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9篇
  免费   539篇
  国内免费   1100篇
测绘学   188篇
大气科学   514篇
地球物理   665篇
地质学   2015篇
海洋学   291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48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631.
秦岭公路隧道通风竖井岩爆预测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秦岭公路隧道2号通风竖井,为国内乃至世界公路隧道规模最大的竖井工程。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分析,岩爆是该竖井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为了从岩性角度评价竖井围岩的岩爆倾向性,开展了室内岩石单轴压缩变形试验和物理模型试验,根据改进脆性指数指标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表明竖井围岩有岩爆倾向性,必须加强岩爆预测和防治。根据水压致裂法的地应力测试结果和地应力分布特点,采用三维有限元回归分析反演了竖井工程区域的初始应力场。根据竖井围岩地应力场和Kirsch解得到的围岩二次应力场,结合Russenes和陶振宇岩爆判据,进行了竖井岩爆综合预测和分析,得出竖井有轻微和中等岩爆发生的结论,并提出岩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32.
王军  曹平  李江腾  刘业科 《岩土力学》2009,30(7):2158-2162
针对在建公路边坡,受切破、降雨和施工等影响引起边坡及铁路偏压隧道的严重变形,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计算程序FLAC3D以塑性力学、流变力学和渗流力学为理论依据,利用改进的黏弹塑性流变模型,分析山区挖方边坡和坡顶隧道联合稳定性的过程。通过自编的计算程序,对隧道边坡各种工况力学-流变-渗流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根据计算所得的位移和孔隙压力等值线分布特征,分析其潜在滑动带和隧道破坏影响区,确定其重点加固的范围。应用结果表明,工程抗滑桩桩顶位移监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比较吻合,改进的黏弹塑性流变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岩土类材料的流变特性。  相似文献   
633.
公路隧道局部塌方洞段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亢  徐进  吴赛钢  张爱辉 《岩土力学》2009,30(10):2955-2960
结合某公路隧道工程,以现场地质调查和监测资料为基础,在结构面发育且可能发生大规模塌方的围岩洞段,根据现场实际统计的优势结构面产状,采用关键块体理论、非连续变形方法(DDA)首先确定围岩主要的失稳破坏模式,然后运用连续介质分析程序FLAC,在DDA方法确定的围岩实际变形破坏塌方形态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分析,评价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及加固措施的有效性。分析表明,围岩破坏的主要模式为受结构面控制的局部块体的失稳,工程开挖后围岩不会发生大变形,这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为安全施工提供了保证。采用非连续变形方法和连续介质计算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隧道工程塌方稳定性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方法和经验可为类似工程参考并借鉴。  相似文献   
634.
水下盾构隧道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金华  何川  夏炜洋 《岩土力学》2009,30(11):3519-3522
在高水压条件下施工水下盾构隧道,渗流场对于结构及围岩应力场有很大影响。结合重庆主排水过江盾构隧道的修建,针对不同水压情况下的盾构隧道,采用有限元法对围岩及结构的渗流场和应力场进行耦合分析,获得施工期管片应力、位移及孔隙水压力分布。重点研究了管片的水压力分布规律,并与现场试验进行相互验证。结果表明:耦合效应下隧道管片需要承担更大的拉力,在设计中应按更不利工况进行配筋。所得结论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有了益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635.
岩质围岩施工阶段亚级分级的数量化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丽  王明年  房敦敏  陈炜韬 《岩土力学》2009,30(12):3846-3850
为了对隧道施工阶段的围岩分级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判定数据的可靠性,必需建立一套实用的施工阶段围岩亚级分级方法,为隧道施工阶段的围岩分级服务。考虑到目前采用的属性指标的实际情况,特采用数量化理论对施工阶段岩质围岩亚级分级进行定量评定。通过对国内外情况的调查统计,得到了公路隧道围岩亚级分级的指标体系;并依托工程实际情况,在72条隧道中采集了800余条样本,从中选出了500条数据进行分析,完成了以数量化理论为基础的施工阶段围岩亚级的定量判定方法研究,并通过工程实例对判定方法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岩质围岩施工阶段亚级分级指标为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性状态、地下水状态;建立的数量化分级判别方程和判别值的自检平均符合率超过85%;数量化理论在岩质围岩施工阶段亚级分级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36.
