典型滑坡进行时间序列形变特征分析,监测识别出的滑坡基本沿318国道所在一侧的波曲河左岸分布。InSAR调查结果表明受地震影响樟木地区的滑坡多分布在沿波曲河左岸的陡峭山体上,中尼公路迪斯岗至友谊桥段的古滑坡出现了局部复活的现象,同时樟木镇居民所在的城区也发育有扎美拉山危岩体崩塌滑坡灾害。   相似文献   
98.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我国生态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但时至今日生态地质学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鉴于此,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地质研究进展: 国际上,俄罗斯建立了生态地质学研究体系,美国发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是与生态地质研究十分契合的主题; 在国内,生态地质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态-地质”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以及地质环境影响下的系统性生态修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质学涵义及其研究内容、方法技术创新及学科体系构建思路,以期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地质系统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
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是“数字福建”的一个组成内容。该文结合福建省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与防震减灾数值模型的集成方法 ,论述了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结构、内容、功能和组织方式 ,分析了地震风险评估、建筑物易损性评价、生命与财产损失估算、救援与救灾管理调度等模型的集成方法 ,设计了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00.
天山公路地质灾害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公路由于其特殊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及受降雨、地下水等因素,严重影响其正常通行,同时天山公路还经常受到泥石流、滑坡、崩塌、溜砂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这对该公路稳定性和沿线居民的安全性都具有一定的威胁。因此,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一套适应于天山公路的地质灾害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就显得尤其重要。该系统的建立,对天山公路的建设改造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天山公路地质灾害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强大的ArcEngine开发组件,针对新疆天山公路实际,引入RS、GIS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手段,采用相应的数学分析评价模型,对提高天山公路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和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以及评价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