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3 毫秒
81.
根据1978—2015年渤、黄海沿岸观测风应力场与二维非线性垂直平均风生流模式,以及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调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渤、黄海月平均风生流速度势、流函数场季节循环时空模态与年际变异.渤、黄海月平均风生流速度势、流函数场主要有两种时空模态,季节周期分量是时空模态的主要分量.由于风应力场季节循环变异,渤海流函数场季节时空循环变异程度大于速度势场,速度势、流函数场第二模态是季节变异的主要分量,黄海速度势场季节时空循环变异程度大于流函数场,速度势场第二模态是季节变异的主要分量.由于月平均风应力场强度年际变化显著线性减弱,渤、黄海季节平均风生流场强度年际变化也显著减弱.渤、黄海暖流与冷水团季节生消是风生流水平环流与垂直对流对冷 暖水体输送与汇集共同作用的结果,渤、黄海春、夏季辐合上升环流延缓及减弱了浅层暖水向深层传播,是春、夏季冷水团与温跃层形成的重要动力因素,因此,速度势是研究渤、黄海风生流场十分重要的因素.冬季渤海中部、黄海东部反气旋型及辐散下沉环流与黄海中部气旋型环流、辐合上升环流是黄海暖流季节转换与强度的主要动力控制因素,夏季黄海东部气旋型环流、辐合上升环流与黄海中部反气旋型环流、辐散下沉环流是黄海冷水团季节转换与强度的主要动力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2.
1964-2008年辽宁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全区近45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 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站Z指数进行了EOF和REOF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天...  相似文献   
83.
利用1999—2009年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60个县市站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和安庆市探空站逐日资料,研究了中低层不同风向配置下局地降水与大尺度降水场之间的关系,以3种不同预报对象及相应的预报因子分别采用神经网络和线性回归方法设计6种预报模型对观测资料进行逼近和优化,从而实现空间降尺度.分析对比6种预报模型46站逐日降水量的拟合和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采取相同的预报对象及预报因子的BP神经网络模型在拟合和预报效果上均好于线性回归模型,可见夏季降水场之间以非线性相关为主;神经网络模型预报结果同常用的Cressman插值预报相比,能很好地反映出降水的基本分布及局地特征;预报对象为单站降水序列的神经网络模型在以平原、河流为主要地形的区域预报效果较好,预报对象为REOF主成分的神经网络模型则在山地和丘陵地形区域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4.
Seasonality and causes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study the seasonality and causes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YSWC) in detail, rotat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REOF) and extended associate pattern analysis are adopted with daily sea surface salinity (SS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sea surface height (SSH) datasets covering 1126 days from American Navy Experimental Real-Time East Asian Seas Ocean Nowcast System in the present paper.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s, the YSWC is a mean barotropic flow as compensation of winter-monsoon-driven surface currents, which has been directly observed. When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weakens, so do the meridional pressure gradient of the surface seawater and the YSWC, while the transversal pressure gradient changes rather slowly that results in the YSWC left turning. In addition, there is southward mean flow compensation of summer-monsoon-driven surface currents, which actually was also directly ob-served.  相似文献   
85.
内蒙古地区气温变化的季节和区域差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内蒙古地区1961~2003年101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根据四季气温变化的一致性进行区域的划分,并分析气温变化的季节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的四季气温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春、秋、冬季的气温场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区域,而在夏季,则划分为西部、东南部和东北部三大区域;在年际波动方面,除夏季的东南区以外,近43年中各区四季气温的变化都经历了一次显著的由降而升的转折,转折点大致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或90年代初、中期;在线性趋势方面,东部区春、夏季的升温幅度和显著性大于西部区,而西部区秋、冬季的升温幅度和显著性则大于东部区。一般而言,冬季和夏季升温最为显著,其次是春季,秋季升温最为微弱。  相似文献   
86.
中国近50a积雪日数与最大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王春学  李栋梁 《冰川冻土》2012,34(2):247-256
通过REOF和非参数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以1958/1959-2007/2008年度中国557个气象台站的积雪观测资料为基础,对中国积雪日数与最大积雪深度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中东部为中国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的3个大值区;近50a来,春、秋季中国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在整体上呈现缓慢减少的趋势,冬季积雪日数和最大积雪深度呈现增加的趋势.气温是影响积雪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7.
东亚冬季风的区域差异和突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道明  李崇银 《高原气象》2009,28(5):1149-1157
使用1957年9月1日\_2002年8月31日共45年ECWMF的温度场、 海平面气压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 采用EOF、 REOF相结合的方法, 对东亚冬季风进行了区域划分, 即蒙古区、 日本区及中国东部区。分析3个分区的区域平均1000 hPa温度、 海平面气压、 风场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后, 发现各个分区的物理量演变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认为对冬季风活动进行区划研究是必要的; 同时发现风场中风向在冬季风的建立和撤退时较易出现突变特征。对各个分区的风场进行了气候突变检验, 得到各个分区冬季风建立和撤退的不同日期。  相似文献   
88.
中国降水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Precipitation regimes of China were mapped by us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with orthogonal rotation based on normalized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data at 400 stations from 1961 to 2006.The regional boundaries were defined with the maximum-loading approach.The results identified 13 consistent and contiguous precipitation regions with distinct regional variations in China that are expected to reflect dominant regional patterns focusing on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The precipitation regionalization is operationally useful for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climate predictions.  相似文献   
89.
中国华东地区夏季高温的时空特征和年际变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利用中国华东地区1961-2004年夏季(7-8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夏季气温的总体变化特征,指出华东地区夏季气温具有降低的长期趋势。定义3项判别标准,得出该区域44a来有10个异常高温夏季。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表明,华东地区夏季平均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域:北区气温在21世纪初有明显上升,中区和南区气温无显著突变;各区域气温以2a、3~4a的周期振荡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异常高温年出现频繁。  相似文献   
90.
西北地区近40年年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82,自引:36,他引:46  
利用西北五省(区)137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对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演变规律及各异常区的周期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区降水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第一持征向量反映了全区一致的多雨或少雨,但也存在东西和南北的差异。(2)西北区年降水空问异常可分为6个气候区(异常型),即高原东北区、北疆区、青海东部区、西北东部区、南疆区、河西走廊区。(3)近40年中除高原东北区及西北东部区降水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各区呈上升趋势。(4)各异常区降水存在l0年以上较长周期和3~4年短周期振荡,但其显著周期及其年代变化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