西安地裂缝活动现状及地铁隧道建设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永恒  邵生俊  王桃桃 《岩土力学》2009,30(Z2):399-403
汾渭盆地是国内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西安地处汾渭盆地,已经出露地表和隐伏的地裂缝共发现15条。在综合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深化了西安地裂缝成因的认识。通过西安地裂缝的活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针对西安各地裂缝的分布、活动状态和已有监测结果,给出了地裂缝带的最大地表宽度和地铁设防长度;针对地裂缝活动对衬砌结构的影响及破坏作用,从适应地裂缝变形、预防衬砌结构破坏和道床变形调控等方面,探讨了地基处理措施、结构加强措施、道床结构措施,阐述了西安地铁2号线通过地裂缝时地铁隧道建设的应对措施。目前,确立的“放”与“防”的设计指导思想是西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637.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干成  李成学  王后裕  赵月  胡萍 《岩土力学》2009,30(Z2):269-272
以北京地铁14号线马家堡东路站–永定门外大街站盾构区间隧道为背景,对隧道施工中的特级风险源--区间下穿京津城际铁路段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数值模拟。京津城际列车最大时速可达350 km/h,两轨面间的差异沉降不得大于5 mm,对地铁下穿段的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下穿段一定范围内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既有铁路纵向和横向沉降及不均匀沉降,从而保证既有铁路安全运营不受影响;同时,计算获得的管片后注浆参数及盾构机内土舱压力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38.
含水砂层隧道围岩失稳破坏机制及控制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小明  吕纬 《岩土力学》2009,30(Z2):291-296
饱和动态含水砂层的工程力学特性及隧道围岩的失稳破坏机制及稳定性控制是含水砂层隧道设计与施工中的重要课题。在回顾砂土应变局部化问题研究现状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含水砂层隧道工程中隧道围岩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含水砂层隧道围岩渐进性失稳破坏过程中有待研究的问题,这将有助于含水砂层隧道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39.
大型海底、海岸和沙漠沙丘的形态和迁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抒 《地学前缘》2009,16(6):13-22
海底、海岸和沙漠沙丘的迁移与其波高、波长等形态参数有关。对一些代表性大型沙丘的分析表明,海底、海岸和沙漠沙丘的形态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相同波长条件下,海底沙丘波高最小,海岸沙丘波高次之,沙漠沙丘波高最大。其原因主要是流体厚度的差异,其次是物质供给条件的不同:浅海地区的水深限制了沙丘向上生长,而陆地气流厚度较大,给沙丘的向上生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沙漠环境的沉积物供给远大于海岸环境,因而导致沙丘高度的差异。沙丘形态参数经常偏离统计的波长 波高曲线,数值实验结果显示,这与推移质输运率有关。推移质输运率的沿程变化可以使形态参数系统性地偏离波长 波高曲线;推移质输运率的沿程突变可使沙丘迁移受阻,造成沉积物的垂向堆积,形成超高的沙丘。由于大型沙丘的迁移特征受控于推移质输运率和沙丘高度,因此可以通过波高设计来计算迁移距离 历时曲线,进而控制沙丘迁移动态。文中给出了一个获取迁移距离 历时曲线的算例。设计波高可通过人工篱笆、隔挡墙、沟渠、表面护层等措施而实现。  相似文献   
640.
An area north of Lake Fryxell in the Taylor Valley, Antarctica, was surveyed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rocks that show strong evidence of wind abrasion and ventifaction, which is defined here as rocks having well-developed faceting, to define their relative abundance in this area of the ice-free McMurdo Dry Valley system and to provide an indication of the role of wind as a geomorphic agent in this area. The orientation of abrasion-caused features (facets, keels, and grooves) with respect to the present day wind regime is also described. Rocks were examined on five linear transects ranging from 300 to 510 m in length. A total of 1324 rocks were examined. On average, 60% of all rocks exhibited distinct wind abrasion features with polish being the most common feature and polished rocks were distributed equally between survey lines, suggesting abrasion was ubiquitous in the study area. Approximately 4% of the rocks had distinct facets and/or keels, and fine-grained ultramafic peridotite-type rocks produced the most finely-featured forms (i.e., sharp facet edges and keels). A larger percentage, ≈ 12.5%, had grooves. Grooves were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a tabular form of mafic diabase-type igneous rock. The distribution of faceted ventifacts and grooved rocks was not uniform for the five transects, suggesting that th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for the surface rocks and the source areas determined, to a large extent, what form of ventifact could be produced at a locati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rooves and dip directions of the facets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the abrasive winds had a strong westerly component,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modern wind regime of winter katabatic flows that move down valley toward the Ross Sea. The orientation of the facets and grooves suggests that the rate of formation of the ventifacts proceeds at a pace greater than other surficial processes (e.g., down-slope soil movement, cryoturbation), which should tend to remove trends in the facet and groove orientations, or that the down-slope movement of the surface is approximately perpendicular to the wind allowing preservation of the alig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