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8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249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423篇
海洋学   10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15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Graphite is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non-metallic minerals with a wide variety of uses, and is an important commodity used in the emerging industry of China. Graphite is sourced from 170 mine areas in China from 25 provinces. This contribution is on a study of 15 regions in China with known graphite resources based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es of the regional metamorphic, contact metamorphic, and hydrothermal types of graphite. The knowledge gained on the metallogenesis of graphite in China is used to develop a model for choosing prospective regions for graphite, and to target areas for detailed exploration. It outlined 28 prediction areas with predicted graphite resources of about 1.63 billion tonnes to a maximum depth of 500 m in the Heilongjiang, Jilin, Liaoning, Shandong, Inner Mongolia and Hunan provinces. And of these, the predicted flake graphite resources in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been totalling almost a billion tonnes representing almost 60% of China’s graphite resource. As a result of this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graphite has been formed during restricted periods of time, with the regional metamorphic type being the main style pres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22.
ESEP3.0专家系统在新疆年度地震形势预测中的应用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5,19(1):74-80
使用2000—2003年度新疆地震局震情研究报告中的资料建立异常证据文件,应用ESEP3.0专家系统进行了推理预测,将其中的1年以内的预测意见与这4年新疆“震情研究报告”的预测意见及实际发生的地震情况进行了对比,并按中国地震局制定的“地震预报评分办法”进行了评分,最后认为:ESEP3.0专家系统目前可以用于新疆的年度地震趋势和地震危险区预测。  相似文献   
23.
唐盟 《热带地理》2015,35(5):739-744
以南海海域200 m等深线水深图和南沙群岛海域11幅1﹕250 000海图以及1﹕800 000海图为基础数据,使用ArcGIS 10.1,采用墨卡托投影,CGCS 2000坐标系对海图进行配准并进行矢量化处理,提取图中水深点、岛礁位置信息、礁坪、礁体位置信息。通过对被越南侵占的南沙群岛29座岛礁的空间分析,认为被占岛礁在空间上存在“一纵一横”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沙群岛被占岛礁南子岛、景宏岛、南威岛、六门礁从N至W构成了4个核心和广雅滩1个次核心的岛礁空间分布战略格局。通过对被占岛礁面积、礁坪面积及礁体面积进行插值处理,叠加分析,按重分类方法将插值结果按数值大小划分为5类,予以揭示被占岛礁的重要程度及未来开发潜力。通过分析越南侵占岛礁的岛屿面积与礁体面积比值,指出鸿庥岛、景宏岛、西礁、中礁、毕生礁、六门礁、柏礁有较大填海造陆潜力的岛礁。  相似文献   
24.
柴达木盆地沙尘暴气候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0年柴达木盆地11个气象站的沙尘暴观测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1980~2000年3月至5月的40次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路径、影响因子及其预报指标4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柴达木盆地春季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oposed New Zealand Coastal Policy Statement is set within the context of its Resource Management Act legislative framework and in term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fundamental influence of policy statements on coastal management in New Zealand. This discussion is coupled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rong policy directions in the proposed statement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giving effect to these policies on the regional and unitary authorities tasked with this responsibility.  相似文献   
26.
利用1970~2000年安阳市高温天气资料和实时资料,分析了安阳市2000年6~7月两次区域性连续高温天气的天气形势、地面要素特征、地形影响及高温天气变化周期,揭示了高温天气的成因,找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27.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雨滴谱资料,对2012年8月3日发生在伊犁河谷的一次较大范围暴雨的天气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和降雨微物理特征等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200hPa西西伯利亚西风槽、500hPa中亚低涡和地面冷锋是这次强降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河谷喇叭口地形对气流的机械挤压、东高西低地形对对流的触发、地形强迫抬升对对流和降水的增强具有重要影响。这场降水过程属于积层混合云降水,其中大面积的层状云中嵌有多个对流云团,这些云团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对流性雨带,通过对暴雨雨滴谱演变分析得出,这次暴雨主要降水由对流性云团造成,对流云团微物理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其中存在多个强降水中心,其水平尺度多维持在10km左右,持续时间维持在5分钟到10分钟之内,降水集中且雨滴数浓度较高,一般在1000m-1个以上,雨滴谱宽及分布差异很大,小于1mm粒子数浓度很高,对雨强的贡献占两成以上。  相似文献   
28.
基于观测系统能力分析和审查工具(OSCAR)选取各气象应用领域对地面观测要素的需求指标,对遵义市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网现状进行评估分析,提出相应规划思路,旨在提高地面自动气象站网优化布局,推进气地面象观测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9.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以及GDAS资料,对2021年10月2-7日山西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的乌拉尔山低槽后部冷空气扩散,中纬度短波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交汇,同时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强烈上升运动,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稳定维持,及低层水汽不断输送并形成辐合,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动力和水汽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分为对流性降水和稳定性降水2个阶段,2阶段水汽输送通道的源地、路径、高度均有明显差异,但水汽输送贡献率均以对流层中低层山西南侧的水汽输送占主导地位。降水开始前,对流层中上层存在对称不稳定,大气可降水量明显跃增;对流性降水阶段,干空气不断入侵,对流不稳定快速建立与释放,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区与强上升气流配合,导致山西出现强对流天气。地形的阻挡、抬升及地形收缩作用,对局地极端强降水具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30.
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发展态势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优质的天然牧场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近年来,该草原中的砂质草场已大面积发生沙漠化。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遥感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在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现状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着重从地质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探讨了该区沙漠化的成因。认为沙漠化的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环境因素是形成沙漠化的基础,地表的土壤和植被是草原良好的保护层,人类对草原的破坏是导致沙漠化的直接原因。最后,对沙漠化的防治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