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19篇 |
地质学 | 57篇 |
海洋学 | 4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Dennis Nullet 《自然地理学》2013,34(1):36-45
The sources of energy for evaporation on tropical islands were explored by studying 49 lowland sites in the Hawaiian Islands with concurrent pan evaporation and solar radiation measurements. The Priestley-Taylor (1972)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solar radiation in evaporation and the residual term between estimated and measured evaporation was attributed to heat advection.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monthly measured and estimated evaporation (using solar radiation data) were greater than 0.95 at 26 of the sites, 0.90 for 37 sites, and 0.80 at 46 of the 49 sites used in the study. As expected, solar radiation supplies the bulk of the energy absorbed by evaporation at low elevations in Hawaii. However, a pattern of negative advection in summer and positive advection in winter from the surrounding ocean modifies the monthly evaporation values. For the 20 sites showing the greatest oceanic influence, departures ranged, on average, from +0.84 mm/day in November to -0.71 mm/day in June. This onshore advection corresponds to the seasonal lag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t inland and wet lee sites, the effect of advection from oceanic sources diminishes. At dry lee sites, strong positive advection is evident in summer and autumn, enhancing evaporation by up to 2.8 mm/day. [Key words: evaporation, energy, tropical islands, radiation, advection] 相似文献
43.
综合前人资料分析了川—滇构造带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地震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滇构造带具有同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相似的某些特征;地震活动主要沿安宁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分布。震源以永仁、渡口和会理三地所在区域最浅,向四周渐深 相似文献
44.
在系统考察陕、豫、鄂地区和湖北三峡剖面以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测制的南华系-寒武系主要剖面进行了重新划分对比,提出了本区应存在南华系莲沱组,寒武系被划分的上寒武统应恢复原来的组名,不用石瓮子组代表上寒武统蜈蚣丫组和下奥陶统水田河组较为合适。因柞水地区的石瓮子组是指碳硅质板岩之上不含生物化石的镁质碳酸岩。据所采集的生物化石、遗迹化石,寒武系可以清楚的被划分为下、中、上统(含芙蓉统),并对各统之间的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描述,为区域地层划分、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5.
在陕甘川邻接区,作通过对1:50万TM图像的解译,做出了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解释图,并对线性构造解译图进行了处理,结合区内已知金矿的分布,对成矿远景区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46.
湘赣边区NNE向走滑造山带构造发展样式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应用马杏垣教授倡导的构造解析方法,对湘赣边区NNE 向走滑盆岭山链的构造发展过程及样式进行了研讨,论证了该地区前中生代EW 向古特提斯构造体系与中新生代NNE向滨太平洋构造体系之间的立交桥式横跨叠加关系和构造背景,建立了华南陆壳俯冲 会聚走滑转换造山模型,提出了新华夏式变质核杂岩构造的新概念,并对其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文中强调,发育在湘赣边区的NNE 向走滑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南段的主干成分,由NE30°同向走滑断裂(P) 和NW320°反向走滑断裂(R′) 交织而成的雁列菱形网结系统是该断裂在地表的基本构造样式。大多数陆壳俯冲型和会聚走滑型的花岗岩都具剪切重熔成因,雁列的半地堑盆地和新华夏式变质核杂岩体主要受走滑 伸展变形场所控制。指出自晚三叠世以来,该地区曾经历了两次不同的重大构造转换和两个性质及发展趋向相反的走滑造山过程,即印支晚期的陆壳俯冲向陆内会聚走滑转换和侏罗纪时期的会聚走滑造山;早白垩世开始的会聚走滑向离散走滑转换和白垩纪- 老第三纪的离散走滑造山。每次构造转换和构造变形对该地区的成岩成矿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吉黑东部花岗岩类中副矿物锆石、磷灰石、榍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黑东部花岗岩中副矿物种类繁多,特别是锆石、磷灰石、榍石广泛分布.它们在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中有些标型特征彼此有别,如锆石的颜色、晶形和群型特征,磷灰石的两种晶形REE分布模式及SrI值和榍石的不同世代、成因等,这些均有助于查明不同成因花岗岩的形成条件.因此,可以利用锆石、磷灰石、榍石的标型特征作为判别和划分花岗岩成因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48.
49.
中国金的地球化学省及其成因的微观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全国1:20万区域化探扫面600×104km2和东天山、中蒙边界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86×104km2的金分析数据,在全国圈定了15处金的地球化学省集中区,并发现与金矿成矿带或大型矿集区有关的地球化学省都具有多层套合结构特征。这种具有多层套合特征的地球化学省的形成是由高背景岩石、成矿作用和矿床风化产生的次生分散相互叠加的结果。高背景岩石提供了成矿元素的初始物源,成矿过程使得元素的进一步活化和富集,矿床风化产生元素的点源分散进一步形成叠加异常浓集中心,最后形成了具有多层套合的地球化学异常。通过使用微米和纳米观测手段发现地球化学样品中存在大量微米至纳米级金微粒,这种金微粒具有极强的活动性,能被各种营力作长距离搬运,形成了大规模具有多层套合特征的金地球化学省。 相似文献
50.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玄武岩铜矿--以贵州二叠纪玄武岩分布区为例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贵州晚二叠世玄武岩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并位于其东区。全属高钛玄武岩。它是地幔柱边部或消亡期局部熔融产物。产物我省玄武岩中的铜矿床(点),与北美大陆同类铜矿有相似之处,可统称为玄武岩铜矿,属于“与陆相镁铁质喷发岩有关的铜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