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9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237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367篇
地球物理   232篇
地质学   504篇
海洋学   19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55篇
自然地理   98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31.
杨强  王运动  李丽  王心源  何立恒 《遥感学报》2016,20(6):1424-1434
人口经济的时空耦合态势是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重要体现,可有效地指导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和环境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密度基尼系数、人口经济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35年-2010年6期县级行政单元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实现人口密度分界线的空间刻画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合1952年-2010年省级行政单元人口、经济统计数据,从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耦合及其空间一致性两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经济与人口分布的时空差异,剖析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不尽相同,东西部差异较大,且不均衡态势日益明显。(2)胡焕庸线至今仍能很好的概括中国人口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是甘肃、宁夏、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分布已经在局部范围内突破了胡焕庸线的限制,中国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向西部转移的趋势。(3)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的地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但省际一致性在不断缩小,人口集聚具有较强的经济导向性。(4)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在1952年-2010年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各异:全国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东北地区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高且还在改善,东部与中部保持稳定,西部较差且呈减弱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73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与河南生态经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昊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54-57,70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的战略措施,是关系国家经济布局的重点工程。文章概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情况及其意义,并对中线工程实施后对主要水源区和受水区河南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产业及循环经济的河南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33.
由于历史原因,处于河南省边缘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农业资源丰富。但是,这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这一发展思路,文章提出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培育产业集群和加强城市分工协作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734.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循环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层次,而制度则是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剖析,首先讨论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制度的需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不仅有对正式制度的需求,而且还有对非正式制度的需求;然后进一步分析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和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一般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735.
新疆县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文章从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的技术创新能力、需求能力、供给能力、对外贸易发展、经济政策等因素出发,从5个方面构建了由13个指标组成的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和均方差3种方法的组合评价法对新疆县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36.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分析--对16个农村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南省16个村的调查分析,指出: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结构、规模、文化素质等存在较强关联,与村域在年内耕地减少量呈现一定相关,尤其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面积有密切关系;河南省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低,而农户兼业化随着时间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在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中。村域所在县(市)的影响程度大于较大范围的地(市)的影响程度,但地(市)影响程度正逐步加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文因子逐渐增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村域的历史基础也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737.
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在全面论述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论与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应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并给出了循环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分析了旅游经济发展如何运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制定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循环型旅游,最后提出实现循环型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38.
刘家仁 《贵州地质》2006,23(2):142-146
本文介绍了人为矿床的概念和研究概况,论述了人为矿床的分类、特征及开发利用的意义、优势、工作重点和难点。文章指出:人为矿床就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可以进行规模化利用而现在仍被视为“废弃物”的各种物质;人为矿床大多具有污染源和资源的双重属性,开发利用人为矿床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釜底抽薪之法,开发利用人为矿床可以收到经济和环保的双重效益;人为矿床具有活动性和增生性,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床,开发利用人为矿床,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人为矿床的分布与人类活动区域相关、赋存状态迥异于自然矿床、物质成分十分复杂;人为矿床具有可人为控制的特性;开发利用人为矿床,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  相似文献   
739.
Kebun culture’ is a distinctive, emergent form of rural sensibility and social-economic relations in Malaysia.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ories of ‘planetary’ or thoroughgoing urbanization, the ethnographic evidence presented in the article illustrate a case of urban annexation of rurality, in which kebun (orchards) are detached from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villages and incorporated into urban-centered Malay society. Kebun, as productive land with non-rice crop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associated with rural kampung (village).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oroughgoing urbanization, driven by both rural-to-urban migration and in situ urbanization of rural kampung, simultaneously produced a social disintegration of Malay kampung and increasingly urban-oriented Malay society. The kebun, which previously was an ancillary part of kampung social ecology has become dissociated from kampung and instead operates as an annex of urban-centered social lives. Kebun are also distinctively individuated rather than communal socio-economic projects. In both reserve lands and kampung areas, urban-based Malays and rural-to-urban return migrants are involved in kebun projects, through which they engage with nostalgic notions of rurality, but without the social entanglements of kampung social re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kebun projects, urban Malay subjects enter into new social relations, albeit ones marked by commodification.  相似文献   
740.
现代渔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战略、经济、文化、社区等4个层面论述了现代渔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从战略层面看,现代渔业是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层面看,现代渔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新的亮点和着力点;从文化层面看,现代渔业是促进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从社区层面看,现代渔业有助于运用先进的理念引领新农村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